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2019-01-11江苏连云港市城头中心小学
江苏连云港市城头中心小学 莫 丽
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滋生了一个弱势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真空状态,导致这些孩子“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厌学、冷漠等不良品行。以我校一个班级为例,50多人中,有十多个留守儿童,通过观察发现,他们上课走神,心不在焉,从不参与课堂交流;课后作业拖拉甚至不完成,书写尤其潦草;对于班级活动很漠然,完全一副事不关己的敷衍态度,心理问题相当严重。
一、“三元归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归因分析
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
(一)心理因素
和正常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有被遗弃之感。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仅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滋生。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子女模仿的榜样。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简单粗暴的,学习好了,就给物质奖励,学习不好,就用武力“镇压”,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使得孩子长期处在恐惧和压力之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压抑厌学的心理问题。其次,农村的留守儿童大都是“隔代抚养”,这带来了更多的弊端:由于老人认知的局限,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家务的繁重,孙子女的众多,导致老人没有更多精力承担起教育的重担;因为“隔代亲”,老人一般对孩子过于溺爱而疏于管教;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差距,祖父母和孙子女之间的“代沟”很大,“代沟”阻碍交流。
(三)学校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成绩的提升上,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容易批评、苛责他们,更有甚者,在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采取讽刺的教育方式,导致他们怨恨老师,故意与老师作对。儿童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因此,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农村学校受师资的限制,并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再加上村小年纪大的教师多,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多,导致了学校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上存在很大的缺失。
二、从“心”入手,关爱留守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困难生和难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留守儿童应多用心——爱心、细心、耐心。从“心”入手,帮助留守儿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被爱的温暖。
(一)乐观向上的健康心
1.谈心找问题
留守儿童的情绪容易波动,易出现焦躁、愤怒、悲观、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但是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后,有的表现为暴力宣泄,有的则表现得相对安静。面对这些消极的心理现象,都需要主动与他们谈心,从交谈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疏导学调节
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之后要及时进行调节和疏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挫折、困难。音乐疗法、悄悄话疗法和写纸条疗法是几种有效的方法,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鼓励他们听歌曲,可以用纸条交流心事,还可以通过悄悄话的形式,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幽默小故事。这样,既调节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又保护了隐私。
(二)遵纪守规的责任心
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同情心相比,是“群心”中的核心。人人一份事,事事尽责任,万事贵在责任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留守儿童才会自觉地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1.影片熏陶
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厌学。厌学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课堂上做小动作、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课后打游戏、玩电脑、追逐打闹,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究其根源,是学生缺乏学习的责任心,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了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小学生的直观纯真的心理特点,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励志的影片,熏陶责任意识。记得有一部催人警醒的美国电影《风雨哈佛路》,讲述了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莉斯,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还有一部影片《叫我第一名》,讲述了主人公因患有先天性妥瑞氏症,使他的生活备受折磨,但是他始终乐观向上,默默努力,最终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在观看完这两部影片后,孩子们深受触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心,只要有目标、有责任,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2.集体归属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大都通过小组合作互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留守儿童因为学习的落后,必然会影响所在小组的成绩评定,同学的抱怨也易导致他们冷漠孤僻。私下里,找这些学生聊过,其实他们也想为组争光,可总怕做不好,就不敢表现。对此,在小组互动中,笔者总是有意让这些学生来讲述,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只要有闪光点,笔者都会表扬他们。渐渐地,这些学生的集体责任心越来越强,小组的合作日益密切,荣誉的归属感克服了心理障碍。
(三)自觉上游的进取心
墨子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若没有进取心,就无法成功,就不可能有所作为。留守儿童的心里缺少的就是这份进取心,因而要改变他们的现状,就必须培育他们自觉上进的进取心。
1.名人效应,进取之思想
小学生对名人怀有崇拜心理,利用这种名人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进取思想。学英语的人都知道“疯狂英语”,都很崇拜李阳流利的口语,但李阳并非生来就是英语天才。小时候,李阳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害羞、内向,甚至做理疗时仪器漏电灼伤了脸也不敢出声。1986年李阳进入大学后,连续两个学期英语考试不及格,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即将结束时,李阳已是13门功课不及格,他觉得很丢人,告诉自己必须从灰色的生活中突围出来!他选择了英语作为突破口,并独创性将考试题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后脱口而出。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李阳在198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举获得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听了李阳的故事,这些厌学的学生深受鼓舞,他们动力足了,听讲认真了,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了,学习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设置目标,进取之渴望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越明确;反之,留守儿童之所以落寞,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目标的制定需是蹦一蹦就能够得到的。笔者是这样做的:每周给学生一张任务卡,针对各人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进度,提出相应的要求和任务,例如,默写四个单词、背诵两幅图的内容等,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后,就及时给予鼓励点赞。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在完成任务卡设置的目标后,这些留守儿童不光学习热情高涨了,就连生活管理也井然有序。因为目标的实现,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消极情绪自然也就消失了。
3.寻找对手,进取之拼搏
思想决定动机,渴望决定行为,而拼劲决定最终的结果。有了拼劲,学生才会有精气神,才能更加主动地学习。要想刺激学生的这股拼劲,就要让他们树立一个“对手”。起初,在对手的选定上,出现了两个问题:一种是把对手定得太高,都把尖子生作为对手,显然是很难短时间内超越的;另一种就是把对手定得过低,把不如自己的同学定为对手,哪有竞争可言?对此,笔者建议他们选择和自己成绩差不多,只比自己高出3~5分的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超越以后,再选择新的对手,以此良性循环,收获拼搏成功的快乐。截至目前,已经有多名留守儿童实现了逆袭,他们已冲到了中上的水平。
总之,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这样,学生们才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体验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