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2019-01-11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杨春礼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杨春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龙菲尔德曾经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总认为语文学科的语言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不过数学是和语文学科完全不同的学科,它是一种慎重的、逻辑思辨性非常强的语言,数学一直以思维严谨、逻辑严密著称,阅读数学语言的过程恰恰是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充分体验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全部经过。数学语言不仅仅包括文字语言的表述,还有数学符号、数学术语以及数学的公式和图表等,因此,如果学生对数学语言的阅读能力不足,势必影响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运用,而且非常容易在理解题意时出现错误和偏差。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该蕴含在课堂中,例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等,所以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养成有益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潜能,使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识字量有限,才刚刚接触拼音和汉字的学习,所以对于题目的阅读肯定会有不少障碍。此时,教师一般都采取代办的态度,即教师读题,学生答题,而且日复一日,形成一种常态。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如果教师不读题,便不思考,即使教师读题,也会跟着一些同学直接说出答案,基本人云亦云,体现不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此现状,真的令人担忧,因为一旦坏习惯养成,要想改正就不容易了。所以教师在刚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就要让学生端正思想,摆清态度,深刻意识到数学阅读对于解答问题和培养数学素养是多么重要,通过引导学生读通问题,产生疑问,进而深入思考,理清思路,再开始着手答题。要逐步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自己学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二、让学生养成完整阅读的习惯
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想当然地读到几个信息之后就开始答题,完全忽略了题目的完整性,即仅仅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就进行解答,这种思考的片面性无疑会严重损害数学的严谨性。当然,因为学生接收信息的不完整性,结果肯定是错误的,此时如果把题目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他又会正确地解答出来,由此可见,学生犯的错误有时并不是对概念掌握不牢,或者是对数量关系理解不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题目阅读不完整所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读完题目再思考和作答的良好习惯,掌握完整信息,分清数量关系。
三、让学生养成抓字眼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分析其中的语言的精妙所在,在数学课堂上同样如此,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准确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眼,才能够分析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不至于在理解的时候出现偏差,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带学生学习一年级教材《比一比》时,有的题目中是让把图中长的物体给圈出来,有的是把长的物体给打上对号,或者是既要把长的物体打上对号之后,还要把短的物体打上错号。虽然是同样的比较长短,但是要求却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只有完全按照题目要求来做,才是符合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取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做到准确解答。
四、让学生养成阅读和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当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主动的阅读习惯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把题目读完整,找出关键字词,而且还要学会养成把阅读和实践相结合的好习惯,即读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动手操作,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逐层推理步骤,把抽象的知识和形象的图形或者物体相结合,真正实现手脑结合,把生硬的知识转化为运用的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了教材《分与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放手里的小棒或者画笔等实际物体来体验数字的分与合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8 的分合时,按照顺序分别把8 分成了:1 和7,2 和6,3 和5,4 和4,5 和3,6 和2,7 和1。在分的过程中,分一次就把分的结果随手记录下来,然后所有的操作过程结束后,再把分成的式子汇总,完成一次完整的分合过程。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养成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交流和讨论的习惯,体会到众人思维的碰撞,学会和别人沟通,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因为有时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让他们展开讨论,会及时引发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维。
充分重视数学阅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重视这项技能的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