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9-01-11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中心小学杜祥玲
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中心小学 杜祥玲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任务,通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学生逐渐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技能,掌握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而在这其中,关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成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数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笔者认为:数感,是指学生能够准确领悟数字和数字之间关系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数字与运算具有敏感的感受能力,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去观察和解释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组合特征,从中捕捉到最突出的数学因素。可以这样说,对学生数感培养得好,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加强,核心素养才能不断提升。
提到数感培养,我们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训练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是如此论述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通过把握标准的内涵,数感实质上就是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这个表述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几种思路,即首先从数和数量这个途径抓起。让小学生经历从学会数数开始,逐步建立数字的概念,然后过渡到中高年级后的其他数字的认知,如学习分数、负数等。第二个途径便是关于数量关系的感知。它是指在学生建立了数字的基本概念之后,所形成的对数字意义的深度理解,懂得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或者其他数量关系的衡量对比。第三是关于数字之间的运算结果的估算和计算。这一点是建立在前两个知识点的前提下,即懂得数字的概念和含义,明确了数字之间的比较后,能够准确运用运算法则对数字展开计算,可以先估算,大体估计计算结果,然后展开具体的运算,以此检验估算结果的正确与否。
具体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的。
一、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数感概念
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需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现象或者实物,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思考和操作等,逐步建立数感的概念,亲身体验从实物到数字之间的过渡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字和物体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数数无疑是最基础的数感建立方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学生学习《20 以内的数字》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手边的画笔或者小棒,然后用数字把它表示出来。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示这个数字,如伸出自己的手指来表示出数字,从而在头脑中构建数字的概念。甚至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放宽到教室里的其他设施,数一数班级里一共有几盏日光灯,有几扇窗户等,让学生把身边的实际实物和教材里的抽象数字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从而在看到其他事物时,都能够抽象成数字来表示,这便是数感的初步建立经历。
二、通过合作探究,形成数感意识
新课改提倡创建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和别人紧密合作,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这个观念,即让学生在和同学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取长补短,开拓思维,打开视野,丰富自己的头脑认知,体会数学学习的魅力,形成系统的数感意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倾听别人意见,懂得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体会用数字交流的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测量尺寸》的时候,笔者把班级里的同学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在教室里,实际体验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几组同学经过研究,纷纷表示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如第一组同学是用卷尺直接拉长进行测量长度的,而第二组则是用一段固定长度的绳子一段一段地拉伸和记录,最后再经过计算而得知。还有的组则是用步子测量,自己一步一步跨出来后,记住自己的步数,最后再通过计算,算出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几组同学都经过了认真的研讨和分工,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实际测量的人员,有负责督查的人员,有负责记录数据的人员,还有复核的人员,如此一来,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魅力,也在合作探究的经历里,数感意识不断形成和增强。
三、经历情景活动,积累数感经验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调动、协调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的实际过程中,积累数感的经验。笔者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特意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情景活动,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实际情景之中,学习新知,构建知识结构。
例如,我们经常把学习的课堂搬到课外,就拿学统计的时候来说,笔者给学生出了非常生动的题目,即请你们走到校园的角角落落里去实际考察一下,校园里的高大乔木有多少,低矮灌木有多少?同时,另外一个分组便是常青植物有多少株,落叶的植物有多少株?或者是开花的植物有多少株,不开花的植物有多少株?等等,让学生在实际数数和统计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实际经历,在头脑中促进数感概念的形成和深化。
例如,我们在带领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人民币的币值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便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购物超市”的活动,把模拟货币发给学生,让他们自我体会到如何购物,当自己拿了多少钱之后,可以去购买哪些商品,内心有了初步判断,或者该如何找钱,如果换算等,经历实际的换算过程,加深对数感的体会。
四、体验估算过程,强化数感观念
当学生能够从数字概念的形成,到数量关系的感知后,便可以体验到数量关系的运算过程,在具体的数量关系表述中,学生能够准确比较数字的大小,理解数字的实际含义,促使数感意识的强化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估算,不仅是提升学生数感观念的途径,也是促使他们准确运算的有效办法之一,也会提升学生运算的正确率。因为在计算之前简单进行估算的话,无形之中就会把正确答案的范围做一限定,即时验证运算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往上推断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例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的时候,在计算480 除以28 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是几位数,然后再进行具体计算,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根据估算结果,得出这个结果肯定是两位数,而且这个两位数应该是十几才对。这样便把运算的结果范围限定在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如果结果跟这个数有偏差,肯定是有问题了。再如,平时我们经常让学生随机进行估算,如估计一下语文课本里有多少字符?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多少平方米?50 克的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如此一来,学生便会有意识地从一些小单位的数值计算起,例如在估计语文教材里大约有多少字符时,学生便会下意识地寻求解决办法,即先找出一页教材,数出每一行有多少字符,再数出一页书上一共有多少列,然后用行数乘以列数,就算出了一页书上的字符了,接着再看看一共有多少页码,这样语文教材的总体字数便基本可以估算出来了。在这些题目中,学生感受从小数字到大数字的过渡过程,展示自己数感的培养过程。当然,这个估算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办法,寻策略而得来的最终结果,数感的培养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数感的培养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小学生呈现一种真实有趣的教学情景,在生活化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不断进行深化和加强,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