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9-01-11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小学石伶俐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小学 石伶俐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韩 旭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数奋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对此都颇为提倡,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提出关联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空间,是准确开展问题导学的关键。数学教师在课前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思考的能力,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问题导学成功地撼动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不再被动。问题导学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导学的涵义及基础
1.问题导学的涵义
问题导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导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方法。将问题作为组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纽带,将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将被动学习过程转化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课堂变成学生追求、探索的场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钻研精神。问题导学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疑问和矛盾是思维扩展的“启发剂”,它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思维更加积极、主动,是打开学生思维感官的关键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发思考解决。二是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保留足够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补,培养启发思维。
2.问题导学模式产生的基础
问题导学模式的构建主要依赖于以下理论基础:一是创新实践理论。心理学上认为创新精神和行为均产生于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活动通常包含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突破阶段和验证阶段,即收集信息、研究信息、得出结论和检验结论的过程。因此,可将问题导学模式理解为学生模仿教师的创新活动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问题导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情景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数学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通过模拟真实情景开展问题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三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这是近几年来被大力提倡的。教师起引导协调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课堂分为“导”和“学”两部分。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重点
1.数学信息收集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数学信息并将其收集起来,再通过鉴别、选择和转化,最终实现有效运用。发现和收集数学信息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这一过程要独立自主完成。数学信息的来源渠道很多,数学课堂产生的数学信息包括教材中的图片、例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课后练习等。这些信息能告诉学生哪些是学习重点、思考方向和思考方法。
2.寻找和提出问题
简单理解就是让学生自发寻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问题导学开展的关键。很多时候发现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让大脑时刻保持运转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联系等;也可以按问题的性质提出问题,如对教材内容提问、对混淆不清的知识点提问、对有争议问题提问等。例如,在教学圆时,教师要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回忆推导长方形、三角形等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推导,自主寻找和提出推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其用多种方法得出圆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记忆,让学生解答不同难度的练习题,锻炼其灵活使用公式的能力。
3.全方位思考
帮助学生转换思维,让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无须限定唯一答案。数学学习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只有全方位地探索才能真正领略其中奥秘。我们可将对数学的探索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独立探索,即以个人为主体进行单独探索。二是小组探索,当个人思维受限无法解决问题时,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研究。三是班级探索,对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由班级全体同学集中智慧共同研究。
4.成果检验
我们可以把数学学习理解为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探究结果、获求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理解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认为构建问题导学框架可以分五步走,即学—问—探—结—习。这五个环节有续相连,互相影响。
1.主动学习、寻找问题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指学生自学,即个人预习和小组讨论。学生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和任务,再按小组要求学习和汇报特定内容。学生将预习的成果带入小组讨论,先仔细倾听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和其他成员发表的意见,纠正和补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然后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寻求小组成员帮助解决;最后,对经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数学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设置预习问题,明确预习范围和相关要求。
2.提出问题、整理问题
在此阶段,学生提出了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交流寻求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纳整合形成主要类别。这一阶段是与前一阶段交叉进行并完成的,融合在预习、小组交流和记录反馈中。
3.质疑问题、解答问题
“探”的本质是让学生对发现的、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反馈要有针对性,不同课型的反馈方式各不相同。本文将反馈方式按课型归纳为三类:一是常规课型,以主要问题为中心,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二是解决问题的课型,主要用于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交流学会的知识。三是计算课型,对教师设计的反馈题进行解答。想要发挥探究环节的作用,数学教师就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切入点,根据探究过程整理出重点、难点,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4.知识汇总
探索是找出结论的过程,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帮助小学生养成数学思想。在此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之前的研究讨论进行归纳整理,尝试概括所学的知识点,对总结内容进行清晰的表述。开始阶段,学生的表达可能还不够严谨,缺少逻辑性,需要教师的纠正和指导。在学生表达之后,教师要对表达内容进行汇总,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总结。
5.知识运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常识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四、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1.适用性
“问题导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性,意在培养小学生寻找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响应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这种模式有它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使用范围。在学习解决问题和计算类型的课程时,问题导学模式就比较适用,在学习内容较虚的概念类课程时则适用性较差。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要选用不同的设计,不能一概而论。
2.“问题导学”模式的生成
“问题导学”模式开展情况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开展问题导学之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充分的预设,要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估,并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学方案要灵活多变,要根据生成的资源不断调整。教师要确保自己的掌控能力,对提出的问题要做到合理分类,对某些存在争议的、不易理解的问题,要帮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正确引导。
3.原则性
“问题导学”的开展不能设置固定流程,要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当堂事当堂毕,不给下堂课留负担。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问题导学”的重要作用,分析其优点和不足,构建科学合理的导学框架,用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拉动师生间距离,让小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