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9-01-11张正华
■张正华
有一位登山运动员去挑战世界屋脊——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当登到海拔6400米时,他已经明显地感到体力不支了,于是他停止了攀登,毅然决定开始下山。事后很多人都为他感到可惜:你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只要再坚持攀登一百米,你就可以跨过海拔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啦。他回答得很干脆:“不,我最清楚,海拔6400米的高度,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了,我一点都不感到遗憾。”事实上,这位登山者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没有去做力所不逮或事与愿违的事情。
联想到当今许多中小学校所追求的内容,就非常像登山者们所追求的“最高点”,比如学科考试成绩要最高分,课堂教学要高效率,学校工作要高品质。试问,这些所谓的“高”要求,就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吗?客观事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在农村基础教育岗位上从教20多年,回想入职的那几年,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书”备考上,教与学都围着考试转,根据每次考试范围与历年考卷,研究出哪些是考试要考的内容及重点,考试能考到的内容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考试考不到的就是不重要的教学内容。究竟什么内容才是重要的?再过20年,你会发现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并教给学生的,是指向学生未来的那些素养与品质,这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有时我们会很郁闷地发现,学校里我们曾经竭忠尽智、苦心孤诣教给学生的那些重要知识,最后他们都还给了我们,教育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有意栽花花不发”的戏剧性效果。毋庸置疑的是,现行学校教育中很多人认为重要的东西,仅仅是为了迎合当下的教育评价机制,忽略了学校教育最终着眼的应该是人的终身发展。
在师范院校读书时,学校要求师范生做一个“有为”青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时,社会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为”教师。何谓“有为”,何谓“不为”?《孟子》中将其阐述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为和不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可保证“为”必成。学校教育应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有为”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取高分,那么我更企望老师们少一些这样的“有为”。“有为”有时候束缚了我们的手脚,让我们肩上的担子太重。十个手指伸出来,尚且有长短,学生的素质确有差异,高要求未必有高质量,低要求也不见得就低质量。达尔文在自传里透露,所有老师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不沾边;艺术学家罗丹考了三次都没有考进艺术学院;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学六年级曾留过级;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功课一度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由此观之,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所说:“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