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创生,让师幼成长看得见

2019-01-11姚雅琴江苏省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27期
关键词:野餐绿道荠菜

文/姚雅琴 江苏省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师幼共同创生是指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实际发展水平,结合幼儿园现状,教师与幼儿共同创造生成主题活动,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经验生长和建构,实现幼儿全面又富有个性地发展。那师幼如何共同创生主题活动?教师如何与幼儿互动对话,实现经验的重组、改造与建构?教师如何积极回应,让主题呈现一种灵活的、开放的、创造的动态建构过程?本学期,我园小、中、大各年级组通过开展“动动节”“趣味节”“神奇节”三大节日主题活动,尝试从互动对话、环境支持、持续生长三个方面实现儿童生命成长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相互交织与发展。

一、互动对话:呈现积极回应的动态建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节日主题创生过程中,教师聚焦幼儿生活中的话题,对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情绪、体验与感受给予积极回应,并有意识地调整环境和材料,支持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经验的重组、改造与建构。

1.回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主题。

案例:江阴绿道

2019年1月1日,一条“在水边走、在城中游、在树梢中穿行”的城市绿道在江阴人民的翘首期盼中正式开通了!走绿道已然成为幼儿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大6班的教师及时把握时机,与幼儿展开了互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对绿道的感受?

幼1:绿道很长很长,我和姐姐在上面走得很累!

幼2:我发现绿道上有乐器,还有各种标志。

幼3:晚上的绿道还会发光呢!

……

师:看来你们对绿道了解得很多啊,那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幼4:绿道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呀?

幼5:绿道上的灯装在哪里?绿道上怎么没有厕所?

……

分析与思考:教师通过观察、倾听、对话,发现孩子们对绿道的设施、建造、功能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主题“江阴绿道”从回应儿童并洞悉他们的兴趣开始了。通过回应,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感到他们的想法和活动是重要而有意义的,这有助于幼儿在之后的主题创生中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2.回应儿童的探究问题——生长新路径。

案例:会响的野菜

在“食趣节”活动中,中1班很多家长在微信群晒出了亲子制作的美食,其中就有不少野菜的身影,孩子们对野菜产生了兴趣。第二天,孩子们从家里搜集了各种野菜,其中辰辰、远远、大禹三个小朋友带来了荠菜,但是他们带来的荠菜长得不一样,从而引发了一番争论。

辰辰对大禹说:你的荠菜怎么跟我们的荠菜不一样呀?是不是假的呀?

大禹着急地说:我带的就是荠菜,我妈妈说这个是小时候的荠菜,还没开花。

远远看了看大禹的荠菜说:你的荠菜叶子尖尖的,还有锯齿。我和辰辰的荠菜叶子像爱心!

辰辰听了连忙说:这爱心是种子,不是叶子!

远远说:我们带来的是已经结种子的荠菜,大禹带的是小时候的荠菜。我在书上看到,有的植物是先开花再结种子的。

教师观察到之后及时回应:你们三个小朋友对荠菜观察得真仔细,那还有什么新发现呢?

辰辰:我的荠菜还会发出声响呢!

下面的小朋友听了哈哈大笑:荠菜是一种菜,怎么能发出声音呢?

辰辰:荠菜杆放在手心里搓搓就会发出声音了,我跟妈妈在家玩过。

师:听你这么说,搓荠菜游戏一定很好玩哦,大家都可以去试一试,一会儿把你们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随后,班内生发了“会响的荠菜”探究活动。

小朋友通过比较,发现杆子长的比短的响,杆子硬的比软的响,杆上爱心多的比爱心少的响……

到了下午,值日生文文带着几个小朋友一起准备分野菜。

文文看了看桌上的野菜说:咦,野菜怎么变得软绵绵了呢?

教师及时回应:是吗?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野菜立起来呢?

大禹:要放点水。

杜睿:可能要种到泥土里,这样就能吸收营养了。

师:你们的办法都可以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

接下来,班内又生发了科学活动“如何让野菜立起来”,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小朋友去了小山坡挖泥土,把野菜种到自然角的种植盆里;另一组将马兰头和薄荷养在水中,通过探究发现,这两种方法都能成功。

探究中,孩子们在自己的野菜地图上记录着大桥公园有野菜,小花园里有野菜。那幼儿园有野菜吗?孩子们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班内又开展了“野菜大调查”统计活动……

分析与思考:案例中,孩子们从搜集野菜开始,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荠菜怎么长得不一样?荠菜怎么会发出响声呢?野菜怎么变得软绵绵的了?幼儿园有野菜吗?……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聚焦孩子提出的问题及时追问,创设多个问题情景,并有意识地将问题归纳、提炼,转化为新的主题生长点,生发了多个与孩子经验相关的又富有一定挑战的活动。食趣主题充分调动着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了儿童的内部探究需求,同时构建了师幼共同探究的主题生长路径。教师在这种动态的、不确定的弹性课程中随时面临着“回应和预测、追随和发起”的挑战,充分体现了节日主题的动态建构过程。

3.回应儿童的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

案例:哪里野餐最合适

在中2班的“食趣”主题中孩子们围绕“幼儿园什么地方最适合野餐”展开讨论,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已有经验,教师请小朋友用表现特征的方式记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幼1:我觉得紫藤架那里很好,可以遮阳!

幼2:我认为小山坡适合,那里有亭子,在那儿野餐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

幼3:楼顶操场很好,那里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还有风,让我感觉很凉快、舒服!

幼4:还是到操场上去野餐吧!操场很大,野餐完了可以跟好朋友玩游戏。

幼5:我喜欢后花园,那里有花,大风吹来的时候就像下花瓣雨一样,可美了!

师:你们讲得都很有道理,有没有谁不同意?这个提问一下子引发了孩子们的辩论。

幼1:我觉得小山坡不合适,前阵子发现那里有一个大蜂巢,很危险!

幼2:我觉得楼顶不合适,那里很高,离太阳最近,在那里野餐会更热,还会把我们的皮肤晒黑!

幼3:我觉得操场不合适,那里没有遮阳的地方,长时间在太阳下野餐会中暑的。

幼4:我觉得小木屋不合适,那里地方太小,我们野餐要放很多吃的东西。

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认为操场太热不适合;对后花园、紫藤架没有反对意见,大家一致认为适合。

教师继续回应:还有小山坡、楼顶、小木屋三个地方不确定,究竟谁说得对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验证?

幼1:我们可以带温度计去楼顶操场测一下温度!

幼2:我们去一趟不就知道了吗?

午睡起床后,老师带孩子去了三楼的楼顶操场,没等老师拿出温度计,所有小朋友一下子逃到旁边的阴凉处遮阳。楼顶真的很热,大家一致认为不合适。接着来到小山坡,亭子周围仍有一些蜜蜂在嗡嗡作响,大家还是很害怕,所以小山坡也不适合。最后来到小木屋旁,发现小木屋下面有一块平坦的草坪,旁边还有石榴树可以遮阳,孩子们觉得那儿非常合适野餐。

解读:案例中,教师通过回应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发幼儿与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产生互动,从而帮助幼儿获得了有益经验。互动中,教师了解到有的幼儿对幼儿园环境比较熟悉,有的在自我保护方面积累了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琐碎的,他们对判断野餐的合理位置仍旧缺乏完整的经验,于是教师及时回应幼儿的已有经验,顺应幼儿的学习方式,帮助幼儿主动建构“有遮阳、风景好、地面平、没危险的地方最适合野餐”的新经验,从而实现经验的重组、改造与建构。

二、环境支持:发现儿童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

每个孩子都拥有很多发展的可能性,师幼共同创生的过程,就是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可能的发展机会,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更好的发展方向、学习路径与通道。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主题创生中,我园教师不再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上,而是更多地创造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学习机会,不断思考为幼儿的活动整合哪些资源,提供哪些材料与支持。只有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才能支持儿童积极投入,享受多样的活动过程,创造出多种可能性。只有这样,儿童的学习才是具有整体性的。

1.在真实情境中“亲身体验”。

案例:给小树苗送水

小6班老师在“动动节”中和孩子们一起阅读“11只小猫”系列绘本故事,孩子们对小猫旅途中发生的有趣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在学小猫爬山坡中发现,幼儿园的山坡上新种了很多小树苗,于是师幼共同创生了“给小树苗浇水”的游戏。

教师:小猫们,山坡上新种的小树苗好几天都没喝水了,怎么办呢?用什么工具浇水?

轩轩:消防员叔叔(那种)长长的管子可以去浇水!

宁宁:可以拿水杯、水桶去浇水!

……

随后,孩子们拿着工具来到了小山坡下的水池边接水。这时,问题出现了——

宁宁:老师,我的水桶太大、太重了。

轩轩:老师,我的管子在漏水,这根管子太短了!

教师: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涛涛:可以请好朋友互相帮忙。

教师:对呀,你们还记得张嘉羿爸爸来和你们玩的游戏吗?运西瓜是怎么玩的?

轩轩:2个人一起抱着西瓜慢慢走的,不能掉地上。

宁宁:还不能抢着跑,不然西瓜掉地上要破的。

……

这时,轩轩着急地说:老师,我的水管一直在漏水!

教师:别急,是不是太短了呀,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水管变得更长呢?

这时,孩子们看见了山坡上有一根很长很长的黑色水管,大家兴奋地爬上山坡将管子抬了下来,在老师的帮助下,短水管和长水管连接了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水阀……

解读:教师结合自然资源将活动意图蕴藏在环境中,支持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开放的空间中接受各种挑战,有效挖掘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如动作发展方面(爬山坡、拎水、抬水)、语言表达(交流如何给小树浇水)、探究能力(管子短了怎么办)、社会交往(向老师、同伴求助)等,可见,这个游戏给幼儿带来了思考,带来了经验,带来了快乐……教师通过对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判断、支持引导,使每个个体得以个性化发展。

2.在开放空间中“主动探究”。

案例:蚂蚁喜欢吃咸的还是甜的

在大2班“神奇节”的“追踪蚂蚁”主题中,“蚂蚁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食物”成为大部分孩子热议却一直没有定论的问题。当师幼带上蜂蜜来到北操场开始第一次探究后,孩子们提出蚂蚁也喜欢吃咸的,于是,孩子带上自认为蚂蚁喜欢的甜食(饼干、棒棒糖)、咸的食物(火腿肠、肉脯、薯片)进行了第二次探究活动,当孩子发现棒棒糖、饼干、火腿肠上都有蚂蚁,而肉脯周围没有蚂蚁时,他们又针对肉脯是否太硬所以蚂蚁不喜欢吃以及蚂蚁有没有牙齿等问题展开了第三次探究。

最后得出结论:蚂蚁是一种偏爱甜食的杂食性动物;蚂蚁没有牙齿,它的进食器官称为口器,也叫颚。

解读:案例中,幼儿在开放的空间中围绕“蚂蚁究竟喜欢吃什么味道的食物”进行了猜测、验证、发现问题,再次实验,再次验证……其中材料的调整,活动的生发、推进都源于幼儿的需求、兴趣及其发展。整个探究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幼儿内在的兴趣、好奇心、敢于质疑、执着探究等品质。

三、持续生长:实现儿童视角下的共生与共长

师幼共同创生“我的节日”特色主题活动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创造有意义节日生活的过程。教师基于儿童视角,从主题目标、主题内容、组织方式、主题评价等方面形成对园本节日课程新的认识,促进自身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上发生质的转变,获得专业化的成长。

1.主题目标:从主观判断到“最近发展区”。

在制订主题目标时,教师们不再习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主观想法,而是努力去发现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领域目标弹性生成,灵活调整。如“11只小猫”的主题目标调整为“在大自然中玩一玩,动一动,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能运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让目标更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需要,更贴近儿童的心灵。

2.主题内容:从活动拼凑到意义逻辑。

在组织主题内容时,以往教师们习惯东拼西凑,只强调每一个活动与主题的关系,常常忽略前一个活动与后一个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师幼共同创生的节日主题内容是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关注幼儿活动中的反应和问题基础之上组织生发的。如在大5班“神奇的时间”主题中,教师从孩子的“计划—工作—回顾”等方面组织内容,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逻辑线索,呈现了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关注了儿童“完整”的生活和体验。

3.组织方式:从按部就班到灵活弹性。

为了保证师幼探索节日主题的时间不被固定的作息时间所束缚,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做了两方面调整:(1)弹性时间。主题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追随幼儿的探究兴趣灵活安排。如“趣味节”主题中,中4班小朋友在户外玩镜子游戏,他们常常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孩子对镜子的探索非常深入,经验非常丰富。(2)小组活动。教师们还鼓励幼儿根据兴趣和能力自由组成小组进行个性化探究。例如:在“神奇的电”主题中,孩子们组成了安全小分队,一起在幼儿园查巡用电情况,一起张贴安全标志;组成了科探小分队去配电间观察电路的连接(在教师的陪伴下)。

4.主题评价: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节日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们对儿童学习评价的切入点尝试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努力发现儿童在探究过程中的成长惊喜,这种转变让教师的儿童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们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和建构者。

总之,师幼共同创生节日主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幼儿进行的一段奇妙旅程,是幼儿自主而又持续不断建构经验的过程。当教师将创生视角转向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需要,推动幼儿的发展时,共同创生的节日主题才能真正焕发其蓬勃的生命活力,让师幼成长看得见!

猜你喜欢

野餐绿道荠菜
明目养胃食荠菜
荠菜入饺春味鲜
一起去野餐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荠菜的生存策略
野餐
荠 菜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野餐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