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

2019-01-11江苏淮安市浦东实验小学俞文海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创设笔者情境

江苏淮安市浦东实验小学 俞文海

现代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的教育,而实施主动性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数学,很多人都会用“枯燥”一词来形容。 单纯枯燥的教学,自然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如果教师懂得善于联系生活,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带着最大的兴趣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对于一节课来说,那无疑是成功的。 但如何才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本书从笔者的教学工作中浅谈几点建议。

一、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节课的开头,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笔者利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动画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天干物燥,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过一片西瓜地。 看到满地又大又圆的西瓜,四人都口渴难耐。 于是猪八戒摘了一个大西瓜让四人分吃。 孙悟空分了西瓜的四分之一给猪八戒,猪八戒嚷嚷着说:“不行不行,俺老猪肚子大,俺要多吃一点,四分之一太少了,怎么也要八分之一啊! ”孙悟空笑着说:“好好好,八戒,那给你十二分之一,行不行?”猪八戒听了,开心得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学生们也都情不自禁地笑了,学生们都笑着说,猪八戒好傻啊! 笔者从他们的笑声中发现,他们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这时,笔者意味深长地问学生:“你们说, 八戒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们思考片刻,争先恐后地说,不对不对,八戒吃得越来越少,因为一个西瓜总数(单位“1”)没变,分得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在这个知识点上,笔者没有做任何的讲解,只是适时地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都沉浸在故事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样一个知识点,他们自己获得了知识,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的学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很多时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具和学具的合理使用,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直观的教具和学具有时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时,例2中认识三角形的高引用的是“人字梁”,虽然这也能体现三角形的高,可是“人字梁”在当今生活中已经比较少见,学生对此并不熟悉。 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在钉子板上先围了两个同底的三角形(第三个顶点在一条直线上), 然后问学生哪个三角形比较高?在学生回答后追问,还可以再高一点吗?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三角形是有高有低的,同时也让学生对高的概念理解起来更容易。 还有,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书后练习二有这样一个问题: 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 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如果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变了没有?面积呢?虽然书中配了一幅图,但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光凭着脑子空想,很大一部分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 笔者让学生课前按四人小组准备好了类似的长方形,在讲到这个题目的时候, 按课前分好的小组进行活动, 每个人都动手自己按照书上的方法操作一遍。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期间,笔者巡视教室,发现有个别学生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长乘宽。 ”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个错误观点,笔者并没有马上纠正。 因为笔者发现和他同一小组的学生有人指出了他的错误。 一段时间后,笔者打算让一个学生上台重复他的操作,好多学生都举起了手,跃跃欲试。 笔者选择那个出现错误的学生上台,他开始有点犹豫,可是看着下面同学肯定的眼神,他还是自信地走了上来。 他拿过笔者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并讲解着,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正确答案。 可见动手操作,让学生从直观的物体中发现了规律,掌握了方法,同时动手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等他操作并讲解完以后,笔者给了他大大的赞赏,他开心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后来,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利用周围的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对生活实际的探索。 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时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渴望,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公顷和平方千米》时,学生在已经知道了1公顷=10000平方米的情况下,还是无法感知公顷到底是一个多大的面积单位。 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少,且单位较大,教师很难找到能够代表1公顷的物体。 这时,笔者带领全班同学来到操场,首先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告诉他们这大概是100平方米。 那么1公顷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要有100个,这时教师引导,那么需要多少个同学呢? 学生通过计算再次发现, 需要2800个学生才能围出1公顷的面积。 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1公顷有多大。 教师这时再指出,学校的操场大概有1000平方米, 那么1公顷也就是有10个学校操场这么大的面积。 学生从周围所熟悉的事物中得知了1公顷的大小,加深了记忆,同时也对后面学习平方千米奠定了基础。 还有,在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公式:a-b-c=a-(b+c)。 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你去小店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6.5元,一本笔记本1.5元。 你给了售货员阿姨10元钱, 那售货员应该找给你多少元呢? 看到了生活中类似的情形,有的学生脱口而出:2元。 笔者让学生自己列式,出现了两种列式方法:

(1)10-6.5-1.5=3.5-1.5=2(元)

(2)10-(6.5+1.5)=10-8=2(元)

看到黑板上板书的两种方法,有的学生突然发现了第二种方法更加简单。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第二种方法的优点,最后抽象概括出了减法运算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a-b-c=a-(b+c)。 通过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教学抽象的数学运算定律,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进行自主探索,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掌握得更加熟练。

四、利用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趣的数学游戏,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主动探索意识和求取新知识的欲望更强烈。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时,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初步发现了余数与每组数的关系。 为了更加深刻地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笔者设计了一个“数手指的游戏”:教师先示范,伸出左手,从拇指开始依次数到小指1、2、3、4、5。 (再循环往复)6、7、8、9、10……教师提问:“会不会? ” 学生齐答:“会。”师生齐数。教师说:“现在你们报出一个数,老师不用数,就能马上说出在哪个手指上,你们信不信? ”学生提问:“12。 ”教师说:“在食指上。 ”验证正确。学生接着提问:“30。”“在小指上。”验证又正确。这时学生会自然联想到例题中的余数与每组数之间的关系。 笔者又让同桌两人任选一个数进行验证。 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余数是几,就是每组第几个数这样一个关系。 这样,通过游戏,从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

五、利用竞赛活动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有竞争意识,上进心足。 如果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 创设竞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小组当众表扬, 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和提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笔者用课件出示改编后的例1:用22根1厘米长的小棒,可以围成多少个不同的长方形? 将例题中的木条改为小棒,学生更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学具进行操作。 同桌两人为一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棒,看看哪个组能够最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在笔者话音刚落的那一刻纷纷埋头互相讨论动手摆长方形。 一段时间后,“7个”“8个”“9个”“10个”的声音此起彼伏。 同学们纷纷举手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的积极争论、互相补充中创设了教学情境, 学生主动认识到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的教学由此展开。 学生在竞赛中认识到了,为什么有的小组很快解决了问题,有的小组为什么有所遗漏,这样子,一一列举,不重不漏的思想自然而然地贯彻到了学生的心中。

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参与学习之中,学生爱上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地好学、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创设笔者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