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诊治中的内镜下食管碘染应用分析
2019-01-10王东悦
王东悦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诊治中的内镜下食管碘染应用。方法 72例接受内镜检查的食管黏膜可能病变患者, 实施内镜下碘染检查。将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详细记录, 对比分析相应的病理临床检查及食管鳞状上皮组织具体的着色结果, 行多处活检, 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在接受碘染检查前, 72例患者怀疑病变点共91处, 3种不同特征性变化可基本的表现出来: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 黏膜呈现出显著性的增厚、混浊等;②色泽发生明显性的变化, 例如红区、充血、呈灰白斑样等;③黏膜表面呈小结节突状、较为粗糙、呈颗粒状。在行碘染后, 56例出现显著不规则形状(例如地图状、树枝状、点状)的淡染区和无染色区共82处。≥2处无染色区以及淡染区有24例, 且有较为广泛的病灶分布。有多数病灶集中于食管的中断中。在碘染总数中, 中及重度非典型增生之上患者占34.72%(25/72)。結论 针对早期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食管碘染检查, 临床检诊率较高, 可取得较理想的检出效果,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碘染色检查;食管癌;内镜检查;早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17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当遇上碘之后, 黏膜组织上皮呈浅染色或不染色[1]。而呈现出棕褐色的, 是遇碘之后的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上皮[2]。在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进行筛查时, 食管黏膜碘染色已经被广泛的应用[3]。现将本院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开展的活检并内镜下食管碘染色的72例食管黏膜可能病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72例接受内镜检查的食管黏膜可能病变患者, 通过内镜检查, 食管黏膜出现增厚、粗糙、色泽显著变化共72例, 其中男42例, 女30例;年龄23~86岁, 平均年龄(53.5±12.5)岁。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有碘过敏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不适宜碘染者。纳入标准:内镜肉眼下疑似浅表黏膜病变或微小者, 食管未见明显新生物, 如出现颗粒样粗糙、糜烂、黏膜片状红斑、充血、黏膜色泽改变、血管紊乱等实施食管碘染色。
1. 2 方法 均实施内镜下碘染检查。选择喷洒管及 PW-5L-1染色液, 为OLYMPUS公司生产的;选择GIF-240、GIF-260以及OLYMPUS GIF-160电子内镜设备;选择浓度为1.5%的碘液, 生产公司为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有3.0 g及1.5 g碘化钾, 融于100 ml的碘溶液中。于内镜下, 对患者食管黏膜进行整体探查, 对食管病灶局部形态发生的独特改变进行观察, 之后采用生理盐水完全清洗食管黏膜的表面附着物。需将喷洒管对准食管黏膜处, 在行碘染检查时, 以浓度为1.5%的碘溶液进行持续时间为1 min的喷洒, 之后对黏膜具体着色情况进行细致严密的观察, 针对重点关注区域再次碘染。将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详细的记录下来, 对比分析相应的病理临床检查及食管鳞状上皮组织具体的着色结果, 行多处活检。在给予活检之后, 针对不染区或者浅色染区, 需完全吸除干净胃内滞留的碘溶液。接着使用10~15 ml, 浓度为10%的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脱碘冲洗, 减少碘液对食管黏膜的直接刺激。
1. 3 观察指标 对比内镜下碘染检查结果。
2 结果
在接受碘染检查前, 72例患者怀疑病变点共91处, 3种不同特征性变化可基本的表现出来: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 黏膜呈现出显著性的增厚、混浊等;②色泽发生明显性的变化, 例如红区、充血、呈灰白斑样等;③黏膜表面呈小结节突状、较为粗糙、呈颗粒状。在行碘染后, 56例出现显著不规则形状(例如地图状、树枝状、点状)的淡染区和无染色区共82处。≥2处无染色区以及淡染区有24例, 且有较为广泛的病灶分布。有多数病灶集中于食管的中断中。在碘染总数中, 中及重度非典型增生之上患者占34.72%(25/72)。食管黏膜经碘染后呈阳性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此次研究中对72例患者行碘染检查后, 结果可证实此方法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因为中重度早期癌及非典型增生占比较高。且给予碘染色检查后, 食管黏膜呈现出淡染区或不染色区, 不排除是不同疾病发生的相似症状[4], 可能是食管发生慢性炎症导致的, 也可能是因非典型增生病灶的特异性作用[5], 因此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过硬专业技能的临床医师, 是内镜检查所必需的[6]。对食管黏膜的情况, 在碘染前后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及观察, 细划出不染区或淡染区的具体色泽、数量及边界等情况。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当遇上碘之后, 黏膜组织上皮呈浅染色或不染色。而呈现出棕褐色的, 是遇碘之后的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上皮。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 食管黏膜碘染色已经被广泛应用。
另外, 早诊早治是食管癌改善愈后的关键, 且在临床上患者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无显著性的症状表现, 内镜下不存在显著性特征。在肉眼下, 经内镜检查发现, 容易和一般食管炎症混淆, 表现为粗糙、发红、黏膜纹理不清、色泽改变等, 极易漏诊和误诊, 使活检存在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 且针对癌前病变患者, 选择常规内镜检查可高达40%[7]。人类正常食管黏膜含有丰富密切关联着细胞代谢的糖原, 是成熟化的非角化鳞状上皮, 遇碘液中的碘会呈现棕褐色, 炎症、瘢痕、肿瘤、基底细胞增生发生后, 逐渐丧失或减少食管黏膜细胞的糖原, 遇碘后呈现不同程度淡染或不染, 难以出现正常化的着色反应。食管碘染能够提高活检部位的阳性和准确性, 较显著的显现出病变范围不明确的区域, 以及肉眼下病变不显著的区域[8-10]。此次研究中, 在接受碘染检查前, 72例患者怀疑病变点共91处, 3种不同特征性变化可基本的表现出来: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 黏膜呈现出显著性的增厚、混浊等;②色泽发生明显性的变化, 例如红区、充血、呈灰白斑样等;③黏膜表面呈小结节突状、较为粗糙、呈颗粒状。在行碘染后, 56例出现显著不规则形状(例如:地图状、树枝状、点状)的淡染区和无染色区共82处。≥2处无染色区以及淡染区有24例, 且有较为广泛的病灶分布。有多数病灶集中于食管的中断中。在碘染总数中, 中及重度非典型增生之上患者占34.72%(25/72)。经此次研究结果证实, 对早期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实施内镜下食管碘染检查, 能够取得极佳的检出效果。在内镜检查时实施碘染, 可见活检后病理黏膜呈现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 见黏膜不着色, 说明通过实施碘染, 对于肉眼病变不明显者有关键作用。例如在不染区域活检后, 有必要定期复查胃镜, 病理结果为阴性者, 需实施再次碘染并活检。针对高危人群、下咽癌、有吞咽不适症状等患者, 内镜肉眼下食管黏膜无显著变化, 需实施恰当的碘染, 发现会有食管癌者, 说明需详细化的了解患者的病史, 便于实现内镜诊断[8]。
外科手术范围的确定和食管碘染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提供一定依据。在之前均是凭经验在肉眼病变范围上的5 cm作为安全切缘实施外科手术切除, 然而术后标本切缘病理结果呈癌阳性患者却极其常见。手术时不同时切除, 会影响患者的愈后, 增大复发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 针对早期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食管碘染检查, 临床检诊率较高, 可取得较理想的检出效果,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应碧. 内镜下碘染筛查与白光检查诊断老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 16(1):86-88.
[2] 陈雅华, 郑家垚, 陈洋洋, 等. 内镜下碘染粉色征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12):901-904.
[3] 王伟. 内镜下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1):209-210.
[4] 徐瑾, 邱雁, 赵君宁. 窄带成像与卢戈氏碘染色诊断老年病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研究. 实用老年医学, 2018, 32(12):1146-1149.
[5] 高原, 罗长琴, 杨小翠. 碘染色技术在食管癌高发区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 49(8):949-951.
[6] 门方丽, 朐蕊, 许圆, 等.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碘染色"序贯标记法"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12):923-925.
[7] 高健翎, 屈亚威, 李阳, 等. 多通道智能染色泵在食管碘染中的应用. 中国内镜杂志, 2018, 24(8):8-13.
[8] 谢洪文. 窄带成像技术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医药前沿, 2018, 8(6):245-246.
[9] 张惠晶, 羅纪, 王轶淳, 等. 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5):17-19.
[10] 都超群, 张立玮, 乔维臣, 等. 内镜下碘染色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42(10):1200-1202.
[11] 林荣凯, 梁英杰, 钟楚玉, 等. 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23):716-717.
[收稿日期: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