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堂,培养数学数感

2019-01-11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白樟镇小园小学吴月圆

数学大世界 2019年17期
关键词:纯牛奶洗衣粉个位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白樟镇小园小学 吴月圆

一、走进真切的生活情景中,建立数感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教学更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中活灵活现的场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数学”的放大镜细细品味周围的事物,提高对“数”的敏锐度,这样对“数”的感觉做到了自然的“条件反射”,那么数感就建立了。

如在一年级初“1~5”的教学课堂中,我创设一个生动、丰富的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能说一说当时的情景吗?”学生们高兴万分,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游乐园的视频:“孩子们,你们和老师一起来观察一下,各种游乐设施都有几个人玩呀?”于是,孩子们就兴高采烈地数起来,纷纷举手表达:1人在爬杆,2人在跷跷板,3人在转转盘……教师随手板书数字,这样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理解了数的意义。教师又问:“你在游乐园时是和谁一起,几个人玩呢?”让学生将知识带回生活中,加深对数的感知。最后,教师以一个问题作为结尾: “在生活中,1~5这几个数经常用到,你能想想它们还会在哪里出现?”学生各抒己见,有“妈妈1个人煮饭”“我家有5口人”“小轿车限载5人”等这样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想到了数、看到了数,建立了数感,启蒙了数感。

二、在课堂的活动操作中,培养数感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空间,并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明显的表象,让学生的数感真正得以培养。如“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引出“11”这个数后,要求学生摆出11根小棒,教师提出要求:你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吗?想一想好办法吧!当有的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教师提示他们把左边的10根捆在一起。然后教学:数有自己的位置,就像大家都有自己的座位一样,黑板出示数位表,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这个位置上,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这个位置上。接着用小棒演示“1个十”和“10个一”的互化,这样让学生用眼睛切实地观察着,用小手真实地摆弄着,并学会语言正确地表述“10个一是十”“十里面有10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十一”。继续问:“谁能说一个也能用‘个位’和‘十位’表示的数?”学生举例:15。教师又问:“小朋友,你们看到15想到了什么呀?”

生1:我的座位号是15。

生2:15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5。

生3: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生4:15比11大。

生5:15和11,十位上都是1,个位上5比1大,所以15比11大。(此处有掌声)

生6:老师,我还能举比15大的数,比如20。

这样活动后,学生对数的认知更加深刻,从数到数位再到数的认识自然而然地飞跃了,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重视、加强估算教学,发展数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运算方法的“目算”,对运算结果的“测算”,对数值范围的“估算”,都与学生良好的数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用心挖掘,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思考,交流讨论,互相质疑,自我反思等,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妈妈带100元钱,能买到哪三样东西?”

①一瓶洗发水58元; ②一桶花生油38元;

③一箱纯牛奶49元; ④一提心相印纸20元;

⑤一包洗衣粉27元。

在学生分析题意后,如果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汇报找出正确的答案,看似教学很完美,但会出现一些学生运气好正好一下子找到这三样东西,也可能还有一些学生一直找却找不着。我们教师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本题若用估算教学,即可一步到位。

估一瓶洗发水约60元,一桶花生油约40元,一箱纯牛奶约50元,一包洗衣粉约30元,那么:

①60+40+50=150(元)。这显然太大了,而且这三个数中任何两个数的和都接近100,所以这其中的每两个数不能凑在一起。

②用最大的一个数与最小的两个数一起估一估:60+20+27=107(元),在多估5的情况下,还比100多了7,显然也不行。

③这样就很容易找到:40+20+30=90(元),即花生油、纸、洗衣粉三样,或者50+20+30=100(元),即纯牛奶、纸、洗衣粉三样。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拓宽学生数学知识,感受估算知识与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估算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在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对数感的发展十分有利。

四、善用数形结合教学,提升数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与数的运算与图形直观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抽象与形象的巧妙握手,有益于学生成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帮助学生破解过程中的障碍,从已知顺利过渡未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时实现由繁到简,由难到易,提升学生数感。

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中,学生认识了平均分和一半的知识后,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学生用各种图形并通过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等不同形式表示出了一半。问:它们的一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过活动,学生对于分数已经有了初步感知,发现它们都是把一个物体或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都可以用一半来表示,随即引出并介绍各部分名称,感受其表示的含义。这样很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感知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这种数形结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学生数感能力。

学生数感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慢慢积累、逐步增强的过程,是在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由主观意识牵引成长的。数学课堂作为数感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应善用教材,巧用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切实地落在课堂上,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数”味。

猜你喜欢

纯牛奶洗衣粉个位
牢记方法大量练习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关于辨别纯牛奶与含乳饮料的探讨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低泡洗衣粉更适合于机洗
自制冰激凌
每天一杯奶,你喝对了吗?
遵循学生思维方式创新教学环节设置
用洗衣粉要避害求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