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家书里的父爱

2019-01-10朱广联

领导文萃 2019年24期
关键词:儿媳家书父爱

朱广联

身为党的领袖,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肩负大任,工作繁忙。但这没有妨碍他对儿女们的关顾眷爱。书信便是他与儿女沟通交流、传情达意,表达父爱的重要方式之一。透过其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给孩子们的部分家书,信内信外、话里话外,装满了爱。

严慈相济

毛泽东疼爱每个儿女,关心其成长进步,他也赢得了儿女们的敬重。爱妻杨开慧早年惨遭杀害,幼子毛岸龙不幸夭折,能活下来且健康成长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便成了毛泽东的至爱。

1938年3月4日,得知有人去苏联,毛泽东放下手中事,赶紧给儿子写信。开头便是“亲爱的岸英、岸青”,非常亲热。“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我是盼你们来信啊!”“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浓浓的父爱,跃然纸上。

1946年1月7日,得知毛岸英由苏联回国,毛泽东喜出望外,抱病亲自到机场迎接。当看到身着苏联陆军上尉军服的岸英从飞机上走下来时,毛泽东高兴地走上前去,一把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喜不自禁地说道:“你长这么高了!”岸英到延安没几天,父亲提议,儿子应去一所新式学府“劳动大学”学习。在毛泽东看来,岸英是个有志青年,是棵好苗子,但要多经受摔打和锻炼,尤其是要补上农村和基层这一课。岸英明白父亲的心,他脱下皮鞋,换上粗布衣服,到陕北吴家枣园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睡一样的土炕,干一样的农活儿,很快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几个月下来,“白胖子成了黑胖子”。毛泽东见了十分高兴,后又安排岸英去山西土改工作团,参加搞土改试点。“两个月的收获比在延安机关学习两年还多”。毛泽东为之感到欣慰。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岸英的信中深情地写道:

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这段话意味深长,很深刻。岸英将其视为“家训”和“座右铭”。

相对于岸英要求上的“严”,毛泽东对大儿媳刘思齐,展现的是更多的“慈”。不是己出,胜似己出。他在家书中常常直呼“思齐儿”“女儿”“娃”,有时以“亲爱的思齐儿”相称,意在给“女儿”以更多的父爱,缓解她失去丈夫后的孤寂和苦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思齐之苦,毛泽东决定出“大招”,施“猛药”,帮助儿媳早日走出困境。1961年6月13日在以“女儿”相称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你为何老劝不听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這位日理万机的公公,百忙中再度关心儿媳的再婚之事。且言辞恳切,并作跟踪,令人动容。

1962年1月,得知刘思齐与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教员杨茂之即将喜结连理,毛泽东很高兴。欣喜之余,手书新创作的《卜算子·咏梅》送给思齐,作为给女儿的新婚贺礼。结婚那一天,又派叶子龙给思齐送去300元,作为陪嫁的礼金。如此父爱,令人生敬。

显爱与隐爱

毛泽东对儿女之爱,在其信中有时浅显直白,读来亲切温暖;有时婉转含蓄,需要细细品味。

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欢迎你来。

这是1949年毛泽东用加急电报给爱女娇娇(李敏)发的回信。信中连用“想念你”“喜欢你”“欢迎你”等滚烫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怜爱和对父女团聚的期盼,很是感人。1949年5月的一天,北京双清别墅,毛泽东与离别8年的女儿娇娇见面了。当听到一声羞涩而甜蜜的“爸爸”时,毛泽东激动地抱起娇娇,亲了又亲,喃喃地念叨“娇娇,我的小娇娇啊……”

真正的生活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对毛泽东而言,其家庭有时也是这样。

1959年8月初,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给千里之外的儿媳思齐写信:“娃,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久不见,甚念”。在告知自己的身体比在北京时好些的近况后,毛泽东选录了唐人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的诗句送给思齐: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四句看似写庐山壮丽景色,实抒高蹈出世不满现实的心情。意境雄浑壮阔,气度不凡。毛泽东此时选择这样的诗句送给“女儿”,其中自有深意。原来,刘思齐自苏联回国转入北大俄语系学习,江青曾多次讽刺、挖苦思齐没出息,还派人收走了她出入中南海的特别通行证,甚至恶称“刘思齐不是我们家的人”。丧夫之痛,转学之辛,又遭继母这般讥讽和伤害,刘思齐生了一场大病。毛泽东对江青的过分之举很气愤,对思齐遭遇的委屈不公很同情。他不愿、不忍看到这样的局面发生。于是他以一位父亲和革命家的胸怀气度,以温和、理性和超然的方式,借用古诗与“女儿”沟通交流,既表达了对思齐的同情和关爱,更是对“女儿”的别样教化、劝慰和开导。这种表达方式彰显其父爱的博大和深沉,可谓用心良苦。

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从毛泽东给儿女的书信情况看,总的看数目不多。但是凡动笔,必是情意满满,期待多多。从查阅的相关资料看,毛泽东写得较多的当是给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和大儿媳刘思齐。其中,给小女儿李讷算是写得最多。仅1954年7月至1963年1月间,毛泽东给小女儿就写过8封信。这当是“大娃娃”从“小爸爸”那里得到的一种特殊待遇吧。其中,不乏毛泽东对李讷身上时有的“骄娇二气”给予的教育和引导。

写信最少的当是对二儿媳邵华。但是,1962年3月的一天,正在南下视察的毛泽东,利用清晨时间,专门给儿媳邵华写了一封家书,且有些特别:

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养好身体,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署名“父亲”。时间为“三月六日上午七时”。这篇正文不到60个字的短信,没有抬头,未见昵称,且以“余不尽”戛然收尾,却是一篇分量很重、含金量很高、影响邵华和岸青一生的家书。

原来,这与岸青的病体和小两口一段时间发生口角、闹小矛盾有关。当两人都向父亲诉苦、“告状”时,在情感和心理的天平上,毛泽东更多地希望儿媳邵华能有所改变,多些理解和包容,和岸青一起好好过日子,于是有了上述家书。

这封信,全篇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父亲毛泽东以其渊博的学识巧妙地告诉儿媳,夫妻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一辈子“与君相知”,不离不弃,方显弥足珍贵,鼓励并期望邵华多体谅岸青的特殊情况,积极面对和担当,用美好的爱情化解和战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烦恼。聪明的邵华读懂了父亲的人生至嘱,体悟到父亲的不易,决心改变自己。

毛泽东以其非凡的智慧,阐释父心,表达父爱。一篇篇充满情感的家书,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领略到这位普通父亲、世纪伟人别样的风采。

(摘自《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儿媳家书父爱
“前儿媳”也能享有继承权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清晨忆家书
点赞好儿媳
父爱如山
放手让儿子儿媳当家
一封家书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