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德育模式研究

2019-01-11林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高校学生道德

林宁

[摘           要]  德育模式的建设与运用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其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职业胜任力培养视角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在价值取向、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教育主体与客体、教育环体与载体等均在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非常不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能力。鉴于此,高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构建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实习和就业等各个环节,调动和整合各种道德教育的力量,推动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交流,优化整合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从而建构和形成一种集一体化、多元化、全程化与实用化、个性化于一身的德育教育模式,全力提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培养;高校;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01-03

随着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全国各高校非常重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形成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即通过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等联合形式进行人才培养。这种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模式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均应围绕这个中心。育人先育德,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德育就面临诸多新的诉求和挑战,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研究高校德育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笔者拟在分析高校加强德育教育原因基础上,剖析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我国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能力为目标的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以期为当今高校德育工作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加强高校德育的原因

加强德育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缩影。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强德育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中国梦的宣传与认同教育的需要;从国内外形势来看,加强德育是积极应对各种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学校来看,加强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体现;从学生层面来看,加强德育是当代大学生各种思想问题发生扭曲或失范时正确引导的需要,具体情况如下。

(一)从当前大学生的各种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等视角来看,加强德育是高校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伦理现状不理想的必然之举

高校学生比起社会人员来,在行为规范、文明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高校学生中部分学生状态不容乐观,出现各种不良表现,如学风较差、诚信观念不强,网络不文明、日常行为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均表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从国内外各种复杂的形势来看,加强道德教育是高校對国家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复杂形势的有力回应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职业院校学生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判断与评价。尤其在复杂的国家形势下,干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声音时有传出,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作出正确的回应。

(三)从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建设、国民认同教育视角来看,加强德育是高校贯彻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国梦教育宣传的需要

目前,中国思想建设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全国人民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力图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理应通过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和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推动全体学生群体“三观”的科学建构和落实。

(四)从国家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胜任力的重视来看,加强德育教育是国家加强胜任力培养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

国家这几年从政策到具体的拨款等层面加大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要求高校院校要注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要从德育教育上加大力度,首先要培养有道德和有理想的人才。

(五)从学校层面来讲,加强德育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需要

目前全国高校发展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阶段,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校务必加强学生的学风、班风和校风建设,这必然就要求高校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高校德育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比如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职业性和实用性不足;教育内容上各种伦理道德、心理、法制教育不足;教育环体上,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不良现象和氛围,教育载体和平台整合不够,教育主体与客体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与不足都非常不利于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一)高校德育存在价值取向问题,不利于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1.高校德育教育的实用化与科学化价值取向不够,这主要表现在高校设计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教育模式和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不适应现实高校大学生发展各个环节中实际的道德思想状况,没有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上网、求职就业等模块设计相应教育内容和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模式;同时,没有从道德教育科学化视角,对德育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这就导致道德教育显得空洞乏味和随意性较大,非常不利于学生德育科学化和实用化行进。

2.高校德育的职业性与专业化价值取向不够强,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对本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课程体系和教育理念等还停留在偏重专业化的模式,没有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没有根据学生今后职业取向的诉求来制定一套具有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这就使高校德育职业取向和专业化取向非常不够,这不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3.高校德育的伦理取向与文明取向不够,这主要表现在目前高校德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富有浓厚意识形态味道,对高校学生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和文明行为问题关注不够,至少是在这方面教育力度和效果不够。

(二)道德教育内容实用性和全面性不足,不利于推动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与实践化发展

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来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侧重在政治方面较多,关于学生日常中经常遇到的道德问题、心理问题、法制问题和礼仪问题等教授不多,具体说来,职业道德教育不够,性道德、网络道德问题、休闲道德等层面内容设计缺位;职业心理在内的各类心理问题的科学处理也教授不得力;职业法规的各类法制教育也涉及不多;职业礼仪在内的各类礼仪教育也传授很少。这种教育内容的缺失和不足导致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咨询服务、法律问题和礼仪问题效果大打折扣。

(三)道德教育环体整合不够,不利于高校道德教育良好氛围的形成

关于这个方面,主要有两大环境影响高校德育的进行,一是网络环境,二是现实的各种环境。这两大领域的环境建设目前整体上不错,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失范失序的东西。

1.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比以前有很大改善,尤其是在加大了监管力度后,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康上网的东西,加之本身网络世界的自由和隐蔽等特点,很容易造成高校学生沉迷网络,乃至出现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的失范。

2.现实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与社区环境也存在诸多的不理想因素。高校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整体上问题不大,但是在为其成长上考虑不多,很多父母自身的言行都存在很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更是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经济上的贫富分化、文化环境上的西方化、学校所在社区环境存在的过多社会化和商业化氛围等,这些都需要净化、美化和优化。

(四)道德教育平台与载体整合不够,不利于高校道德教育整体推进,不利于高校道德教育一体化运行

目前高校德育的平台和力量很多,比如学工系统、两课教师、专业学科教师等都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力量;校园网络、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等是高校德育很好的平台,但是这些道德教育的平台和力量作用发挥不够,整合效应更是不得力,具体说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平台和载体整合不理想状况表现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作衔接缺乏;学工系统与专业教育系统之间整合不够;学校教育与职业行业联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文明素质不够;学生的外在教育与自我反省学习整合不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整合不够;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养成训练教育的整合不够;网络平台、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等整合协作不够;高校德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交流对话不够。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道德教育平台之间协作整理不够,导致了高校道德教育的整体效应不高不强。

(五)道德教育主体素质建设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

道德教育主体素质建设上,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思想道德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如何结合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道德现状进行针对性教育的能力和素质还不是很理想,其中也包括这些教师的教书育人责任和品质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有力引导,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六)道德教育方式与手段上,高校道德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德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的是道德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传授,从话语系统看单一的理论说教导致高校道德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和效果不足。另外,道德实践教育方法用得非常不够,促使高校学生对具体的道德规范体验和体悟不得力。

(七)道德教育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高校德育工作督导与评估不得力,发展的外在驱动力不强

这主要体现在,目前高校在整个道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和功能作用等方面都显得很不完善,这就使高校道德教育自我改进和修正机制运行不得力。

三、職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校德育模式的重构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与道德文明现状,针对高校德育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应该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胜任力的训练与培养为目标,科学推进价值取向、教育主体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手段、教育平台与载体、教育环节的多元整合与优化组合建设,从而推动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实用化、多元化与一体化和全程化发展,建构起一种复合型的大德育模式,以便大幅提高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构建具有多元复合型的价值取向,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1.构建具有科学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教育模式与教育评价体系等的构建均要做到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力求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发展轨道;同时,要充分考虑在校学生的所学专业和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思想道德教育的诉求,力求高校道德教育符合职业胜任力要求。

2.构建实用性、伦理性和文明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高校务必要根据大学生各种实际存在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和文明失范的现象,设计和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领域的内容体系,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实用化发展;同时,注重道德教育整个环节的伦理文明性,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文明化和伦理化发展。

(二)加强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建设,推动高校道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互动

道德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参与道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作用,高校道德教育效果取决于从事学生德育教师和学生发挥的作用如何。因此,高校教育务必要采取各种方式调动道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其教育理念和观念,大力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性和能力;同时,也要大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自育自律的自觉性,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体系中师生之间展开各种人生、道德等问题的对话与交流。

(三)整合创新道德教育内容,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实用化、全面化和科学化发展

道德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规划,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如何也一样受到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和重组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将学生日常遇到的恋爱与交友、网络、求职、学业与事业等领域的心理、道德、法律和礼仪问题纳入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体系内,力求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实用而又系统科学。

(四)整合各种教育平台与环体,推动高校道德教育整体行进与一体化运行

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教育的平台与方式方法,高校德育务必要积极整合网络教育平台和传统教育平台,整合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好课内教育与课外活动,整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育,整合学校与企业道德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专业德育、实践性德育、生活化德育和发展性德育模式,从而构建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道德教育体系和模式。

总之,新时期高校以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开始多年,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科学完善和创新。目前最关键是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一整套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道德教育模式理论体系,并应用到道德教育的各种实践中去,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提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洁春.浅谈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策略[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3).

[2]骆闵.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J].管理观察,2014(7):157-158.

[3]张丽.探寻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突破口[J].陕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146-147.

[4]彭谨.关于职业院校德育创新的理性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08-109.

[5]吕鹏,王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1):52.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高校学生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