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创造教育的意义及其运用

2019-01-11刘莱萍

好家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造力游戏幼儿

文 刘莱萍

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21世纪人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而这个竞争的核心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创造教育是将素质教育具体化和深入化,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

陶行知早在3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空间”,并且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教育思想已经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陶行知曾提出“天天是创造之时”,也就是说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都可以成为创造的时机。生活中抓住一切契机,便是教育的机智之处。

一、幼儿的创造敏感期

幼儿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3~6岁幼儿脑部发育最快,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这时期的幼儿好奇、好动、好问,喜欢冒险,对周围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喜欢探索的事物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这不是成人意愿可以左右的。

幼儿的年龄小,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缺乏,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别于成人,不会有太多的思维框架约束,对于喜爱的事物,他们能长时间探索,不厌其烦,探索事物的方式也总是不同于成人,通过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对于问题的答案,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解答。但幼儿的创造力往往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比较随意,缺少针对性,教育需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尽情施展其探究的本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保护幼儿的创造力。

二、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幼儿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教育需要把握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为幼儿提供契机,才能使其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而如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

(一)创造教育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包括语言活动、科学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活动、健康活动和社会活动。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美术、音乐等最能发挥幼儿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进行艺术表现创造时,教师首先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最后运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

如在美术手工活动“火车”中,让幼儿将牙膏盒子均等地分成4块时,我先让幼儿自己动手试一试,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采用了很多办法:折、目测、物体测量等。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活动也更加感兴趣了。另外,在美术活动“装饰教室”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如:彩色卡纸、蜡光纸、皱纹纸、即时贴等幼儿完全可以自主选择的操作材料,让他们发挥想象进行创造并付诸实践。幼儿有很大的潜力,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他们的艺术表现水平才能迅速提高。音乐活动,尤其是音乐欣赏活动,最能体现幼儿的创造力。音乐的感受可以通过幼儿的动作、神情体现出来,幼儿富有想象力的表演,既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加深,也丰富了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如在音乐游戏活动“幸福拍手歌”中,幼儿可以创编动作、歌词等,在音乐欣赏活动“月光长廊”中,幼儿通过音乐带来的情绪选取了合适的乐器,用细碎的沙铃展示小老鼠,用蛙鸣板展示青蛙、用悠扬的碰铃展示小猫等,进行了创造性的表演。再如,幼儿在种植与护理各种植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到植物的种类繁多,并且植物有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不同的花和果实等,这样幼儿就可以亲眼看看种子是怎样发芽的,萝卜是怎样长大的。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学到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他们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当然,在其他的集体教学活动中,都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主动创造性,鼓励幼儿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切不可将我们成人的思想变成束缚幼儿创造力的“枷锁”。

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运用在幼儿教育进行集体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在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针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科学探索,而且使幼儿解放了手脚、头脑、空间、时间,赢得了自由生活的权利。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体、德、科、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思想与现在的教学实践互相辉映,甚至在将来也仍熠熠生辉。

(二)创造教育在游戏活动中的运用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不是培养小专家”,而是“要使他在幼年时期得到营养,让他健全而有效地向前发展”,为今后的成长打好基础。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因此,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供充足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一是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幼儿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我班开展的“超市”,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等,诗逸小朋友将“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再将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当作秤,她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3斤”。可见,幼儿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中能生成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行为;二是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地创造活动。

其次,要肯定幼儿的大胆创造。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想法。教师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另外,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使用正面评价性的语言。如我班的凯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遇到了娃娃要过生日但没有生日蛋糕的情况,她就提议没有蛋糕我们就自己做。老师听到后肯定了她的想法:“凯雯,你的办法真好!”接着,“娃娃家”里的成员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在“娃娃家”举办了热闹的生日庆祝会。

最后,要及时鼓励、表扬幼儿,给幼儿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地创造和想象。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幼儿来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并对一些有创造性行为的幼儿给予五角星奖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三)创造教育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运用

日常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培养生活自理技能,如:盥洗、进餐、穿脱衣服、合理支配时间、有序整理学习用具和玩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根据冷热穿脱衣服、保护五官的态度。幼儿阶段的最重要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生活、行为、卫生、学习等各种习惯,在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提升幼儿的创造力。简言之,便是教会幼儿学会用发散性的思维进行生活。

在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和疑惑,但同时又缺乏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幼儿理解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时有其独特的视角,而这正是创造力的表现。幼儿的理解过程正是他们创造的过程,他们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和顺应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甚至情感,而这未知的方面正是教育者意欲传递的。教师要求幼儿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知识的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开发儿童创造力必须实行‘六大解放’,要让儿童有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行动、自由的看和说的机会以及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也包括自由的创造。”因此,教师应在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注意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性思维能力,解放思想,让他们真正得到行动上的自由。平时,可以让幼儿说说一个物体的用途,如在喝开水时,可以让幼儿说说“水除了可以喝还有什么用?”“水杯除了倒水还可以做什么呢?”或者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幼儿自己找出与众不同的解决办法,如:“如果脱衣服时没有老师帮忙,怎样把衣服脱掉呢?”“你是怎么分辨出鞋子的左右脚的,可以和小朋友们分享你的好办法吗?”还可以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找出与众不同的解决办法,如:“如果外面下着大雨,我们怎么做可以让衣服和鞋子不湿?”“怎样可以将饭桌上的米饭和菜吃得又快又干净?”让幼儿在思考中积累经验,这样经常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改变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帮助幼儿打破思维定式,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对幼儿来说,创造力正孕育在新颖奇特的幻想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新世纪,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通过学习、实践与研讨,我们认识到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正是当代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的精髓,对当前的学前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幼儿园的素质教育就是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生活是创造之源,教育应源于生活,幼儿教育应以幼儿发展为本。因此,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对幼儿的发展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创造力游戏幼儿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