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登顶”不歇脚需要激励机制跟进
2019-01-11吕建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古饶中学
吕建(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古饶中学)
目前,在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一些“60后”“70后”老教师在完成学历提升、职称“登顶”(即评上中小学高级)之后,教育绩效却下滑得厉害。有的似乎提前进入“养老模式”,过着优哉游哉的半退休生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职称“登顶”教师“也该歇歇了”的思想作怪,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能上不能下”的评聘机制下,聘后管理偏软、绩效工资激励效果有限,“登顶”教师再无后顾之忧,自然乐于尽享体制内幸福。另外,在长期师资紧张,能开课、保底线状况下,教师们竞争意识、格局均没有形成,心态还停留在羞(耻)于竞争、见好就收的低端和谐状态。
职称“登顶”,如何确保教育绩效不下降?相关部门、学校、教师都应有所作为。
首先,实行差别化职称类别管理模式,以压力唤醒“登顶”教师的激情。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制定各职称类别的“工作手册”,明确各职称类别的职责义务、绩效要求,通过严格考核,为“能上能下”“换岗换待遇”做好铺垫,评聘适度分离,以压力唤醒激情。
其次,为“登顶”教师“量身”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以事业引领人,发展人。一方面,在课务安排、学习培训中尊重他们的话语权,防止被边缘化;另一方面,通过吸收“登顶”教师组建基于区域的专家团队,并在青蓝工程中唱主角等形式,提升其归属感,促进“登顶”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还应消除各类评比(选)活动的年龄壁垒,“老”“小”兼顾,让他们重新找到“亮剑”的自信,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再登领奖台。
再次,调整绩效工资发放办法。有关部门和学校应科学制定与各职称类别相对应的考核标准,兼顾“功劳”“苦劳”“疲劳”,严格考核,使“登顶”教师取得与其职称类别相匹配的绩效工资。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他们提高教育教学绩效的积极性。
最后,修复唯年龄资历晋职晋级带来的乡村教师发展和竞争生态。实行县管校用,打破相对局促和固化的教师发展、竞争格局,扩大教师竞争面,调整竞争对手类型,转换竞争区域范围,有效祛除唯年龄资历晋职晋级的顽疾。生态变了,年龄和资历的优势不再,“登顶”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停歇,教育绩效才不会下降。
如此,职称“登顶”的农村学校教师,其教书育人绩效也一定能够“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