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立德树人”课程路径探索

2019-01-11刘晓瑜

中小学校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树叶立德树人种子

□刘晓瑜

学校理念的践行和育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课程建设。 多年来,我校基于学校 “孝·行” 教育特色, 以立德树人为突破口, 以“行孝—立德—成人—出彩” 为行动路径的课程体系, 培育 “温暖、担当、 出彩” 的种子少年。

一、 素养提升, 确立课程导向

古语有云: 百善孝为先。 作为学校, 我们要为孩子留下能够带得走的学校烙印, 这种追求, 最初朴素的做法就是培养 “懂事、 明理”的三里河学子。 学校以 “立德树人” 为突破口, 提出了 “小孝事亲, 中孝立身, 大孝报国” 三层德育内涵。

学校进一步以课程体系创生为核心, 凝练 “感恩、 明理、 知责、创新” 的校本核心素养, 开辟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生态环境,三个导向也愈发清晰: 问题导向:基于情感危机。 目标导向: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感恩、 行孝的情感欲望; 认知目标——了解知孝、行孝、 扬孝的内容; 能力目标——行动力、 获得感、 成就感,形成感恩行孝的习惯。 育人导向:立德树人, 培养 “温暖、 担当、 出彩” 的种子少年。

二、 课程创生, 构建教育生态

如何让感恩、 明理、 知责、 包容、 宽容、 创新等美好的品质融入血液, 继而有智慧、 有力量、 有担当地洞悉生命、 欣赏别人、 美好生活呢? 我校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 从最初的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特征的1.0 版本, 到围绕特色开发的2.0 版本课程体系, 再到以文化建构和创生为特征的3.0 版本, 构建了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 三大类课程。

(一) 基础性课程——优质+整合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 我们优化整合, 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 让学科知识、 校本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在学生心中扎根。

1. 学科内贯通式整合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 开发了各学科课程图谱。 在纵向上, 对学科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控,通过增删、 前置后放、 拓展等方式, 为学生分门别类地梳理出学科要点; 在横向上, 整合德育课程一体化, 拓宽学科教育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让“孝·行” 教育落地生根。

2. 学科间融合式整合

在学科属性相通、 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相融的情况下, 将不同学科的相关概念、 内容和活动整合在一起, 在学科融合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科间的融合基于学科,但不拘泥于单一学科, 而是以真实问题和任务驱动来展开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 它打破学科壁垒, 让综合育人功能在课程重组中得以最大化体现。

(二) 拓展型课程——普及+提高

拓展型课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生发展需求, 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 寻找文化基因, 让学生知孝行孝、 良习相随, 成为具有“感恩、 明理、 知责、 创新” 核心素养的种子少年。

1. 故事课程, 传承孝道文化

学校以 “我的孝行故事” 为载体, 以体验感悟为途径, 实现德育的内省化。 一是汇编 “孝行故事”。学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取优秀的书籍, 引导学生读孝道文化书籍、 国学经典书籍、 讲孝道故事,挖掘有教育意义的孝道故事汇编成 “孝行教育读本”,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明理修身、 知责感恩。此外, 还从学校、 班级、 家庭等方面, 挖掘、 撰写孝行故事, 通过朗读者、 演讲比赛等方式, 让身边的孝行故事走进师生心灵。 二是创编“孝行童谣”。 在师生、 家长中广泛征集、 创编 “孝行童谣”, 并最终筛选二十首, 通过班级唱诵、 集体诵读等方式, 让 “孝·行” 文化入脑入心。 三是打造身边的 “孝行纪录片”。 如何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做敬老爱亲之事? 学校通过纪录片的方式, 记录和传播师生间、 家庭间真实的孝行故事, 《孝在无声的世界里》 《孝心就是爱与担当》 《承孝行之风, 做善美公益好少年》等。 一个个孝行少年沐浴着 “孝·行” 文化茁壮成长, 他们的事迹也感染和带动着更多的学生, 感恩、明理、 知责的种子悄然扎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四是做好 “孝行评价”。 各班设置了 “善言善行记录本”, 督促孩子每日都有孝行表现,教师、 家长随时记录, 写出感言。

2. 戏剧课程, 润泽孝行底色

戏剧课程是通过戏剧展开综合性教育活动: 通过 “演、 说、 悟”等系列课程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明理修身、 懂得感恩, 通过 “编、做、 评” 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创编了 《戏剧点亮童年》 校本教材, 开设表演、 道具制作、 海报宣传等子课程。 定期举行“校园戏剧节”, 《爸爸妈妈, 我爱你!》 《我是三里孝行娃》 《中华好少年》 《鞭打芦花》 《羊跪乳》 《鸦反哺》 等经典作品,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 “孝·行” 理念融汇其中, 表演孝道戏剧。 2017 年,学校的戏剧传统项目课程通过了威海市优秀文化传承学校的验收工作, 充分展示了戏剧教育成果。

3. 行为课程, 落实养成教育

行为课程由 “种子护卫队” 自主发起, 由执勤岗位队员的观察、反馈、 提议, 梳理出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热点问题, 并将其录制成微视频。 通过观看这些微视频,学生能非常直观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知晓正确的做法。 学校将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分类, 分为 “孝行礼仪系列” “孝行习惯系列” “孝行感恩系列” 三大类, 汇编成 “小种子” 行动课程, 并将视频通过QQ群在班级和家庭进行传播,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孝·行”教育。

4. 科技课程, 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是我校校本核心素养之一。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学校打造益智类、 竞技类、 编程类等低、 中、 高三级科技课程,开设了电脑绘画、 创意设计、 无线电测向、 Scrach 趣味 编程、 机器人、 3D 打印等10 余个科技活动项目。 学校分年级精心编制了创客教育校本教材——供低年级使用的 《科技智赢未来》 和供高年级使用的 《生活中的科技》, 并在中高年级开展 “未来像素” 普及课程, 一批 “创客小达人” 脱颖而出。 此外, 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分层次设计科技比赛项目, 做到 “班班有活动, 人人都参与”, 以培育出彩的种子少年。

(三) 探究型课程——多元+实践

学校构建 “主题式” 探究型课程体系, 形成了节日课程、 非遗传承、 行走齐鲁、 社区服务、 阅读实践、 废物再造、 红色教育、 种子课程等八大主题的经典课程, 深受学生喜爱。

1. 节日课程, 开展生命体验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内涵。 “孝·行” 成长节将 “孝·行” 文化与传统节日充分融合, 对学生进行仁孝、 感恩、 宽容、 诚信、 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 “孝·行” 成长节体现两个三里烙印: 一是以时间为轴, 从开学初的教师节、 国庆节, 到中秋节、重阳节、 元旦、 腊八节, 再到植树节、 清明节、 儿童节、 入队礼、 七一、 毕业礼等, 让时光见证孩子的成长, 并在成长中逐步明理、 感恩; 二是体现 “慈孝” 传承, 主要采取家校共育的方式将 “孝·行”文化延伸至家庭甚至社会, 通过亲子活动、 家长义工助教、 家长志愿者讲堂等方式, 让家长走进课堂,体现家长的言传身教, 同时在慈孝传承的过程中, 让每个家庭浸润“孝·行”、 传承 “孝·行”、 受益“孝·行”。

2. 种子课程, 在实践中成长

本着 “每一粒种子都有萌发的力量” 的学生观, 学校开发和实施“四季种子课程”, 分为 “春之生”“夏之长” “秋之实” “冬之韵” 四大课程系列, 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求。 如在 “秋之实” 课程中, 结合季节特点, 开展 “树叶节” 综合实践活动, 并凸显以下课程特色: 一是学科整合, 各学科通过集体备课, 共同挖掘 “树叶” 与学科内容的联系, 如语文课中的树叶文章赏析与习作、 数学课中的树叶分类和排列、 音乐课中的树叶吹奏、 美术课中的树叶描摹、 科学课中的植物探秘等等, 多学科齐头并进, 推进 “主题式” 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高效研学, 带着对树叶的研究兴趣和问题, 学生们走进家乡百树园, 收集各种形状、 颜色的树叶, 研究其特点、 作用和变化; 三是活动拓展, 通过开展树叶童话故事大赛, 把树叶的童趣植入每一个学生心中; 四是手工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利用树叶制作了各种标本、 粘贴画、 树叶雕画、 拓印画等, 真正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完成综合性主题活动的统整。

3. 研学旅行, 探索家校共育

探究型课程对于教育现场意味着: 一要拆三堵墙, 即教室墙、 学校的墙、 学科间的墙; 二要围一道沟, 即家校间的 “鸿沟”。 基于此,学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 选取文登区图书馆、 运恒现代农业生态园、鲁绣博物馆等10 余个校外实践基地, 由家委会组织、 协调, 学生通过野外考察、 社会调查、 志愿服务等多项方式参与, 真正培养 “头脑科学, 身手劳工” 的种子少年。

三、 大道致远, 完善评价机制

学校建立了 《“孝·行” 课程评价机制》, 制定了 《“孝·行” 课程评价体系》 及各学科的评价标准、校本课程评估体系等, 检测、 反馈、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此外, 学校还基于 “立德树人” 的课程思想, 建立了师生发展评估体系。

(一) 教师层面

加强师德教育。 学校通过打造多种学习途径, 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通过开设主题论坛、 进行“孝·行” 教师评选、 开展美文及教育名家推荐活动等, 提升教师的师德建设水平。 学校成立了教师书法和舞蹈社团, 打造德艺双馨的“孝·行” 教师。

落实研训结合。 学校注重对教师的分层培养, 成立了 “教师成长联盟”, 通过青年教师的夯基工程、骨干教师的拔节工程、 名师的领航工程, 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学校创新开发 《教师教研任务单》, 通过 “确立主题—问题引领—交流探讨—任务驱动—实践反思” 的教研模式, 提升教师教研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教师还结合自身特长, 开发了 “孝·行” 印记、刻纸艺术、 墨韵飘香等特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彰显 “孝·行” 教育特色。

(二) 学生层面

打造 “种子少年” 评价体系,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从礼仪、勤学、 健康、 实践、 美德、 博艺等六个方面培育种子少年, 设置不同的代表颜色及进阶目标, 整合各项课程内容, 并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养成教育活动等为依托, 推进学生评价体系的落地生根。 种子少年评价采取 “横向评价、 纵向发展” 的方法进行认定: “横向评价”, 即班级争章、 年级评选、 校级认定的流程开展;“纵向发展”, 即按年级分别设置了各项种子少年的达成目标, 获得校级认定的学生被授予一至五年级相应级别的种子少年。

“孝·行” 课程是深而透的教育, 是源于责任、 始于感恩、 贵于行动、 成于习惯、 暖在细节、 内化于心的成长, 能激起学校、 教师和学生的微笑、 阳光和长足发展, 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树叶立德树人种子
树叶的不同称呼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片树叶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