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中有诗 脑中有画 心中有情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2019-01-12江苏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刘艺慧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诗中有画天门山碧水

江苏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 刘艺慧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祖国山河的美好,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本学段学习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及“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根据课文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等学习古诗的方法,体会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一目标的确立有效吻合了学段目标和单元重点。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背诵能力强,而且乐于背诵。因此,识字任务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充分利用背诵让学生积累语言。三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而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品读重点句段,深层理解文本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学习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结合本课特点,教学时应当避免平均用力,《望天门山》的学习应侧重在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做到“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断、楚、至、孤、帆”等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掌握“通过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的古诗学习方法,体会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品诗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借助网络等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2.教师准备本课课件、横条纹的书写纸。

四、教学过程

(一)以画猜诗,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画种,寥寥几笔就让古诗的意境跃然纸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水墨画,猜猜它们各自表现的是哪首诗。

2.教师分别出示《绝句》《村居》两幅水墨画,请学生看图、猜诗,说说理由,并请学生背一背,然后揭晓正确答案,全班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3.教师相机小结:这几首诗都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4.导入新课《望天门山》。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说说这首诗的作者,并板书作者名字。师生一同走入诗中,继续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生齐读课题)

(二)重温方法,初读诗歌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重温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首先要把诗歌读通顺、读流利了,想想看,我们应该怎样做?

2.学生思考后交流分享自己的做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结方法:要读准诗中每一个字的字音,读古诗要有停顿。

3.学生认认真真读诗,并在自己觉得应该停顿的地方做好记号。

4.教师指名学生读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先听有没有读准字音。教师再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诗,再听有没有读出停顿。

5.教师根据学生评价小结: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般在每四个字后面停顿。课件出示停顿标记。

6.全班学生一起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边读边想一想诗人李白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呢?

7.学生交流诗中所写景物:天门山、太阳、孤帆、碧水。(教师板书:山水帆日)

8.学生借助文中注释介绍天门山在哪里,教师相机小结学习方法:利用文中的注释来理解诗意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

9.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了解“楚江、长江、碧水”三者关系。相机学习本课生字“楚”,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师生质疑:诗人李白是怎样写天门山与楚江水的呢?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边圈画。

2.一生起来朗读诗人李白描写天门山与楚江水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从同学朗读的诗句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分享。

预设1:我仿佛看到天门山从中间断裂,好像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发出“哗哗”的水声。教师点评:滚滚长江水气势真大,仿佛把天门山都劈开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2:学生如果在同学读完后感受不深刻,教师可以加上动作范读,突出“开”“回”这两个动词,相机理解“开”的意思为“劈开、撞开”。再请学生回答,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长江水气势浩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教师拓展知识,感受天门山的气势:碧水在诗中指“长江”,大家知道为什么是“碧水东流”吗?长江起源于我国西部的唐古拉山脉,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所以长江由西往东流,落差很大,气势磅礴,但是它撞到谁就回头啦?(天门山)看来天门山也毫不示弱,江水流到这里就被挡回去了。在此基础上男女生比赛,分读这两行诗,读出诗句的气势豪迈。

(四)读诗想画,提炼学法

1.游戏激趣,走入诗境:请一个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这两行诗,教师提高听的要求,请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从他的朗读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请用一个词语来表达。

预设学生表达的词语:优美壮阔、豪迈、壮丽、豪情万丈等等。(教师相机点评并把学生表达的词语板书下来)

2.提炼学习方法:李白笔下的山、水是那样优美壮阔、豪迈奔放,我们读懂诗人笔下描绘的景,抒发的情,用了哪些方法呢?(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提炼: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

3.学以致用:接下来两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上这几个法宝来学一学。

4.展示“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学习成果。小组出一个学生读诗,一个学生说画面。(学生可能会对“出”字不太了解)

(1)利用表演,突破难点:请一些学生来演一演“两岸青山相对出”,假如这两排学生就是两岸青山,过道就是滚滚的江水,你认为他们应该怎样站?为什么?(面对面站立因为是“相对”)看他们这样站着,老师突然想到开学的时候礼仪队员也是这样夹道欢迎新同学们的。这两岸的青山像热情的礼仪队员一样出来迎接谁呢?(李白)李白此刻在什么地方?(“孤帆”上)真的是从太阳旁边驶来吗?(不是,指很远的地方)。现在我们明白了,诗人李白是站在哪里远望天门山的?(小船上)“孤帆一片日边”,江面上一叶孤舟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驶来。

(2)抓住关键词,触摸诗人内心:那此刻你能感受到诗人李白内心的感受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联想到两岸青山仿佛在欢迎李白,从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动、兴奋、好奇等等)

(3)教师相机补充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李白初出巴蜀后的自信豪迈和兴奋愉悦之情。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歌。

(五)有声有色,水墨表情

1.从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壮观的水墨画。(出示水墨画),如果我们要给这幅水墨画着色,你觉得可以用上哪些颜色?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并给这幅画添上色彩。

4.诗画同步,感情朗读:诗人李白用四句七言绝句写了青山、碧水、白帆、红日,多美呀!作者写得“有声有色”,我们也应该读得“有韵有味”,谁能连起来再把诗给大家读一读,老师帮他配上音乐。(配乐个别读,齐读)

5.看画背诵,与诗人共鸣:此刻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乘着一叶孤舟顺流而下,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天门山,你忍不住吟诗一首。

(六)诗画合一,默背展示

1.如此优美豪放的古诗词,让我们把它写在纸上,记在心里吧。课件逐字出示横条信纸上撰写的古诗,让学生看清每个字的写法,横条信纸上书写古诗的格式。

2.学生拿出横条信纸,认真地默写《望天门山》,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字写美观。

3.成果展示:每个学生将自己默写的作品贴于教室展览区展示。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青山 优美壮阔 诗中有画

碧水 豪迈

白帆 壮丽 画中有诗

红日 激情万丈……♪

猜你喜欢

诗中有画天门山碧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相约台湾诗人林焕彰
再登天门山(外二首)
我爱家乡的天门山
“问走”雾霾浊流 “询来”蓝天碧水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
突出“三个转变” 守护碧水蓝天
人大“年检” 守护鹰城蓝天碧水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
“诗中有画”说点染
诗与画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