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核依赖症”该治了

2019-01-10刘翔霄

领导文萃 2019年24期
关键词:依赖症基层干部部门

刘翔霄

“考核就像车轮战,一轮一轮不间断。”记者近来在基层走访减负情况时,有基层干部用一句玩笑话,道出考核任务的繁重。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统筹,不顾基层人力几何、工作量多大,对基层考核、考评过频过繁,效果适得其反。

有的部门考核“花样多”,把任务层层推向基层,自己只负责督导。久而久之,工作出现“离心力”。

比如,拿基层扶贫工作来说,后面跟着检查、考核和问责的人员太多,“权力在上边,责任下基层”。为了应对考核、检查,一线人员要填各种各样的表,不知不觉,一些地方的工作目标就从脱贫变成了“佐证”脱贫。

有的部门“外行领导内行”,考核乱指挥,削减了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些单位定考核前,不到基层调研,不讲劳动规律,只做数字“加减法”,征求意見走过场,招致基层干群反感。

此外,“胡子眉毛一把抓”、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基层也不鲜见。

还以扶贫工作为例,中央要求的目标任务很明确,一些地方不在落实上下功夫,反而不切实际地喊口号、摆样子,老要出亮点。如此一来,既歪曲中央本意,也导致群众反感。

种种现象表明,一些地方和部门患上了严重的“考核依赖症”。

惯于拿考核当利器,用考核给基层加砝码——究其心态,在于“对自身不自信、对基层不信任”。

细言之,还在于自身缺陷没克服、基本“三关”不合格:一是认识关,错把手段当目的;二是能力关,抓不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不考核就没底气、缺手段;三是作风关,不在研究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力气,而是不停地给考核换“范式”。

为考核“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的是基层干部群众的焦灼感、厌烦感。要敢于“划红线”、抓典型,倒逼主管部门,形成压力传导。减去“杂、乱、差”,留下“精、准、实”,使基层群众有精力、有动力去做事,助推爱岗敬业氛围更浓厚。

(摘自《半月谈》)

猜你喜欢

依赖症基层干部部门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扶贫别陷入“公益岗依赖症”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摆脱依赖症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