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水平 观点新颖独到
2019-01-10李震海李荣标
李震海 李荣标
文章最忌随人后,“见前人之未见,发前人之未发”的创新作文总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何改变传统写作套作化、模式化的弊病,让学生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呢?
一、借课本“石”,攻写作“玉”
课本不仅是写作材料的宝库,更是写作借鉴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教材文本与写作结合起来。
能够入选教材的名篇必然是在写作方面有独到之处的文章,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对秋天的描写与传统的写秋文章大异其趣,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三个环节,其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傳统的写秋文章大多表达什么感情,让学生从古代写秋的句子中感受古人写秋大多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其二是让学生结合古人写秋文章重新审读课文《沁园春·长沙》,找出课文写秋与传统写秋的不同。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发现本文写秋完全没有“秋风秋雨秋煞人”的愁苦,却有着“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昂扬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进入第三个环节,笔者引导学生练笔,要求写出有创意或另辟蹊径的文章,要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张之华同学的习作《秋的孕育》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秋风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新生的希望送来了,虽然满地黄花堆积,我却没有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悲伤,落叶入地,这是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这是孕育着来年新的生命,落叶化为根的养料,来年树上的叶子也许就是今年凋零树叶的新生……
这一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秋的独特看法,尤其是“来年树上的叶子也许就是今年凋零树叶的新生”富有哲理,一扫落叶飘零的悲伤,令人耳目一新,读来颇有生命的悸动之感。
再如,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是学生推敲字词使用的典范。笔者让学生重点思考文章“推敲”一词修改的这一部分。朱先生的分析一改传统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笔者让学生阅读后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很激动,觉得以前根本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想来,两个字各有各的意境,用“推”也许比“敲”更好。笔者借此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多思考自己的表达,一名学生对过去的一篇作文进行了修改,原文是这样的:
为了不影响我学习,母亲精心地为我冲了一杯牛奶,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我突然惊醒,手上的IPAD却来不及收起,母亲一怒之下将牛奶扔在地上,一巴掌打在我的头上……
笔者引导学生“母亲的表现很激烈,但只表现了母亲的愤怒,你想一想,母亲除了愤怒还有什么?”学生说:“当时母亲其实是失望多于生气,现在想起哀伤更多。”于是做了修改:
为了不影响我学习,母亲精心地为我冲了一杯牛奶,蹑手蹑脚地走进书房,我突然惊醒,手上的IPAD却来不及收起,母亲要把牛奶放在桌子上的手久久悬在空中,另一只手举在空中,最终却轻轻地落在我头上……
这样修改之后,母亲那失望、痛苦、伤心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课文就是最好的写作榜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在课文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帮助自己写作。
二、在写作中运用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旧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常识、信息等基础上,通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辅助加工而产生的一种有目的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主要表现为多向发散性思维、摆脱定势思维、摆脱常规的逻辑思维。多向性表现在遇到问题时不是一味地单向探索,而是从多角度、多渠道、多因素方面去考虑问题,比如“曹冲称象”,曹冲就抛开了非要用“秤”去称象的定向思维;非定势性则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比如,豆腐脑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非逻辑性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但凡创新思维都是多多少少不符合一般逻辑的,都是超出常规的。
笔者在教学中着意强调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鞋子”除了能穿,还可以怎么利用,有学生说可以扫地,设计一种带静电的鞋,可以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灰尘吸走,现在已经有了可以清洁地板的拖鞋;有学生说可以指示方向,在鞋上装上指南针,随意调到所选择的方向,方向一旦偏离,鞋就会自动发出警报等。这就是发散思维的结果。
再如,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春夜喜雨〉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评论时都是表达对春雨的赞美,但思维没有发散开来,所以写作就没有新意。笔者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春雨——春雨象征了什么?除了自然的春雨,还有哪些春雨?春雨除了滋润万物外,还有什么作用?春雨为什么为人所喜爱?春雨的社会功用是什么?学生一经点拨,思维立即发散开来,有学生由春雨联想到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有学生由春雨联想到亲人、老师、朋友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并把这些比喻为春雨,甚至有学生由春雨联想到学校教育。如此,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度。下面是王晖的创新习作《我是“不成器”的孩子》的片段:
三年级时,我的兴趣突然转向了泥塑,用自己可支配的压岁钱买来各种颜色的泥巴。“这孩子,真不成器!”爷爷叹息,奶奶叹息,所有人都叹息。初三了,有一天,我突然走火入魔,要搞什么家庭化学小实验,冲破爸妈的围追堵截,竟然坚持了小半年。那些日子,爸妈常常无缘由地叹息,“这个不成器的孩子啊!”还好,中考发挥超常,考进了市重点。今天对上合组织感兴趣,明天又关注博鳌亚洲论坛,转天又研究起世界互联网大会。“这孩子,将来成不了大器!”爸妈恨铁不成钢,我懂,他们还是承认我是能“成器”的,只是成不了他们所说的“大器”而已。
作者将“不成器”作为核心词,通过几个生活片段开展情节,在主题上对世俗的成才观进行了形象的否定,令人耳目一新。
三、在审题中学会另辟蹊径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学会不落窠臼,不走寻常路,想别人所未想,写他人所不能写,如此,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为了达到这个写作目的,笔者在教学中着意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审题、立意,这种思维就是以违背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简言之,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比如,好酒不怕巷子深和好酒也怕巷子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班门弄斧和弄斧必到班门;名师出高徒和名师未必出高徒;艺高人胆大和艺高人未必胆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再引导学生巧妙使用这种方法,就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有学生在《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文中写道:
韩愈在《马说》中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当今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而挖掘人才的人多吗?谁可以保证你的才干就一定能被挖掘出来,进而发挥出你的最大才能?谁都无法保证。要让自己的才干不被埋没,就得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所在。酒香也怕巷子深,与其让酒香自己传出巷子从而吸引客人,倒不如在巷口设立一个广告牌,让来来往往的人知道深巷处还有一家酒味香醇的酒肆。这样来吸引客人,绝对更加有用。
(作者单位:李震海,襄阳市第五中学;李荣标,黄石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