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德性潜质 走向澄明之境
2019-01-11江苏省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郁冬英
江苏省如东县逸夫特殊教育学校 郁冬英
“德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同“德行”,是道德和品行的意思。德性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时期的一些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含义相当广泛。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是情感,不是潜能,而是品质。品质就是人们所有的由之对情感所持的好的或者坏的态度。关于“德”,我国古代先哲的观点各不相同,儒家认为:“德者,得理之称。”“德”就是指人循道而行,也就是“道”的实践。古代哲学家提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可以看出,“性”为先天的,“德”则可以通过后天塑就。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性相近,习相远”,更说明了人性是一个“变数”,具有可塑性与可教化的特征。由此可得出,人之德性为个体所独有的,其内在含义为“生命的道德品性”,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
关注生命个体的德性发展,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善用教育策略,用心去发现聋生生命内在的德性潜质,努力探索这种潜质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地成长。本人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从外铄走向内发
“外铄”犹外力也。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等。这种观点强调外在的力量,强调灌输。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从外铄走向内发,就是着力改变填鸭式、灌输型的课堂模式,建立“自主式、探究型”的教育模式,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感悟生命的价值。
1.走近与走进。聋生打交道,彼此心灵的距离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即从走近到走进。不仅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更要在不断地交往碰撞中,彼此渐渐地相识、相知,直至相容。老师要用爱、真诚和自身的魅力感动和感染学生。学生向你敞开心扉之时,就是你教育取得成功之时。
2.信任与引领。信任是尊重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心灵世界向另一个心灵世界的开放。教师应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都具有“向善”的本性,因为他们都愿意成为老师心目中的一名好学生。然而,外因需通过内因方起作用,我们的内因就是学生。一个人德性的形成,除了信任、激励和赏识,还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浸染”其中,从而引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回归生活世界
道德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道德和心理成长都是通过生活过程实现的,德育必须和学生生活相联系。
1.追求“真”“实”。回归生活世界,关注聋生的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充满活力的品德课堂,紧连鲜活的事例,胜于空洞的说教;同学的榜样示范,胜过老师和家长的反复教导。环境育人,墙报、黑板报、橱窗的熏陶,润物无声;活动育人,各种知识竞赛、运动会、与普小手拉手、向灾区捐款、去敬老院献爱心等,让学生置身于独具特色的“生活世界”之中。学生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体验有德性的幸福人生,体验如海德格尔描绘的“诗意人生”。
2.体验成长之“痛”。之所以谈到这一点,是因为一名听力残疾的学生小琴的遭遇给我深刻的记忆和重新审视我们教育的机会。学生小琴的父亲突然去世,对于她们母女而言,整个天都塌了。小琴不愿上学,整日和她妈妈以泪洗面。后来,她重返校园,发奋读书,终于考取了大学。从消沉变得平静,由平静走向奋发,通过自我调节与他人的引导,小琴用内在的信念战胜了“旧我”,成就了“新我”。信念从何而来?就来自于我们平时教育的熏陶。回忆与她的点点滴滴,开导劝告很多很多,仍记得我曾这样说:“爸爸去世了,你和妈妈还要活下去。悲痛的妈妈需要你的坚强,老师和同学希望你的坚强,天堂里的爸爸更盼望你的坚强……”朱小曼教授说过:生活中特殊的经历,包括意外和变故,可以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体验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试金石,还具有触动心灵,提升精神的作用。
3.关注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乃人类教育之根。关注生命教育,是当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专家黄克剑在他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中提出: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学生生命意识的显现,关键在于学校和老师的营造和唤醒。通过安全教育,告诉我们的孩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要学会保护自己,远离危险,珍惜生命;通过自然课,知道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等;通过理想观教育,让学生走出狭隘的空间,向高远迈进,不断感悟生命的价值。
三、合理有效的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的运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智慧,蕴涵策略。以下两点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1.适度的惩罚。如今,赏识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惩罚教育仍有必要。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班上有这样一名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这次放假来校,她问父亲要50元钱。家长告诉了我情况之后,我当着全班学生以及那名父亲的面,批评她的任性和乱花钱。明确告诉她,50元钱不能给。那名学生在其父亲悄悄走后,大哭大闹。我没理她,也劝其他学生不要去安慰她。谁知第二天一早,她竟然把她自己身边的10元送到办公室交给我,请我代为保管,还告诉我,以后要节约。我忍住笑,心想:让一些自由娇惯的孩子明确规则,确实需要一些强制的手段。当然手段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管束自己。
错误是正确的对立面,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让学生明确是非,明辨是非。受到惩罚,能让学生引以为戒,选择正确的道路。教育是唤醒,是激励,更是一种约束和规范。都说教育的秘诀是爱,那么适度的惩罚是一种特殊手段的施爱教育罢了。
2.创造性等待。成长中的“错误”,有时要及时“拨乱反正”,但有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宽容与等待,给犯了错误的孩子“留有时间”,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刘慧博士称之为“创造性等待”。这时的学生内心必然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矛盾、挣扎、悔过、认错,不断交织,逐渐明晰。这样的过程“无声胜有声”,这样的过程中其又向成长迈进了一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工程是漫长而绵延的,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成长都具有其内在的时间性。这种创造性等待,意味着给学生留下时间,意味着给教者留下时间,意味着给教育留下了时间。
想起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游春,携弟子数人至泗水河畔,畅谈水之德性,水之志向,水之情义,水之善施教化。孔子将一番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融入游春活动,其春意盎然,其情意盎然,其诗意盎然,令人神往。如果一个人最大的资产是希望,那么教育最大的资产莫过于充满梦想。我们驻足于跟学生的对话与交往之中,沉醉在日常的细节与琐碎之间,拥有梦想,享受诗意,让我们的心灵走向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