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追求 民族融入

2019-01-11徐国奇孙方旭

人民音乐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手风琴音乐创作音乐会

徐国奇 孙方旭

起深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改革开放”“经济特区”。但深圳与手风琴这件乐器也有着不解之缘,手风琴在深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深圳曾两次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分别是2014年深圳·宝安西乡乐谷“霍纳杯”全国手风琴锦标赛期间1361人手风琴合奏《歌唱祖国》和2017年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期间2260人手风琴合奏《春天的故事》,深圳通过手风琴这种艺术形式向世界传递深圳声音,讲述着中国故事。

2019年8月12日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手风琴联盟和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指导,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手风琴学会承办的2019第三届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开幕式拉开帷幕,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席米高·帕特里尼(Mirco Patarini)、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会长李聪,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梁敏华等国内外嘉宾及近千名观众欣赏了开幕式音乐会。

自手风琴传入中国,作曲家就面临着如何让手风琴与“民族、时代、多元”融合的艰难挑战。单将时间定格到本场开幕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在面对和处理上述问题时在音乐创作中所做出的一系列探索与尝试。

一、扎根民族传统

开场曲《北疆南疆》选自张千一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值得一提的是,《北疆南疆》是张千一第一次为巴扬和交响乐队创作的作品。通过巴扬与交响乐队的演绎,充分地将巴扬细腻的音色和交响乐队雄壮的力量发挥出来。作品饱含中国风韵,主题部分的多次再现符合传统音乐创作手法的特征。作品带着浓郁的地域性音乐色彩,巴扬与交响乐队相结合让观众体会到特色鲜明的新疆风光和民族底蕴。

《北疆南疆》是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资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典型作品,乐曲选取了新疆特具代表性的哈萨克民歌《燕子》及塔吉克《刁羊舞》《鹰笛舞》作为音乐主题发展,这种取材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巴扬属于簧片乐器,簧片通过震动发出声音,而这种震动下产生的波动性音色在演绎边疆风格时是极具特色的,有利于将音乐内容表达的更加具体明确且带有浓厚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其次,巴扬与交响乐队通过多层次音色的融合以及7/8拍等独特而又丰富的复合节拍律动,把哈萨克族的浪漫和塔吉克族的豪放通过慢与快、歌与舞的对比充分展示出来。复杂多变、富有动力性节奏的处理仿佛裹着动荡的思绪,将作品中的旋律延续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旋律思维特征,并塑造出许多丰富的音乐形象,如美景秀丽的“山脉”、栩栩如生的“哈萨克舞蹈”等等。

“传统不守旧”,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并非对过去事情的不断重复,而是体现和突显“民族素材”经过岁月洗涤后留下的精华。《北疆南疆》将民族传统素材艺术化提升后准确地将边疆音画情节传达给观众。从该作品的成功表现可以看出,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应扎根民族传统,这就要求作曲家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有着深刻理解。“创新不离根”,我们对传统的继承更应该体现出传统的价值,并通过作品把它传承和发展下来。

二、立足时代创新

作曲家引瑞创作的手风琴与交响乐《青春深圳》引领听众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作品对于“青春”这一元素的把握和处理更具选择性和创造性。《青春深圳》開头部分极具民族特色的旋律引入,在一连串打击节奏的衔接下,手风琴旋律线条随着音符急速进入再慢慢散开,乐曲的灵动感渐渐蔓延。错位重音与规则四拍节奏形成特有的复合节奏奏响主题,呈现出两个声部的旋律线条,上声部旋律优美不失活力,下声部则突显节奏,统一且富有动感。作品的情绪也从内敛抒情转换为闪耀着光芒的时尚炫彩。

《青春深圳》中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清晰存在,民族音乐的思维溶入到旋律之中,“润物细无声”般将传统元素的音韵在现代技法及和声处理中进行发展。引瑞对旋律线条的跳跃性掌控,体现在纵向的音高关系上,也常出现在横向的声部织体中,突显出作品时而灵动、时而诙谐、时而果断、时而澎湃的心理共鸣。《青春深圳》这部作品音响干净、质地清晰、构思巧妙,结合传统手风琴的音响特点,通过小二度装饰跳音的灵动,结合旋律走向,将都市时尚感充满层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作品着力于对传统手风琴效果和演奏技巧的发挥,成就了具有时代韵味和当代创作特色的热情音响效果。

当代的音乐作品中,音乐的韵律与结构都变得十分复杂,作品虽多取向于民族传统的音乐元素,但并非原汁原味展现给观众,作曲家会对这些元素进行深度的现代化处理从中展现个性化创作风格,并迎合大众时代性的审美观。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在扎根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要注入全新的内涵和丰富元素,以新颖、时尚的姿态面对观众,这样才能符合当代人审美,与时代同步。

三、辐射多元融合

本次音乐会共演出六首乐曲,分别是《北疆南疆》、佐罗塔耶夫《第一协奏曲》(第三、四乐章)、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理查·加利亚诺《致克劳德探戈》以及《青春深圳》《我的祖国》。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经典作品,也有当代原创作品,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尽管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与创作手法都风格迥异,但作曲家有意去吸收多元的音乐元素,在作品中表达“多元化、时代性”的风格和生活趣味。音乐会中的中国原创作品不再仅局限于表达原本意义上的民族传统,而是“西为中用、中西结合”。如《北疆南疆》《青春深圳》,虽然运用了大量的西方创作手法,但是却让听众感受到更多的“中国味道”。而创作的多元融合还体现在核心主题素材的提取上,如《蓝色狂想曲》将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发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脉络旋律中各种情绪的处理、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安排以及爵士乐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让作品显现出了它的构思独特之处。

多元融合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看到这些作品在融入后的影响力,同时也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本场音乐会所有曲目都是采取了手风琴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形式演绎,因此,在演奏形式和音色选择上都是凸显了色彩斑斓的乐队写作技法,而无法呈现其他多元形式,如合成器、MIDI等现代音色元素,都是当代声音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技术媒体多元化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其强大的表现力让音乐作品本身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发挥空间。因此,新时代的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中应考虑新技术媒体等现代元素的多元融入。

结  语

伴随着张千一的交响曲《我的祖国》开幕式进入尾声,从民族元素清晰的《北疆南疆》到布鲁斯风格的《蓝色狂想曲》,再到释放张力的《致克劳德的探戈》和激情澎湃的《青春深圳》,本场音乐会是面向国际视野的一场极具现代气息的音乐会,既体现了民族继承性,又体现了时代创新性。民族融入是根基,符合时代性能够源远流长才是方向。多元化的作品具有多样性的音乐表达,这就要求听众持有开放性的聆听感来产生共鸣。而作为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本身,我们可以通过透析本场音乐会所蕴含的艺术内涵,从而对之后的创作发展有所启发并对音乐创作者提出新的要求。

音乐会将视野和审美转向更具有时代化的国际空间,以新的视角和美学观去表现其更强的创造性。现代音乐拥有多元的性格、兼容的姿态,而作曲家在韵律与结构上的不断探索,

既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当代音乐提供了更大的创造性。

从“第三届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开幕式音乐会我们看到,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要发展需要将“民族与时代”有机结合起来,在多元融合中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束缚,在作品创作上更要契合时代,面向世界汲取营养,求新图变却又不脱离人民的时代审美需求。中国的手风琴音乐创作者应该扎根于民族传统、立足于时代创新、辐射于多元融合,从技术到艺术再到多元文化,透过音乐把住文化根脉传递文化信息。而所有的一切创新,终将是让民族传统焕发活力能够与时俱进。当前,中国的手风琴音乐创作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它凝结了中国几代手风琴人的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手风琴的发展方向,并传达中国手风琴“青春、活力、时尚、民族、国际”的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 杨燕迪《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19年第4期。

[2] 王安潮《从“上海音乐学院手风琴专场音乐会”看中国手风琴艺术之发展》,《人民音乐》2013年第6期。

[3] 邹翔《克制的宣泄——钢琴家普列特涅夫:浪漫主义、现代审美和个人风格的混合体》,《人民音乐》2016年第1期。

[本文系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品牌创建研究》阶段性成果(18YSB124);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音乐远程教育运营模式及发展规划研究》阶段性成果(SJGY20190377)]

徐国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孙方旭  黑龍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手风琴音乐创作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