APP下载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2019-01-12河南省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田大洋

数学大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双曲线探究过程

河南省信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田大洋

创新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内在动力,新一轮课程标准推动背景下,主张从根本上摒弃“被动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相关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探究式教学是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作为共同整体形成统一系统,是在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涉及科学规律、科学事实及学习方法等)探究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合作学习中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素养。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内容为“探索与研究”,基于当前高中数学教材编写出发点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程探究式教学着重强调知识如何形成与发展,而绝非单纯关注每一章节的结论或每一道题的结果。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应该充当学生指导者,并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关系,学生本人应为实践主体,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培养揭示矛盾的能力(即发现问题),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形成数学概念并培养自主探索能力,进而在反复练习过程后归纳总结(即形成学习结论),更进一步地,内化知识并习得学以致用的能力(即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了顺利完成探究式教学过程,以下几个环节非常必要:

第一,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数学在实践应用上的作用非常巨大,这一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着重展示。例如,在新课教授时,通过为学生展示文化背景、历史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知数学故事乃至数学史的热情,这是学生接触新鲜数学事物的良好起点;可由学生小组主动挖掘每一个数学原理、定律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的坚毅性格;教师在向学生揭示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严谨对称及强烈的逻辑性等。例如,在学生学习“双曲线及标准方程”章节内容时,教师可由武汉长江大桥的壮丽图片展示入手,让学生关注建筑之美与图形之美的密切关联,然后由此入手,抽取桥梁轮廓,引入双曲线以及相关概念等,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髓。

第二,学、思、疑、问互为关联,共同构成教学整体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更要强调学生主体在整个过程中的有效融入。学、思、疑、问互联的探究式教学能够使整个过程充满乐趣与动力。同样以上文提及的“双曲线及标准方程”为例,在教师向学生引入双曲线定义与标准方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根据相关内容讨论、分析双曲线的性质,并分析与之前学过的圆锥、椭圆等是否存在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如与椭圆具有封闭性相对应地,双曲线具有开放性)。同时,为了科学推进学、思、疑、问整个过程,在充分发挥学生探究作用的基础上,教师从中引导也非常必要,在有机设置、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顺应教师的主线积极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加以分析,良性循环过程可由此形成。

第三,组内互助、共存但独立是健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空间去发挥,培养其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让学生之间集思广益,通过动口、动手,互相说服与提供启示,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组间交流能够为学生另辟蹊径,提供不同于教师的问题思考思路。例如,在讲授双曲线渐进方程一课时,先由教师在课件中展示由双曲线及直线x=±a、y=±b 围成的矩形,通过展示,学生观察到了在原点附近双曲线的伸展情况。基于此,教师可给学生8 分钟时间在组内讨论如何证明这种观察到的无限趋近关系,学生自主讨论并抒发己见后,由教师挑选小组成员发言并给予纠正与讲解。

高中数学培养目标需要与学生个体的长足发展相适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求知、探索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加以适度引导,借此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笔者认为,情境创设是学生加深对于数学学科认同的基础,以学、思、疑、问共同有机构成整个教学过程是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小组的形式是推进学生个性发挥、自主思考的主要途径。

猜你喜欢

双曲线探究过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双曲线的一个美妙性质及应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