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有神·有根·有魂
——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例
2019-01-11周智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211103
周智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 211103)
日前,2018年南京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王谨业老师执教了一节市级公开课——八上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第二框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节课向我们展现了有形、有神、有根、有魂的学科特色和魅力,凸显了新教材的理念和追求,对新教材的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一、有形:构建课堂结构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没有“形”的课堂是松散的,教师教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会缺少线索,失去目标,很有可能流于说教;一旦有了“形”,教和学就有了抓手,课堂就会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从而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精心构建课堂结构,使课堂有形。
王谨业老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基于学情来谋篇布局,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精心组织教学,四个环节中都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责任”,它是本课的主题和核心,也是本课的主线。第一环节“劳动实干担责任”,属于道德认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劳动和实干的重要意义,懂得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和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第二环节“各尽其能扛责任”,属于道德澄清,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职业是平等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己不同的职业为国家添砖加瓦,承担自己的责任;第三环节“寻找榜样学责任”,属于道德情感,目的是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第四环节“建设强国勇担责”,属于道德践行,目的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力所能及地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把当下努力和未来目标结合起来。这四个环节搭建起了课堂的骨架,使课堂教学展开显得很有形。
这样,王老师通过四个环节建构起了本课的“形”,并用“责任”这一主线贯穿始终,这一设计符合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澄清、道德情感、道德践行的内在逻辑,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给课堂的成功提供了第一块重要的基石(见图示)。
二、有神:凸显关键元素
课堂中需要关注的元素很多,但笔者认为最有利于培育学生素养,展现道德与法治课堂风采的关键元素有三个:情境、问题和体验。要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有神,就需凸显这三个元素。
1.创设生动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以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刺激性的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教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教学行为的条件。创立中国情境教学法的李吉林对情境概括出“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操作要义。一个好的情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学生熟悉的;二是简明的、真实的、合理的;三是能尽快将学生引向所要学习的知识本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境特别强调激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学生在深度思考和探究中获得认知。
与本课四个环节这一“形”相对应,王老师主要设置了“年代秀、父母秀、飞天梦、给未来写信”这四个情境,为“形”注入了“神”。
“年代秀”这一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古代”和“当代”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抢答。在抢答的过程中,学生既说到了古代的四大发明,也说到了当代的四大发明。这一情境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懂得了劳动和实干对于责任的重要性。“父母秀”这一情境,通过开发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父母的工作,分享父母工作的辛苦和责任,使其作为重要的课堂资源和素材,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分享和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飞天梦”这一情境,王老师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虽然只有一段视频,但却是以历史时间为纵坐标,简要概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样的时间镜头以直观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向榜样学习的情怀。“给未来写信”这一情境,王老师让学生想象在2035年,祖国的发展与他们应有的担当,这一情境让学生能够畅想未来,把自己的学习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他们把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的行动。
2.精心设计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深入探究。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设计过多、过碎的问题,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减少随意、指向不明、浅显等问题的出现,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习惯。
王老师在环节二“各尽其能扛责任”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一观点,设置了三个不同梯度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是如何体现实干精神的?”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根据视频的内容概括出实干精神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王老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评析观点:“有的同学在看完视频后认为,设计师比普通工人的贡献更大,更值得尊敬。”这一问题具有思维梯度,也具有现实性,需要学生认真思考,从而在辨析和讨论中获得职业平等这一正确价值观的认识。当学生已经懂得了实干的精神,树立了职业平等观后,王老师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分享你父母的工作,说一说他们的辛苦和责任。”这一问题能让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次验证刚才获得的知识和观点。这三个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从一般思考到深度探究再到分享生活,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各尽其能扛责任的内涵。
3.注重学生体验
体验和感悟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特色,也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传统课堂过多地注重说教和灌输,跳过体验直接进行知识的思考和理解。但体验和思考,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本就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的。体验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体验的升华,没有感性的体验,最终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空心化,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王老师的这节课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年代秀”的抢答游戏,让学生体验古代和当代中国所获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懂得劳动和实干的意义;通过“父母秀”让学生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和责任,学生能够在自己开发的教学资源和素材的基础上,内化职业平等观的要求。这种体验基础之上的升华过程,不是教师主导的产物,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结果,这充分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程理念。
三、有根: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虽然没有出台,但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同样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才有根。王老师的这节课着重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两个核心素养。
1.科学精神
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王老师的这节课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让学生体悟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当代中国,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通过中国飞天梦,让学生了解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发展的前途却是光明的;王老师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观点,让学生懂得只有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在体验、思考、畅想中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环节二“各尽其能扛责任”中,王老师先让学生了解实干创造财富,又让学生思考不同职业的价值是否平等,贡献是否相同。学生在这样的思考和探究中,运用自己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懂得了职业的贡献可能会有不同,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够为国家作贡献。
2.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可以说,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了全课,王老师的这节课最核心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责任和践行责任,知道自己的责任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特别是在环节四“建设强国勇担责”中,让学生给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的自己写一封信,把自己的责任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四、有魂:落实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贯穿价值观教育。本节课,王老师在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式中彰显出“爱国主义”这一德育的重要目标,通过爱国诗词导入、爱国事迹贯穿、倡导爱国行动、聆听爱国教诲等活动,让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价值观,发挥了课堂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使得课堂有魂。
1.导入:引入爱国诗词
王老师借鉴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用爱国诗词进行导入,既有古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也有近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少年梦想。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表达出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这样的导入,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也有当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彰显课堂的主旨意涵。
2.过程:展示爱国事迹
王老师通过“年代秀”的活动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劳动和实干中。唯有劳动,才能维护自我的生存、发展和快乐,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唯有劳动,才能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和实干是维护国家运行和强大的最重要的力量。
展示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父母们平凡的工作、中国飞天梦的历程等素材,学生或是通过分析材料,或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最终殊途同归地明白,不同行业的不同劳动者们通过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汇聚起实干兴邦的责任,他们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为建设美好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这样的爱国才能实实在在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3.导行:倡导爱国行动
王老师在导行部分设计了“写给2035年自己的一封信”的活动。王老师的设计意图是想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责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畅想自己如何为国家作贡献,更重要的是,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所在。写信的活动是一种静态的表达,在优美的音乐中,学生提笔写信,正式而庄重,有一种仪式感,而且这封信还可以永远保留,具有收藏价值。
4.升华:聆听爱国教诲
在课堂的最后,王老师引用了十九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对于青年一代的期望进行升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引用十九大报告的这段话,有利于学生把爱国、爱党和爱人民统一起来,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有形、有神、有根、有魂,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风骨可鉴、韵味绵长、素养落地、立意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