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2019-01-11胡小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三全专业课专业课程

胡小燕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渠道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理念是由中共中央提出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这也是高校的迫切任务要求。高校应该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展开研究。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1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

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

同行”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由此可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而实施课程思政,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对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以课程思政进行“三全”育人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次序调换,从教育

理念或课程理论上讲,完全是两种取向不同、内涵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组合,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课程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育人体系。

(一)课程思政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相互学习,实现“全员”育人

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肩负着育人的光荣使命与崇高职责。思政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独立人格、优良品质和良好心智,也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也需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成長成才。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创造精神、文化素质、人文与科学精神、协作精神、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高校的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师,应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和重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大化。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来说,育人与育才的功能和职责结合更为紧密。

(二)课程思政结合各学科特点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深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融通交流,避免科学发展中各专业和学科的分化和疏离,重视教书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加强各领域间的观念互启、精神互融、学科互构、方法互用,达成规律性与和谐性的共识。充分挖掘不同学科和课程内在蕴藏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和实践的全过程,将培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渗透在教育和实践的各个环节。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各专业课教师要真正认识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深入挖掘每门课程蕴含的与思政课显性教育相对应的隐形教育资源。

(三)思政工作深入学生思想实现“全过程”育人

课程思政能够更加深刻地将思政工作拓展,为思政课提供强大的动力,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课程思政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兴奋、愉悦和暗示下接受熏陶,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具有榜样示范性、交流平等性、知识专业性和方式灵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一些局限。

二、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缺乏明确的指标

各专业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围绕具体要求进行了专门的思政课程设置,非思政课程缺乏明确的教育方向和具体的实施策略。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要有一个正确的角度,引导学生能够分析当前社会的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判断。目前的课堂教学基本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学得不够主动,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二)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系统、不全面

目前部分高校缺乏考核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量化标准,大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是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传递正能量,但个人对思政理论学习不足,缺乏系统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碎片化,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不足,方法、能力有限。多数教师将教学局限于专业技术领域,甚至脱离社会实践,自然科学专业课程中部分教师甚至忽略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专业技术的课程教学,导致偏离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初心。尤其是党员教师,应从自身下功夫,多维度提升思政理论水平,在课堂细节上树立教师教书育人的形象,例如着装、教学设备使用等。还可以引入我国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利用新媒体充分开拓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共鸣和情感代入。

三、建设课程思政的对策

(一)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推动专业学习服务社会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够引导学生往正确的人生方向上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塑造,结合本学科的理论知识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敬畏心、诚信行为、服务意识等。例如,在财经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这门核心基础课过程中,主要还是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教育。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立足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学校各部门通力配合、整合资源,为建设课程思政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严格把关政治标准、培养方案、教材选择等教学管理环节,制定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考核办法。认真分析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考核计划,打造一批精品课程。不断创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科研的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灵活运用刚柔并济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运用能力。

(三)搭建学科间的教学合作平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队伍水平

高校思政教师既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主力军,同时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加强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畅通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交流的介质,思政教师开展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用人文关怀看待科技

发展和工具运用,同时专业课教师以高效的科学思维方式,启发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不等同于课程的思政化,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坚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定位,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学理和伦理。同时重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协同作用,做好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对接工作。

(四)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学习

以思政课程为中心,以专业课程、选修课或实践活动等映射思政教育内容的不同方面,继而架构起错落有致的课程思政体系。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应从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采用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交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五)建立评价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反馈和优化的良好循环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引入课程思政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进行思考,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的针对性,優化课程思政教学手段,规范它的教学管理,提升其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建立独特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和价值引领评价,而不是只关注结果。在专业课程育人的隐性功能基础之上,将理论学习和做人相结合,扭转思政课程教学的“孤岛”现象。同时,在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四、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

(一)秉承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健全教育模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思想传播中凝集知识内涵,在知识传授时强调思想引领,实现教育模式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外延拓展。当前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的有力手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充分发挥引领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拓展传统教育观念,丰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

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拓展专业课程,建立符合实际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升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深刻把握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

养,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三)运用正确的培养方式,培育国家建设的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加强我国学校自身素质建设,夯实人才强国的基础工程

充分认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的逻辑关联和耦合关系,知识导向需要价值引导作为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传授就是价值引导,价值引导偏离了方向会导致知识传授的缺失,就会导致教书育人整体效果被抵消,最终远离人才培养的本来目标。

(四)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挖掘思政育人资源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建设好课程思政,强化课程思政理论学习,对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进行分别研究,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可运用推广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要阐明课程思政的理念,让所有授课教师在思想上产生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认同感和共鸣。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2]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3]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点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8(9):66-71.

[4]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5]梁纯雪,眭依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63-70.

[6]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三全专业课专业课程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应对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
坚持“三全”原则实施“三项”工程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