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
2019-01-11刘思思鲍锐金陵科技学院
刘思思 鲍锐(金陵科技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事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自觉践行“四个回归”,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系统工程,意义十分重大。金陵科技学院自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全覆盖、有特色、高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保障、教学师资、实训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积极育人效果。
一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员教育,涉及高校的各个学院、各个部门,能否构建上下联动,协同创新的运作机制,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既要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全校的决策部署上来,也要学院、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以此来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动力。学校把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全面贯彻于各项教育活动,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此外,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服务办公室等,加强对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统筹与指导,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同时,各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积极探索组织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如软件学院协同省品牌专业建设进程,通过举办创业评审会等,先行先试,近年来在学科竞赛、专利申报、论文发表和创业项目等方面均位列全校前茅,为学校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政策制订与考核激励同步并行,健全体制机制
高校师生作为创业主体,特别是大学生,因其在个人能力、经验、资源等方面尚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创业本身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因而需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在政策保障上提供稳定的制度支持,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学校坚持把创新创业摆在人才培养第一支撑要素的位置,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相继出台《金陵科技学院科技创业岗实施办法》《金陵科技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等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健全与政府、企业等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合作机制等。同时将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调动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性。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设立“十佳创客”等奖项,每年进行评选表彰奖励,为师生实施创业创新营造开放的环境,从制度层面为师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三)校内投入与校外支持对接融合,强化经费保障
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和支持,除了自身加大投入和发挥科研优势增强创收能力作为固本之策,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多渠道筹措资金,也不失为促进双创教育可持续开展的良策。学校一方面加强统筹安排,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实验室建设、双创师资培训并逐年增加投入。每年投入近百万元专项资金对学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开展科研等创新活动给予大力支持。此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科专业等资金向创新创业项目倾斜,无偿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另一方面,多渠道广筹社会资金。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江宁高新园管委会的成立创业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学生的优秀创业项目孵化,支持学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成立的学生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天使投资基金达到了700余万元。
二 融入专业,外引内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师资体系建设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全程化
创新创业教育意味着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主体、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资源配置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和体系的彻底变革。[2]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构建从激发双创意识到储备双创知识再到提升双创能力的完整体系。学校深入贯彻落实“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2017年为例,学校在第一课堂学分中,在各专业公共基础课模块设置3个学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校公共选修课程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类”模块。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在教学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二是鼓励将学科前沿、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引入课堂教学。出台《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成绩认证办法(暂行)》等制度,在第二课堂学分中,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2学分,将学生参与学科及科技竞赛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学校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初步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一体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
(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专业化
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是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主渠道。对比国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从数量和种类上讲,课程的整体开设数量偏低。因此,确保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提速提质,加快双创课程的开发和形成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仍是当务之急。学校探索解决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和多样化问题,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以及网络课程、讲座等方式开足学分制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截至目前,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3门必修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等7门选修课程,通过创新创业类的通识课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此基础上,针对部分对创新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开设SYB课程,并于2018年首开创业训练营课程。此外,成立了“创客虚拟班”“中科院卓越班”等,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基本形成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三)外引内培多措并举,推进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职业化
如果说课程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那么师资则是关键。要教会学生游泳,教师必须“知水、懂水、会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双创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历的教师,同时,加大内培力度、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一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中选聘科技创新、创业指导、企业职业导师。2014年以来共聘任600余名导师为学生授课或进行指导活动。二是制定“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认定标准,引导专业课专任教师增强专业实践技能、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及素质,目前专业课教师“双师双能型”占比35%以上。三是加强教师创业指导技能,已遴选46名教师参加SYB师资班、网络创业师培训、创业咨询师等培训。其中3位双创导师通过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管理人才素质测评(中级)认证。四是注重树立典型带动团队,如“鸽子教授”戴鼎震院长团队,研究镁锂合金新材料的高精尖博士教师创业团队等。目前已初步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三 载体筑基,特色驱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实践体系建设
(一)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多方配置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促进校内外资源链接和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校地、校企、校所等协同育人新机制,才能搭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助力双创教育。学校目前建成了10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与江宁高新区、高淳区分别共建南京大数据研究院和金陵科技学院高淳智能产业研究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了53个省市级以上科研平台;“校地企”三方共建电子竞技产业学院,与中科院共建南京软件研究院。借助企业的人才、设备及生产管理经验等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学校科技园(江宁园区)运行良好,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首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中科星图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已入驻科技园开展产业化工作。我校自主投资建设的大学生众创空间,是南京市首家荣获国家级“金字招牌”的高校大学生众创空间。校内科技创新资源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创新实践平台覆盖所有本科专业。在加强载体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科技园打造的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学校师生创新创业以及入园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服务。
(二)着力实训实战,构建“三元互通”创新创业实践链条
实践是创新创业之根本,创新创业人才四种基本素质-知识、能力、思想和境界,都离不开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竞赛等,从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培育、创业项目优化等环节入手,提供不同学生、不同阶段所需求的创业实践指导,注重环节性、阶段性、连贯性、体系性,以实现整个实践链条的有序推进。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首先,多年来持续开展“4.26知识产权周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创新创业宣传周”等活动,同时重点培育和扶持了20多个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在师生中激发了开展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与自觉行动。其次,学校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为龙头,以组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抓手,在实践活动厚植创新创业沃土的基础上,遴选出大量具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迄今为止,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17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近3500人次。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复兴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再次,打通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及时选育优秀创业项目,引入创业园孵化,将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为创业成果。近六年来,共孵化近150多个优秀创客(团队)的项目,涵盖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现代服务业和新媒体行业等多领域,其中孵化出了如南京爵士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68家有特色、有成长潜力的大学生创业公司。
(三)找准特色精准发力,以创新创业驱动服务地方
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在《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中提出:“单一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不现实,也不可靠。”高校只有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律,根据本校的办学层次、类型和特色的需要,找准双创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避免在模式和实施体系上的同质化和盲目跟风,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以服务地方发展、促进创新创业为导向,大力实施“南京化战略”,以推进知识产权驱动创新创业为着力点,集中人、财、物资源强化产权专利、著作权工作,注重进行技术与项目的开发转化,提升专利在南京转化数量,提升以创新创业对社会服务的支撑度和贡献度。2011年以来申报专利4611项,获得专利授权3009项,专利成果转化51项,其中35个专利在南京得到转化。68家大学生创业公司中90%以上在南京注册。由学校承担的“南京青奥会云打印支撑技术集成应用研究”项目,研发了“砳砳云打印平台客户端服务软件”等,与学校2016届学生张晓晨创办的南京韵奇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云打印”项目成功应用于南京青奥会,受到广泛好评。该项目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授权,其中2项为美国发明专利。目前该公司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共同推广“和打印”品牌云打印系统,该平台已进驻江宁大学城中的9所高校。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校的积极推动,然而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将在实践中逐步呈现出来,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所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不仅需要在创教融合教材和课程开发,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双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等薄弱环节深化改革,更需要明确应用型高校不同学术型大学和职业性大学的自身特色和内涵,加强顶层设计,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协同创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