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策略初探

2019-01-1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盒子创新能力创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陈 波

目前,我国教育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阶段,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善于选择、重组、应用信息,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指能从学习活动中,领悟发现新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年来笔者进行了初步探索,收到一定的效果,形成了一些策略,现梳理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在“生活”中学,激发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利用各种手段与事物创设出与新知联系紧密的问题,旨在制造一种探究的气氛,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与兴趣,从而独立自主地探索新知。知识产生于问题情境中,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使个体从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得到较好发展。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师只有发挥自己的创新性,创造出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新课的初始部分,教师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比较大小前,教师引用学生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课上引导学生比较他们亲人年龄的大小,这种让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比较两位数大小的需要,不仅强化了内容学习动机,而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设计学习活动,在“游戏”中学,培养创新能力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卡罗琳·原伯说过: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最愿意参与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环境;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创造性地进行游戏;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新课起始,利用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穿插游戏,能延长学生注意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课尾进行游戏,能悟理益智。例如,在学习8的加减法时,可以进行猜数游戏,教师出示活动教具:一串珠子有8粒,外面有3粒,请同学们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粒,填出算式,并说明理由。有的说因为5和3组成8,盒子外有3粒,盒子里面必然有5粒,算式应填为(3)+(5)=8或8-(3)=5;有的说因为盒子里的5粒与盒子外的3粒合起来是8粒,8粒去掉盒子里5粒,剩下就是盒子外的3粒,所以(5)+(3)=8或(8)-(5)=3。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猜数,填算式。这样,课堂“活”了,学生精神振奋了,思维积极了,他们不仅掌握了“8的加减法”知识与技能,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同样的,在综合练习中运用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做到主动建构和谐发展,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设计一个小小商店的游戏,学生自己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商品的交易,他们兴趣很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能创造性地使用文明用语,如:“阿姨好,请问一支铅笔多少钱?”“再给我拿一支铅笔好吗?”“麻烦您啦!”“谢谢,阿姨再见。”通过游戏,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一个高潮,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交往能力。

三、激发学生思维,在“探究”中学,树立创新意识

波利亚提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学习而言,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方式,给学生独立探索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探索、发现。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教师提出了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学生想想34+8可以怎样算的问题,想的方法越多越好,强调“以前学过的知识”是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给他们思考、讨论的同时也提示学生要从自己以前的知识经验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了人人参与,主动构建知识,仅计算方法就总结出了5种,有的借助小棒进行计算,有的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有的以减法算加法,有的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更有甚者还有借助“标准”进行计算的,34+8=34+10-2=44-2=42,这样学生学会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四、设置开放性试题,在“挑战”中学,培养创新思维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起到应用知识和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但是它一般都处于课尾,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可经常设计开放性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3()-2=3(),3()-()4=2()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学生填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如3()-()4=2()有6种算法,如3(2)-2=3(0),3(3)-2=3(1),3(4)-2=3(2)……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又如,在学习了20以内加减运算方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14个苹果分到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至少有1个苹果,分的方法越多越好,并写出算式()+()+()=14。结果,学生写出了15种,如1+1+12=14,1+2+11=14,1+3+10=14……这就是学生的创新,说明学生有很大的潜力,这种开放性且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在练习中教师还要设计一些具有较大挑战性的灵活练习或综合练习,来满足那些求知欲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起到分层教学的效果。通过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不仅满足了学习的需要,而且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营造和谐氛围,在“自信”中学,强化持续创新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教师就要充分肯定,让他们获得满足、形成自信;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容和引导他们,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同时,还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权威角色,建立以尊重和理解为内涵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良好思维场所与学习环境,给他们那些刚刚萌发的创新幼苗提供适宜的温度、水分、土壤。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精心设计开放性、挑战性的练习;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等等,都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盒子创新能力创设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有趣的盒子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寻找神秘盒子
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