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1-11重庆师范大学何李洁

小学时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环境保护主体

重庆师范大学 何李洁

一、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科技、人口等也急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环境恶化、资源消耗等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教育作为连接人与社会的桥梁,势必要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促进受教育者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环境保护者的重任。然而,我国关于环境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

1.萌芽阶段

1973—1986年,国务院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此后十年间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到环境问题,中小学教材中开始引入环境保护相关教育内容;

2.起步阶段

1987—1991年,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对中小学教育大纲进行重大调整,强调将环保、生态等方面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及活动中;

3.发展阶段

1992年至今,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人,教育部(1998年前称国家教委)进一步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生态教育、能源教育等内容编写进教材的规定,并强调环境教育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二、我国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也进一步丰富了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据近几年全国中小学环境保护知识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环境道德教育实施主体的缺失

以日本为鉴,我国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主体仍然仅限于学校,社会中环境道德教育发展不平衡,家庭环境道德教育的缺失最为严重。依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教育采取环境道德教育渗透方式进行,并未开设专门的课程或系统的环境道德教育知识。小学阶段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主,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从学校内部实施主体而言,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过于单一,承担该方面教育任务的以品德与社会科任教师为主,其他科任教师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甚少。其次,从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自上而下: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并未完全承担环境道德教育这一重任,因此在该方面表现出参与主体缺失严重的现象。中学阶段则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开展有关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同小学阶段一样,承担这一教育任务的主体仍然仅限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科任教师,甚至因为中等教育阶段的升学压力,在实践过程中,环境道德教育实施主体呈现极其匮乏趋势。环境道德教育中社会承担主体呈现显著的地区性差异,自2019年起实施的一系列禁收“洋垃圾”以及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条例起,经济较发达地区社会民间组织力量较为雄厚,环境道德教育实施主体多元化,如:社区、环保志愿者团体、商业行会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表现为环境道德教育实施主体单一,成效见慢。最后,关于家庭中环境道德教育方面最为薄弱,家长在该方面疏于对孩子的引导。一是因为缺乏专业的环境保护知识,二是自身环境道德素质较低,极少参与相关活动,从而导致家长在环境道德教育中扮演了“非必要性”角色。

2.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不足

所谓“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道德教育的时代延伸,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环境道德层面出发,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使人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并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道德教育活动”。即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环境道德影响,包括传递正确的环境道德观,传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规范受教育者环境保护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虽然一直秉持人类要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教育理念,但实际上忽视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无论从教师层面,还是学校管理者角度而言,环境道德观念尚处于薄弱水平,环境道德观念方面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各级各类学校仅以某一种环境道德观,如:自然价值观,甚至表现出功利性倾向的灌输式教学。其次,中小学阶段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十分匮乏,由于法律法规本身较为枯槁,加之中小学教材中相关知识呈现方式趣味性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最后,编写进教材中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很好地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不够紧密,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从环境道德行为规范而言,仅以学校单方面为实施主体显然力不从心,且以学校为主体实施的环境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常以开展竞赛、主体班会等形式进行,这种环境道德教育往往只能提升学生的环境道德认知水平,并未达到规范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目的。

3.环境道德教育方法单一

除上述有关环境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以外,我国目前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也存在着单一化、形式化等问题。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与邻国日本的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相比,我国环境道德教育仍主要以传统的口授法为主,学校教育中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极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反应。教学方法不够创新,环境道德教育仍表现出“重智轻德”现象。教师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占绝对的主导性地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被削弱。另外,在实践活动课程中,由于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小组合作、社区服务等,模式固定、教学内容单一不变、人员组织固定,学生经过几次实践后逐渐失去兴趣,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最终演变成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被迫地参与相关实践活动。

三、改善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现状的建议

1.拓展实施环境道德教育主体

我国虽然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但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团结一致一直是中华儿女崇尚的精神品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协同多方力量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学校教育方面而言,教育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树立模范榜样,不仅如此,各个学科的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道德教育中。此外,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协同学校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调动各个主体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儿童早期教育的重任,应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尽早培养其环境道德素养。因此,家庭教育中关于环境道德的培养应做到言传身教、树立环境危机意识,家长和儿童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此外,家长还需积极配合学校相关工作,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能力。

2.丰富环境道德教育内容

环境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树立合理的生态环境理念,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因此环境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首先应树立多元环境道德观,教育者不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还应与时俱进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作为消费者还需树立“绿色消费观”,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生产者还应树立“资源利用率最优化”的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关于环境道德教育内容的规范性与系统化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的优势,积极开发有关生态环境的校本课程,补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的疏漏。最后,各学科之间应加强内在联系,应将环境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内容还应有机地结合相关法律条例,树立环境危机意识,警示学生环境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道德自主意识。

3.创新环境道德教育方法

环境道德培养成效最终还是以外显的环境道德行为作为衡量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因此,环境道德教育绝不能搞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低年级儿童应注重儿童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通过实地参观、有效奖惩环境保护行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生态环境认同感,约束儿童不良环境损害行为;高年级学生则应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内化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道德准则,最终形成独特的环境道德品质。除此之外,各类有关资源再利用的手工制作、新型环保设计比赛等方式既能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其环境知识的迁移,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习惯,值得各级各类学校参考学习。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环境保护主体
环境保护
论碳审计主体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何谓“主体间性”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