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双师教学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变革的个案研究
——基于甘肃省静宁县Y小学调查
2019-01-11甘肃省静宁县南关小学
甘肃省静宁县南关小学 张 琳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先振兴乡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农村学校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机会,同时,为乡土文化传承和社区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镇,农村学校人数越来越少,农村小规模学校经历了“被消亡”“被保留”“被恢复”到“被发展”的曲折命运。实践证明,农村学校是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国家已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但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深层次原因。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不平衡、不合理,导致农村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老化、创新不足的问题,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
由学校师资力量缺乏引发的连锁效应便是课程质量不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的师资总量,按照国家师生比配置教师,一般都会超编,但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需要看,还显得不足。尤其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而且语数外教师也不足,有研究证实,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量大,平均日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同时,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任务繁重,其中承担四门及以上教学任务的教师占总数的28.9%。在师资缺乏、工作任务繁重的条件下,教师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为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课上师生互动、课后师生交流、个别指导难以实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选取甘肃省静宁县Y小学为研究对象,Y小学位于甘肃省静宁县余湾乡苗岘村,海拔2500米,距离县城49公里,校舍面积1020平方米,全校6个教学班,学生192人,教师15人,是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2018年9月开始实施网络双师教学。该研究对象的特点在于它是一所实施互联网+双师教学的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本研究结合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方法对该学校的双师教学进行调查,总结其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可行措施完善网络双师教学,并以双师课堂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变革。
三、网络双师教学的内涵
网络双师教学就是课堂中有两位教师,一位是“线上”教师,一位是“线下”教师,“线上”教师是项目指导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教学团队,其工作任务是“线上主讲”,即通过网络给所有试点的农村学校的学生线上直播教学,“线下”教师是从本校教师中择优选择的,其主要任务是“课堂辅导”和“线下服务”,配合“线上”教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线上”“线下”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理论基础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家长等)因共同的使命、为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双师教学通过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一块电子白板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于全国各地的农村学校,为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课堂免费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改革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偏远农村学校因面临共同的师资短缺、开不齐课程的普遍难题而形成学习共同体,线上线下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共同目标成为学习共同体,参与双师教学的所有参与者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充满润泽与智慧的共同体中,所有成员能用心聆听、真诚交流,在合作、学习、反思的过程中促进农村学校的变革与发展。
五、双师教学实施效果
1.弥补师资短缺的难题,保障学校开齐课程。Y小学的生师比为12.8∶1,略高于国家农村小学平均生师比,但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音、体、美教师,Y小学音、体、美教师各一位,每位音、体、美教师要负责全校的音、体、美课,一个教师负责六个年级,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无法对每节课都有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也无法保证每节课都能高质量的进行,况且由于语、数、外教师也不足,音乐、美术教师上语、数、外课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导致音、体、美课名存实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一纸空谈。
网络双师教学项目课程丰富多样,比如《快乐音乐》《快乐手工》《夏加儿美术》《韵律舞蹈》,不仅填补了音、体、美课程的空白,而且课程内容简单,面向全国农村学生,适于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彩虹花晨读》《快乐书法》《生命教育》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快乐外教》课使大山里的学生有机会听到纯正的英语,“线下教师”也跟着外教学习,Y小学M教师这样说:“自己英语不太好,可以跟外教学习”;L教师说:“我喜欢英语课,我本身不是英语专业的老师,但是我通过这个网络英语课可以提高我自己的表达能力,发音等对我也有帮助,对学生也有帮助。”
双师教学不仅保障学校开齐课程,弥补了学校缺少专业教师的难题,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方式影响教学质量,关涉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基于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方式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情感体验。Y小学教师虽然也在尝试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教师教学时间与精力不足的压力,教师很少尝试变换新的教学方式,沿袭死记硬背,课程内容按部就班,教师没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布置家庭作业依然是简单的抄写等机械重复。
在双师教学中,线上教师教学方式多样,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勤于思考的意识,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总是想要问“为什么”的时候,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养成。
“以前上学对有些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负担,曾经有个三年级的学生他就有时候逃课,就不爱来上课,现在开双师课他就特别喜欢,他的动手能力比好学生还要强,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摘自L 教师访谈
当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鼓励时,对学习就不再抵触,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当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学生体验到的不再是枯燥和压抑,而是探索未知的好奇与冲动。
3.教师学习意识觉醒,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可能。教师学习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动力。农村学校,大多教师没有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愿望,学习动机不强,导致其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回眸走过的路,惊讶之余,暗自叹息,自己虚度了九年的时光……十年生命教育之歌早已耳熟能详,何必再学习、再充电呢?这不是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吗?十年了,生活已基本稳定安逸了,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了,人生苦短,何必再折腾自己呢……”
——摘自M 教师日志《十年只为遇见你——我的互+之旅》
虚度时光,认为学习是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不愿接受新事物,这是Y小学教师的普遍认识和现象,教师自己想“安逸”,不想“折腾”,那谁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负责?教师不学习,其实践性知识就像一潭死水,教师充其量只是书本知识的转述者。
自从网络双师教学实施以后,学生发生巨大变化,教师除了惊叹之余,学习意识慢慢觉醒。通过访谈发现,Y小学的教师普遍认可“线上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且在模仿和学习“线上”优秀教师。
访谈者:您上课的方式有没有因为双师教学有所改变?
L 教师:有,我感觉我从参加双师教学之后,上课的情境创设啊、文本重构这些就没按照课本规定的顺序去上,简单的就不教了,自己去学,稍微难一点容易出错的,就强调一下,没必要把这些词语一个一个地教。
——摘自L 教师访谈
访谈者:老师,这种上课模式让您的认识和理想有没有发生变化?
M 教师:原来是混一天算一天,现在是以公益人的心态去从事这份职业,收入多少是我改变不了的现实,我在改变不了的现实当中昏昏沉沉吗?我不会,我会好好地把这份职业进行下去。
——摘自M 教师访谈
上好双师教学课,需要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为学生课后答疑解惑的能力、组织学生互动的能力等,双师教学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当教师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尝试努力学习与改变时,其专业发展成为可能,农村学校变革就指日可待。
六、双师教学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虽然网络双师教学给农村小规模学校带来巨大变革,但是,双师教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双师教学需要操作电子白板、宽带和电脑等设备,对于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师来说,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他们信息技术能力不够,多媒体设备操作存在困难。其次由于网络故障、停电等偶然因素会影响双师教学的进度,以及网速跟不上都会影响“双师教学”课堂开展的效果。这些表面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培训、争取经费以保障硬件设施完善来解决。但是,双师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它是一项新型的远程网络教学模式,线上教师无法满足与学生情感的适时互动,尤其对于向师性正强的小学生,线上教师对他们而言永远隔着一层屏障可望不可及。其次,网络双师教学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项目,假如这项公益项目不再坚持,农村小规模学校又会面临师资短缺的老难题,那农村小规模学校又该如何前进呢?在“互联网+”背景,有两条路径可供我们去思考:第一,以互联网+双师教学项目经验为契机,构建以市域、县域、学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双师教学,在市、县以及学区内,以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帮扶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行捆绑式评价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第二,伴随人工智能的出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将为农村教育提供先决技术条件。农村小规模学校借助其天然的环境优势,实现其“小而美”“小而优”发展不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