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视功能的对照研究
2019-01-10张亚
张亚
【摘要】 目的 研究初发近视的儿童及青少年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48例(96只眼)初发近视患儿, 均配戴角膜塑形镜, 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前1 d及连续配戴6个月后单眼调节幅度(AMP)、单眼调节灵敏度(Flipper)、调节反应(BCC)、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结果 配戴6个月后, 患儿AC/A(3.97±1.23)△/D、BCC(+0.73±0.12)D均低于佩戴前的(4.76±2.02)△/D、(+1.23±0.25)D, 右眼AMP(14.87±1.04)D、左眼AMP(14.84±1.12)D、右眼Flipper(13.33±2.27)cpm、左眼Flipper(13.31±2.29)cpm均高于佩戴前(12.58±1.22)D、(12.49±1.19)D、(9.24±2.68)cpm、(9.12±2.61)cp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改善初发近视患儿的视功能, 从而更有效的控制近视的发展。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初发近视;视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over the ajustive change after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lens for the new myopia children and teenagers. Methods A total of 48 cases (96 eyes) of new myopia all wear orthokeratology lens, and the amplitude of monocular accommodation (AMP), monocular adjustment sensitivity (Flipper), binocular cross-cylinder (BCC) and 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AC/A) at 1 d before wearing and after 6 months of wearing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wearing, the AC/A (3.97±1.23) △/D, BCC(+0.73±0.12) D was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wearing (4.76±2.02) △/D and (+1.23±0.25) D, and right eye AMP(14.87±1.04) D, left eye AMP (14.84±1.12) D, right eye Flipper(13.33±2.27) cpm, left eye Flipper (13.31±2.29) cpm was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wearing (12.58±1.22) D, (12.49±1.19) D, (9.24±2.68) cpm, (9.12±2.61) cpm.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lens can improve the visual function of new myopia children, so as to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Orthokeratology lens; New myopia; Visual function
我國是近视大国, 相关数据推测, 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率将达7亿。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用眼方式的改变, 我国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 儿童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 繁重的课业, 不正确的用眼习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过度应用及缺乏户外活动等, 都是导致近视加深的原因。近视不仅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 而且会增加并发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白内障、开角型青光眼等疾病的发病率, 危及健康。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损伤和致盲的重要因素[1], 因此, 降低高度近视的发病率, 减缓近视的发展在现阶段尤为重要。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高透氧的硬性隐形眼镜, 通过夜间配戴, 重塑角膜形态, 改变角膜周边离焦状态, 从而有效控制眼轴的增长, 进而延缓近视的发展。调节滞后是导致周边离焦的一个因素[2], 初发近视的儿童和青少年, 若未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手段, 相当一部分会出现调节滞后及其他相关视功能的异常, 久之近视度数会进一步加深。本研究通过比较上述人群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及配戴6个月后相关视功能的检查, 从而对角膜塑形镜对延缓近视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本院接受角膜塑形术的48例(96只眼)初发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无眼表活动性炎症, 无眼部受伤史及手术史, 眼位正常, 眼压10~21 mm Hg(1 mm Hg=0.133 kPa);②无全身免疫性疾病;③年龄8~12岁, 依从性良好, 坚持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 夜间配戴7~9 h/次, 并按时复查, 期间未出现明显眼部不适症状;④配戴前屈光度球镜度-1.00~-3.00D, 顺规散光≤-1.50 DC, 逆规散光≤-0.75 DC, 角膜曲率42~46 D, 矫正视力达1.0;⑤未曾接受过视功能训练及眼部按摩、针灸等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对相关视功能检查配合欠佳者;②配戴期间停戴角膜塑形镜者;③配戴期间白天裸眼视力<1.0者。④配戴期间角膜地形图显示明显偏位者。
1. 2 设备及材料 美国欧几里得夜戴型角膜塑形镜, 日本TOPCON综合验光仪, 日本TOPCON角膜地形图仪, 日本NIDEK电脑验光仪, 日本NIDEK NT-530P非接触式眼压计。
1. 3 方法 ①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常规进行裸眼视力、电脑验光、主觉验光、裂隙灯、眼底、眼压、角膜地形图、单眼AMP及单眼Flipper、BCC、AC/A检查;②试戴片试戴, 试戴理想者给予定制相应参数的镜片, 到镜后第一时间通知患儿家长取片;③指导患儿及家长正確摘戴及护理角膜塑形镜, 并严格遵守戴镜时间和复查时间。如眼部出现异常状况要随时复诊。
1. 4 检查方法
1. 4. 1 AC/A 采用Von Grafe法检查近距离水平眼位记为1△, 双眼前+1.00D再次测量近距水平眼位记为2△, AC/A=△2~△1, 正常值为3~7△/D。
1. 4. 2 BCC 采用融合交叉圆柱镜法(FCC法)测量被检眼注视眼前40 cm处视标时的调节反应。正常值为+0.25~+0.75 D。
1. 4. 3 Flipper 患儿配戴CAMP眼镜, 分别遮挡一眼, 将20/30字表卡置于另一眼前40 cm处, 用±2.00 D翻转拍测量, 记录1 min内翻转次数。每眼测量3次取平均值。正常值为≥12 cpm。
1. 4. 4 AMP 患儿配戴CAMP眼镜, 遮盖一眼, 在另一眼前40 cm处放置近十字视标, 从远到近移动视标, 速度为2 cm/s, 直到模糊为止, 退回到最后能看清的位置就是调节近点, 根据近点位置计算眼的调节幅度。调节幅度正常值≥15-0.25×年龄。以上所有检查均由同一检查者完成。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配戴6个月后, 患儿AC/A(3.97±1.23)△/D、BCC(+0.73±0.12)D均低于佩戴前的(4.76±2.02)△/D、(+1.23±0.25)D, 右眼AMP(14.87±1.04)D、左眼AMP(14.84±1.12)D、右眼Flipper(13.33±2.27)cpm、左眼Flipper(13.31±2.29)cpm均高于佩戴前(12.58±1.22)D、(12.49±1.19)D、(9.24±2.68)cpm、(9.12±2.61)cp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近视人口的不断增加, 近视研究成为热点。近年相关研究证明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是引起视觉变化的主要因素, 而视觉信息的改变是近视产生的直接原因[3]。配戴传统框架眼镜, 视网膜黄斑区呈现正视状态, 而周边网膜呈现远视离焦状态, 且周边形态越陡, 即镜片边缘越厚, 对应区域的周边远视度数越高[4]。由于生物力学和眼球总体形状的限制[5], 如果周边网膜的屈光状态是近视, 局部眼球就会停止生长, 近视度数也能稳定。临床有研究阐述了角膜塑形术对周边网膜屈光状态变化的影响, 角膜塑形镜使周边网膜呈现正视或近视化状态, 从而抑制周边网膜增长, 达到控制眼轴增长的目的。Mathur等[6]用光路追迹的方法证明, 视网膜周边屈光度的变化系塑形镜对角膜前表面形态的重塑所造成。角膜塑形镜采用的逆几何设计所形成的角膜中心区减焦、旁中心去增焦恰好抵消了眼睛的光学像差, 使物像在视网膜中央和周边都能清晰成像, 解决了周边网膜的光学离焦的问题[7]。
调节滞后学说是近年的近视研究领域热点话题。临床中常用调节反应BCC表达, 即人眼产生的调节反应量与调节刺激量的关系, 若前者大于后者, 为调节超前;前者小于后者, 为调节滞后, 正常值为+0.25~+0.75D。目前相关研究证明, 调节滞后与近视的发展有显著关系[8, 9]。调节滞后的表现为当眼睛看近物时, 随之动用的调节不能马上使物像成像在视网膜上, 而是成像在视网膜后, 从而导致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视网膜产生光学适应性变化而导致眼轴增长, 近视加深。近视初发者由于未及时给予屈光矫正, 视近时动用较少的调节, 存在更大的调节滞后。
角膜塑形镜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控制近视发展的方法之一。相比普通单焦框架眼镜而言, 角膜塑形镜在改变视网膜周边离焦方面有独特优势。其次在改善视功能方面也效果显著。探究其原因可能为:①优质成像。清晰的物像使大脑更精确的接受视觉信息, 从而更精准的传出视觉信号, 下达指令到眼部, 调控眼部调节及集合反应。②角膜塑形镜不存在普通单焦框架眼镜镜眼距对眼部的影响。戴普通单焦框架眼镜视近物时, 由于镜眼距的存在, 物像会有棱镜效应, 双眼集合需求减小。近视患者大部分为外隐斜, Jimenez等[10]研究证明配戴角膜塑形镜较框架眼镜能使外隐斜减小, 从而眼位得到改善。配戴角膜塑形镜视近物时, 集合需求大, 所需的调节力大, 动用的调节增多, 调节动能得到改善, 视功能逐渐趋于正视眼的视功能, 从而使近视度数趋于稳定[11]。
单眼AMP和单眼Flipper是反映眼部调节功能最敏感的指标, AC/A反映眼部调节和集合的联代过程[12-14], BCC直接显示眼部调节滞后量。以上指标能简洁明了的反映眼部的基本视功能状态。本文通过比较初发近视患儿戴塑形镜前后视功能的变化, 从基础层面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原因, 希望为今后的临床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 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改善初发近视患儿的视功能, 从而更有效的控制近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Holden BA, Fricke TR, Wilson DA,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Myopia and High Myopia and Temporal Trends from 2000 through 2050. Ophthalmology, 2016, 123(5):1036-1042.
[2] 褚仁遠, 瞿小妹. 儿童近视眼防控中的光学离焦问题. 中华眼科杂志, 2014, 50(1):73-76.
[3] Subramaniam SV, Bennett ES, Lakshminarayanan V, et al. Gas permeable (GP) versus non-GP lens wearers: accuracy of orthokeratology in myopia reduction. Optom Vis Sci, 2007, 84(5):417-421.
[4] 董子献, 周行涛. 周边屈光度与近视的研究进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2, 14(3):190-192.
[5] Stone RA, Flitcroft DI. Ocular shape and myopia.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04, 33(1):7-15.
[6] Mathur A, Atchison DA. Effect of Orthokeratology on Peripheral Aberrations of the Eye.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ptometry, 2009, 86(5):E476-E484.
[7] Choh V, Lew MY, Nade IMW, et al. Effects of interchanging hyperopic defocus and form deprivation stimuli in normal and optic nerve-sectioned chicks. Vis Res, 2006, 46(6-7):1070-1079.
[8] 赵宏伟, 刘怡, 白风华, 等.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AC/A的影响.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4, 22(3):5-7.
[9] 丁磊, 王华德, 夏国选, 等. 配戴角膜塑形镜对初发性近视患者调节幅度和AC/A值的影响.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6):183-184.
[10] Jimenez R, Martinez-Almeida L, Salas C, et al. Contact lenses vs spectacles in myopes: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in acco mmodative and binocular function. Graefe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11, 249(6):925-935.
[11] 黄佳, 瞿小妹, 陈志, 等. 青少年近视眼配戴RGPCL、Ortho-K及框架眼镜一年后调节滞后的差异.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0, 12(1):33-36.
[12] 吴从霞, 毛欣杰, 林慧玲, 等. 角膜塑形镜对近视眼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影响.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3, 15(2):75-78.
[13] 朱梦钧, 冯浩雁, 朱剑锋, 等. 调节幅度对角膜塑形术近视控制作用的影响. 中华眼科杂志, 2014, 50(1):14-19.
[14] 杜玲芳, 武正清, 何芳, 等. 两种矫正方式对近视患者AC/A的对比研究. 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11):2284-2286.
[收稿日期: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