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信念成为师德建设之魂
——简论教育系统师德建设路径

2019-01-11□方

中小学校长 2019年6期
关键词:师德信念教育

□方 华

教育要面对现实, 更要面向未来。 教育与民族发展、 国家强盛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和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 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 是在2013 年的教师节, 其中第一个就是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014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谈到好老师的第一个标准是 “要有理想信念”;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提出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 信道”;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明确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笔者认为, 师德乃师之魂, 信念乃德之魂, 加强师德建设就要抓住信念这一精髓。 所谓信念,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觉、 一种信心、 一种精神支柱。 信念就是目标, 是轮船的航标, 是房屋的顶梁支柱, 是成功的基础。 新时代对师德提出了新期盼、 新要求, 然而师德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内化和渐进的发展过程, 这其中, 教师不断地鞭策自己、 修正自己、 完善自己的过程至关重要。

一、 师德缺失确实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当下, 舆论和学界对师德缺失行为的谴责和批判不绝于耳, 教育系统重塑师德师风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 教育部颁布的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 将中小学教师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等10 大项划定为“违反师德” 的行为。 客观而言,教师如果采用诸如此类学生反感的教师行为, 必会事与愿违, 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焦点。 这些师德缺失行为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矛盾激化, 甚至会使事态扩大, 降低教师的威信, 给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更容易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 引发师生、家长的对立情绪, 增加不安全因素。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但是我们却较少反思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管理方向、 制度因素和内化操作, 混淆了道德与法律、 制度的界限和功能, 忽视了政府和学校在制度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常态化监督、 全程式问责的积极作用。

未来教育发展取决于教师素质这一核心, 让师德高尚的教师主体成为舆论的主流, 需要构建以信念为师德建设灵魂的系统工程。

二、 抓住师德之魂, 健全强大的管理体系

(一) 构筑思想信念,坚定政治方向

教师是以教育、 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 呼唤教师职业道德觉醒, 这是构筑思想信念的首要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师德呈现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教师只有思想上坚定, 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 才有可能体会教育意义的重大、 教师职业的崇高, 才能唤起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自我要求。

教师应坚定 “立德树人” 的正确方向。 文学家韩愈对教师的职业特点概括为六个字: “传道, 授业,解惑”, 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解决育人问题, 用人格塑造人格; 以宽泛的知识、 艺术的方式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 给予学生生存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主动学习、 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教学生知识、 教学生做人, 这是教师职业特质和育人优长所决定的, 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效果。 在教师的思想认识中,“立德树人” 的信念不仅要根植于心, 还需外化于行。

要用教师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的发展。 管理的突破口就是加强学习的落实, 持续不断为基层注入学习的动力,推行 “三必” 原则: 一是必须通过理论学习达成信念意识。 如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教师法》 《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 不是摆设, 每所学校、 每位教师要真看真学, 懂法守法, 有规则意识, 牢固树立为教育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二是必然通过交流学习提升信念意识。敬畏教育、 敬畏法律, 强化法制意识、 责任意识与师德意识的自觉性。 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全程管理、 着眼于全员育人作用的发挥; 三是必定通过督促评馈促使信念落地。 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对社会、 对学生应尽的神圣义务,是能深入学生灵魂深处的浸润,更是发自内心的、 灵活多样的、无人监督的自觉劳动, 要把教书育人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为, 不仅依赖教师个人的师德觉悟和思想境界, 还要加强必要的约束和惩治。

(二) 规范制度信念,坚守职业底线

理念要转化为行为, 关键在于制度。 教育系统从实际出发而制定的不断完善的制度, 不仅规范着教师的行为方式, 还制约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的落实, 更在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 与师德教育和管理应一脉相承, 落地于教师的日常角落, 引领着学校服务管理的各环节, 对学科建设、 教学科研、 教育教学效果的呈现,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教师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真正纳入系统、 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有效地约束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 让教师找到行为准则, 保证职业道德建设不走过场, 用对制度的敬畏和遵守, 来诠释教师的特殊性; 用制度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促进教师将优秀文化中汲取的人文精神、 价值理念传授给学生。

学校制度建设是另一关键。 它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总和转化为师生内心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体现出学校的实际、 教育改革的思想、学校发展愿景, 同时还是操作的依据。 赞可夫说: “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 其中一条就是自制。” 规范的制度就是最明确的自制, 是最具公信力、 最能引导教师行为的 “明契”。 教育行政管理者要有自省、 自制的 “狠劲” “韧性”, 形成齐抓共管、 各有侧重的管理局面。 如对照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实事求是地展开自评、 开展互评; 通过问卷调查或召开学生代表、 家长代表座谈会进行民主测、 评、 议, 及时评估矫正。 对违反师德的行为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严重问题年度考核记为不称职, 情节恶劣的严肃从重处理, 真正做到让师德评估情况作为评聘、 晋级、 奖励的重要依据和优先考虑的条件。 全系统实事求是地用评建结合、 以评促建的师德建设手段, 促使教师主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努力追求师德价值观, 共同走在师德良性发展的路上。

(三) 提升教学信念,坚持精益求精

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学行为、修养折射着师德水平的高低,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 上好一节课并不难, 难的是上好每一天的每一节课,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与成效,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学信念的坚定。 很多教师对日常工作、 学习中的所见所闻缺乏注意与思考,不能构建富有特色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影响自己的专业发展。 有研究表明: 机械地重复与成果的埋没具有100%甚至200%的负面作用和巨大的扼杀力, 它可将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原动力降至零, 最终使其 “无力而无为”。 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教师将师德修养与个人业务发展作为双轮驱动, 用正确的教学信念来鞭策自我, 培育职业精神。

(四) 优化实践信念,坚实示范行动

师德建设重在实践。 “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 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 我们深信这种共学、 共事、 共修养的方法, 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 告诫每一位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 注意到礼仪、 礼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要注重引导教师发挥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验证小事成大道之理。

师德建设重在实践。 重视和提倡加强师德教育, 在教育系统由来已久, 但师德教育在实践层面的落实力度、 广度和深度, 却鲜有人深究。 当前, 能够专门、 专业从事师德教育的课程还未可知, 新教师入职前的师德教育还远远不够。 师德教育的淡化使师范生、 新入职教师及在职教师对师德规范思想认知比较模糊, 导致师德教育内化弱质, 因此, 师德教育应成为教师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师德建设实操的路径之一是上下联动。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责任伦理建设, 构建本系统师德问责制度体系, 结合国情、 区情推进师德专业化建设。 学校要成为教师亲身践行师德的场域, 通过签订 《履职承诺书》、 组织 “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鞭策教师认真履行师德行为标准; 通过开展 “老带青手拉手” “文明学科组创建” 活动, 使师德规范成为教师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通过开展 “爱生月” 活动, 使教师走进每位学生心灵,感受牺牲和付出、 幸福和快乐。路径之二是典型带动。 教育系统应该对入职前教师、 入职后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专门的师德培养和培训, 重视基于案例的学习和研修活动, 以提升教师专业教育能力和教师敬业精神为目标, 从思想上、 组织上、 实际工作中加以体现。 开展 “师德标兵” 评比、 “感动系列” 演讲、 “典型事迹” 宣传、“师德故事” 介绍等活动, 使好思想、 好作风、 好经验、 好做法, 实事求是地被挖掘, 师德模范的真人、 真事、 真心、 真情得到大力弘扬, 从而激发教师职业幸福感、 增强教师内心的强烈责任感。

(五) 巩固道德信念,坚挺师道尊严

树立健康的道德信念。 教师的健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工作的滋养, 这与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相悖。 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职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觉与坚定、 理智上的科学与示范、 人格上的渊博与魅力,恰似最好的师德名片, 成为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通行证。

以道德学习巩固道德信念。 道德学习是主体之间基于相互交往、协商、 合作而进行的主动学习,是教师个体的积极参与、 经历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教育不是命令,不能只服从; 教育不是条款, 不能只背诵; 教育更不是书本, 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讲解, 而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接受并得到发展。 师生不断地在 “化信息为知识, 化知识为智慧, 化智慧为德性” 的学习中共同成长。

三、 持续灵活激励师德风范的传承

一个系统、 一所学校, 师德建设完善、 教师风气高尚有多方面的因素, 但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敬业精神无疑占主要地位。 爱因斯坦曾说: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这就需要我们从管理细节入手, 构建完备多样的机制, 探索教师成长规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让教师对职业有敬畏感、 归属感。 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 扶持教师的改革创新, 倾听教师的建议与心声, 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 对教育发展的责任、 对学生成长的责任, 强化教师责任的重要性, 尊重、 信任并理解教师, 不断提升他们超越自我的责任感: 以朴素的感情, 调整自己的心态; 以奉献的精神, 从事崇高的事业; 以高超的技艺, 展示个人的才华; 以不断的追求, 提升自身的价值。

“学而不厌, 教而不倦” 的古代教育家孔子、 “爱满天下” 的近代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是为了不教” 的当代教育家叶圣陶、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寓教于乐” 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等高尚的为师德行、 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格力量值得我们推崇。 既然选择了 “教书” 就必然心系 “育人”。行走在教育的世界中, 就要有激情, 要有一种为教育事业而忘我付出的劲头, 要有担当, 更要有一种对理想目标的自觉追求, 以此启发更多后人, 裨益国家教育事业。

猜你喜欢

师德信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为了信念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