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是为了不教”基础上小学学困生自主学习心理需求探寻

2019-01-11江苏东海县双店中心小学苗登刚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学困生心理

江苏东海县双店中心小学 苗登刚

何谓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在成绩上出现暂时性落后的学生。如何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在素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要能够立足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考虑到学困生在心理上的活动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

一、聚焦定位——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卑孤僻心理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的基础较差,上进心较容易受到挫败,不会经常去想着进步,这就让其他人对他们进行了学习上的定位,从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获得他人的表扬,久而久之,他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没有奋发向上的勇气,慢慢也就变得自卑起来。而自卑心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在日常生活之中,有部分学困生会表现得少言寡语、不苟言笑,当然造成这种局面有很多原因,而长期得不到表扬和关注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这类学困生喜欢远离群体而独处,往往不引人注目,表现得很“透明”。

(二)惰性心理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现代人类进步的阶梯。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常找不到自己学习的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缺少奋斗的动力,因此学习兴趣低下,没有上进心,甘于平庸。而且在上课的时候,他们注意力还不集中,思维能力差,最终就导致了学习成绩不理性,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学困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精力上比较旺盛,喜欢左摸摸右看看,求知欲望高,但是有些学生在家庭的溺爱下,失去了自立,以至于这些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纪律松懈,不复习功课,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惰性使其最终沦为学困生。

(三)畏难心理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畏难心理是与失败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每次失败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人如若遇到挫折、经历失败,往往就会产生害怕、畏惧的心理。失败—胆怯—再失败—再胆怯……恶性循环,使畏难情绪逐渐积累,产生定式,从而在还没接触到困难的时候就因为害怕而放弃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学困生在遭受过多次失败之后,心理上有很大的挫败感,进而导致畏难情绪日益严重。

学困生自卑、惰性、畏难心理的产生,给学困生的学习造成了诸多阻碍,要想实现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就需要引入“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原则提炼——学困生素质训练原则剖析

(一)反复性原则

学习方法的掌握过程是一个反复训练和运用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性,既有很高的概括性和内隐性,又有很大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学会掌握这些规律并支配学生学习,必须经过反复训练和运用,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二)整体性原则

要注意学习方法与其他学习问题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重要性及学习特点的认识。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差异性原则

从哲学上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针对学生之间的共性,我们在大集体中进行统一的指导与训练;针对学困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能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教师在指导学法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形成积极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四)激励性原则

在学法指导与训练过程中,要运用各种赏识性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进取向上。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不断奋进,撕掉学困生的标签。

三、回归本体——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化策略

作为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育好学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改善学困生学习策略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学生掌握和使用学习策略的程度会对学习的效率产生影响,进而给学生带来学业上的影响。“磨刀不误砍柴工”,较差的学习方法,往往得到事倍功半的后果,而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上课时也是很认真地听课,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这是因为许多学困生在学习时总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知识的层面上,只是简单地记忆相关问题,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其六年级进行总复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需要大篇幅记忆的知识,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记忆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困生采用提纲挈领的办法对重要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把大量相对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为学困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

(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所必须要重视和培养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所特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学困生是非常需要得到关注的一个群体,在课堂上要鼓励学困生多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需要平常多做练习,这并不是要求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求学生在做完练习时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对于那些做错的题目要及时静下心来进行总结,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当达到学习目标或学习有进步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多奖励自己,让自己获得要求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提高价值认知,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外在的条件,它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都有可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有效的环境。有些学生会因为对某一学科的教师有抵触情绪,就对该教师所执教的科目产生厌烦心理,或者因为对和同学之间的冲突耿耿于怀而导致整天不在学习状态,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困生期中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但当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时,各科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价值认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起到指导作用,正确的价值认识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能够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错误的价值认识往往会导致学习环境恶化。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有必要组织开设增强学生集体意识、提高班级凝聚力的课程,特别是处于低年级的学困生,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表现出好的一面,赢得在班级集体中的地位和尊重,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价值,进而提高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者。无论在哪个学校中,学困生都是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发现每一个学困生的潜能是对学困生教育的起点,其终极目标是培育学困生的“自我教育力”,从而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学困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心理小测试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心理感受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