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家校关系
2019-01-11邵艳红
高 华 邵艳红
(1.广东中山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2.广东中山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小学)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家长的参与,家校共同体建设已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然而也不乏家校关系名存实亡、举步维艰和步入死胡同的例子。要化解这一困局,实现家校关系的突围,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家校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的家校合作共同体走一条绿色、健康的共建之路。
一、追求家校认同的一致性
一致性的家校认同是开展家校合作的思想基础,认同一致,便能行动一致,才能做到目标一致。
认同一致要求有科学的家校协同育人理念。家校育人观不合理,就无法得到家长对学校育人实践的认可与支持,家长也不会主动参与家校建设。合理的家校育人理念,需要有符合教育规律的价值取向,也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实际。假如本校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不好,却要在寒暑假组织人均消费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研学”活动,就是忽视了家校实际,这样的家校活动因认同感不能一致便很难成功。
认同一致要求有积极、有效的家校双向沟通。一个很有建设性的倡议,但因沟通不够及时,阐释不够透彻,其达成度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带来误解。例如:一所学校或者某个班级,把让学生“捎口信”作为家校沟通的主渠道,因诸多原因学生词不达意或言不由衷,就很容易造成家校间的误解,从而很难实现有价值的交流。
认同一致要求有公平公正的处事态度。教育公平是教育者要始终践行和努力的目标,“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多数国人的想法。有了公平,家校之船方能平稳行进。“不平则鸣”既是文学现象,也是教育问题。家校关系的构建若做不到公平公正,势必会导致家长思想的激荡,继而难以形成同向助推力。以家访为例,学校一方若只关注优秀学生或学困生,或只关注部分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这都是不公平的。家校关系的打造过程中,未必事事都能做到公正,但要将家校认同的一致性最大化,公平公正是必须要有的。
二、营造家校关系的生态性
绿色、环保的家校关系是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基础,给予家庭充分的主体权,既是彼此的尊重,也能让家校关系长久稳定。
营造生态家校关系要拒绝“繁政扰民”。育人实践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学校活动太多了,可我们实在抽不出时间参加;学校的要求太高,实在很难达到;下班该休息了吧,还得完成学校给家长布置的“作业”;上班期间学校开展活动要家长到场,为了孩子,我们不得不去;每月一次的家长会、亲子活动,不定时的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期中、期末阶段性考试后的总结、表彰会,应接不暇,分身乏术……教育事务琐碎繁多,我们倡导家校共育,是不是就一定要家长卷入其中?是不是就可以不分时间、地点,随时要求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生态家校关系注重“质”而非“量”,讲求“勤政爱民”而非“繁政扰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给予家校关系充分的时空,学校和家庭的育人实践才能绿意盎然。
营造生态家校关系要拒绝强行摊派。家校共育实践中,家长朋友常常感到无奈——他们在学校这股强力面前,往往无法拒绝学校的要求。比如某次家校活动,学校责成各年级完成,年级再分派到各个班级,各班级又强行分摊给各位家长,这样一来,平均到单个家长身上的任务量或许并不大,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接受,这对建立家校统一战线有害无益。生态型家校关系必是发自内省,双向自觉、自愿的关系状态,执意违背一方意愿,“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纵能办成家校共建的“大事”,也只会让家校关系蒙上云翳。
营造生态家校关系要拒绝随意收费。家校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金钱不应该成为维持家校关系、开展家校活动的救命稻草。如:有学校某项活动或建设拿不出资金或者校方不愿意出资,便想出了让家长众筹的办法,今日人均两百,入不敷出明日再筹;有学校举办运动会开幕式,花样百出,明里不说暗里鼓励各班级竞争,争虚荣,比奢华,这些又都是家长买单;有的学校成立了“家委基金”,每月或每学期通过各班家委主任向所在班级家长收费,费用多半用在了家校的“聚会”;班级内数目不等的班费的收缴也成为常态……生态家校关系拒绝金钱捆绑,“没有钱就办不成事”的想法必须摒弃。一旦家长有了“苛政猛于虎”的感受,家校关系便脱离了正轨,会逐渐走向末路。
三、实现家校建设的全员性
全员参与的家校建设是家校关系的质量保证,全体教师、家长、学生间的良性互动,能有效维补家校关系的裂痕,增强家校凝聚力,从而提升家校关系品质。
家校建设不应该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应该是全体教师的事。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维系家校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班主任,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形成的是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畸形和不稳定的,班主任这个受力点如果承受不住家长们的合力,一旦崩溃,家校关系的破裂便会来得毫无征兆。力量对等方能相持长远,我们要充分调动科任教师的力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弥补班级家校工作的不足,这样对等合力下的家校关系才会更加稳定。
家校关系不仅仅是家委会成员的事,也应该是全体家长的事。校级、年级和班级家委会是最常见的三级家委,班级家委主任构成了年级家委,年级家委主任组成了校级家委。班主任和家长间的沟联,在家校关系领域主要表现在和班级家委成员之间的联络上。而班级家委一般由5 名左右的家长组成,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也主要是和有限的几个家委成员交流,这种交流显然是不足的,我们不能仅凭几个家委成员的想法去揣测全体家长的想法,年级、校级的家校建设同样如此。全面调动家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实现家校关系的全覆盖才能做到不厚此薄彼,充分彰显家校关系的平等、民主。
家校建设不仅仅是“特殊生”——优秀者与后进生的事,也应是全体学生的事。教育实践中,品学兼优者与学困生经常会作为两个对立的群体优先受到家校的关注。优秀学生在家校互动的大场合常常得到表扬和鼓励,后进生在家校联系的小圈子则常常受到批评。两头热的现象占据了家校建设的大半个江山。而家校互动不能只着眼于两极,这不是良性家校关系的应有之道。家校建设是全体学生的事,不仅是学校一方对全体学生及家庭的关注,全体学生与家长也要也应参与到家校建设中来,为家校关系的缔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家校关系简单地定位在学校和家庭两者之间,学生也理应成为家校关系的生力军。只有全体教师、全体家长、全体学生一同参与家校联动,才能让家校关系永葆青春。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关系的实质是对家校关系生命力的呵护,家校关系的主体是人,因而关注家校关系中人的生命姿态,提升家校关系的生命质感,就是维护家校关系的生命力,这对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