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课堂教学问题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9-01-11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215300沈玉红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9年5期
关键词:设置教材素养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215300) 沈玉红

思维来自于问题,学生的智慧之思始于问题的产生,而当新问题随之产生时,学生的智慧之思又会被拓展并提升。学生的思维与知识图示,因新问题的不断产生而呈无线螺旋上升的趋势,犹如攀登知识、能力与情感的高峰,引领学生走向综合素养的更高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将知识内容预设成各个问题,并沿着原设问题的思路进行课堂活动。教师的问题大多只是教材知识的罗列与表述,缺少了与生活的联系性及探究性,与新课改要求的以启发为主的教学理念相距甚远。问题式教学的精髓不在于知识体系的问题呈现,而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及情感体验的全方位提高,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教师应设置什么样的课堂问题来实现启发式教学,并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 情趣激发:问题从教材走向生活

爱因斯坦和高尔基都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问题的设置必须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与好奇心为前提,让学生的思维从静止的、被动的输入转变为动态的、主动的思索与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走出教材,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之中。

教材问题,是根据教材内容关键点设置的问题,答案可在教材的某处直接找到,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生活问题,是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及学生真实生活有效连接而设置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身为教师,不但要熟知教材知识,更要关心并凝练社会关注点,关注并整理学生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及人际交往中涉及到的问题,将学生乐于探讨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解 “过氧化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常规问题。如 “过氧化钠有哪些物理性质? 过氧化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等问题较为笼统,且学生无法与自身原有知识联系的问题,转为从学生实际生活现象相悖的角度出发,涉及带悬念的生活问题:“大家知道水可以用来灭火,那它能不能用来生火呢? 大家也知道二氧化碳不助燃,那大家是否见过用二氧化碳来生火呢?”利用类似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及强烈好奇心的问题作为切入口,并辅以相应的实验,不但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氛围,引领学生直观了解教材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考虑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

2 能力提升:问题从预设走向生成

泰勒曾说过:“教学的成效,归根到底还是看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一个能动的知识探求者,教师应提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究并加以引导和评价,而不是传授固有的知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问题教学应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这就要求教师从原有的预设性问题出发,引领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

预设性问题是指教师依据教科书原有顺序将内容要素预先转变成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它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教学按教师原有的设计定向推进。生成性问题指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进程中即兴生成的,可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产生交流与探索的问题。它强调师生间针对预设外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需要在课前精设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产生的疑惑,创造性的生成相应的即时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产生火花,走出知识与思维的盲区,提升学生探索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镁的工业制备”内容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各类信息:各种碱的价格、各类含镁化合物的熔点等相关数据,同时提问 “如果你是冶炼镁的企业家,你会选择什么物质作为海水中镁离子的沉淀剂? 最终让镁以何种化合物的形式转变为镁单质?”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有的学生选择用氢氧化钙作为沉淀剂,认为氢氧化钙容易制得,价格便宜;有的学生选择用氢氧化钠作为沉淀剂,认为氢氧化钠虽然价格高,但是沉淀效果好。在最终冶炼镁的过程中,对含镁的化合物形式也同样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用电解熔融氯化镁来制备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氧化碳、碳等做还原剂来还原氧化镁,从而制得镁单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间的思维差异点,恰当进行引导式追问,生成新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及参与程度,提升学生全方位的、辩证的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教师顺势可引出在进行工业制备时,需要考虑的一些要素,如原料的来源、生成的成本、对设备的要求、产率的高低等,促进学生相应知识体系的建构。

3 素养培育:问题从封闭走向开放

赫钦斯曾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判断。”所以,教师的问题设置应该冲破纯粹的以知识输入为目标,单纯只为应考的思维局限,要与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将情感态度的提升作为教学的本质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走出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封闭性问题是指有些问题的答案比较简单,比较多的可以用 “是、不是、对、不对”等作为答案,或者有其他一些知识性的固定答案。这类问题,一般用于知识的获得与温故。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答案,只做出原则性规定的问题。它提倡让学生全面的、多方位的寻求问题的答案,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全方位提升。教师应多设置开放性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分组探讨及组间辩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共同协作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原电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总结知识原理后,教师可顺势利用开放性问题进行升华。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一种原电池,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将设计方案呈现给大家,全班进行探讨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结提升,并将此设计作为课后的动手实验作业,让学生在下节课带入课堂一起分享与探讨。由于问题的设置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就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尝试,得到多种答案。探讨结束后,教师整体评价学生的方案,引导学生用更合理的原料和方法来制作生活中的原电池装置,让学习回归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如果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高提问的艺术,将上述的提问方式灵活运用,必将有助于落实新课改提出的“以生为本”“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升华。

猜你喜欢

设置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