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

2019-01-10李铁荣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经典是我们精神上所自从来的根脉。阅读古代经典有两种基本方法:朗读成诵法与默读成诵法。它们分别适用于人生不同的阶段。两种阅读方法相异之处是:前者大声朗读,后者默声细读;相同之处是:反反复复或朗读,或细读,最终达至“烂熟于胸”的本能境地。只有达至本能境地,古代经典才能内化成我们的血液和生命,使我们充满文化自信,面向未来,再创辉煌。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典 阅读方法 大声朗读 默声细读

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现代汉语词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反之,不仅事倍功半,甚或功败垂成。因此说:“方法为王”,这话一点也不为过。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1】

一.阅读需要方法

“阅读是一门学问,很深很大的一门学问。但是许多人都未曾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大多数读书人最终只不过读读而已,未能从阅读中获取更多滋养的原因。”【2】为什么很多人读了书,却未能从阅读中获取更多滋养?归根结底,就是方法不当,读得不熟。杨安芲先生说:“有的人读书很多,当别人谈起某书时,可以立即插话,但要他自己谈时,却往往说不清楚。这就是吃了不熟的亏。不熟就难懂,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3】而成功阅读的真正标志就是做到“烂熟于胸”。笔者把成功阅读归纳总结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懂,通,熟,透,烂。在这一点上,文理学科概莫能外。经常听说:高等数学难学。由于某种原因,笔者高中毕业十五年后,曾自学过同济大学主编的《高等数学》第四版,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畅快淋漓、一气呵成地看了一遍,几乎不存在看不懂的地方。但是,一拿到题目来做,就困难重重。原因何在?内容不熟、练得太少的缘故。因此,解决这一困难的最佳方法就是:反反复复地阅读和练习。

与理科稍有不同的是,文科方面的经典性书籍只需要反反复复地阅读就行。这一点许多伟人和大学者都曾经做过或说过。例如伟人毛泽东对于重要的书,会反复研读:“大约在1937年底或1938年初,身在延安的毛泽东收到了李达寄来的《社会学大纲》,……不久,在延安召开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他便对郭沫若等人说:‘李达同志给我寄了一本《社会学大纲》,我已经看了十遍,……一本近千页的书在短期内便已看了十遍,这数字已相当惊人了。老实说,能反复看五遍,也已不错,何况十遍?他所说的十遍,决不是走马观花、敷衍草率地看,而是一边作圈点批注、一边阅读的。这就更不容易了。”【4】再如朱光潜先生也提倡好书要反反复复地阅读:“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5】伟人、大学者与普通人之间判若云泥,于此可见。

二.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

为什么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因为中国古代经典是中国人精神上所自从来的根脉。梁启超先生曾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学子:“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6】而中国古代经典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我们应该而且必须阅读的又是什么呢?金克木先生说:“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必备的知识基础。”【7】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金先生所说的“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就是指先秦典籍。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所以它“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必备的知识基础”。金先生然后又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先秦典籍,并且指出其重要性:“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读的,准确些说是他们读的书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引者按:指十九世纪)。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8】

那么,怎样阅读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先秦典籍?笔者认为有两种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首先是朗读成诵法,亦即对所读经典反反复复地发声朗读,以至于熟读成诵,最后达至“烂熟于胸”的本能境地——不仅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脱口而出(快速无拘),而且可以期许直至晚年仍然历历在目(长时如画)。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从幼儿到青年阶段。传统的私塾教育都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的:启蒙的小孩一开始认识汉字,就反反复复发声朗读经典,直至能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为止。如上所引,具有代表性的先秦典籍,“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引者按:指十九世纪)。”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晚年眼力枯竭,但却可以借助于早年的熟读硬记,使他不用查对原文,便可顺手引用经典,这种学问功夫自然应归功于早年的启蒙教育。”【9】现今时代,随着“国学熱”的方兴未艾,许多私立幼儿园或教育培训机构都开始教授小孩国学经典。它们设置的目标是:在若干年内,每个幼童能够背诵二十多万字的多种经典性著作,其中就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先秦经典。至于这种方法为什么也适合于青年阶段,是因为一个人记忆的最佳黄金时期是十五岁至二十八岁。因此,一个青年人,只要认识到古代经典对于我们优良品德的形成、人文修养的提升关系极其密切,不学则已,如若要学,就要发下宏愿,加倍努力,同样能够愉悦地把古代经典诵读至本能境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其次是默读成诵法。众所周知,而立之年后,人的记忆力在开始逐渐衰退;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人的理解力却在逐步增强。因此,这个阶段学习古代经典较好的办法就是默默地细读某部经典,经过反反复复的十几或几十遍之后,也能逐渐达到“烂熟于胸”的本能境地。以《论语》学习为例。《论语》有二十篇,古人为每篇取第一章开头两字,总共40字,很快就能记熟。接下来的策略是:《学而第一》共16章:第1章用“学而”两字;其他15章,仿照古人每章取两字的做法,用本章里原有的、最能概括本章主题的两字做本章的标题,则15章共30字。《学而》篇16章总共32字,严格按照顺序进行记忆。《论语》总共552章节(此处采用杨伯峻的说法),则总共要记忆的字数为1104字。一旦记熟了《论语》552章节共1104字的主题字数,又反反复复默读并熟记了552章节的全部内容,则对总共才15928字的《论语》,就可以实现本能境地的盲点记忆——可以随时随地、快速说出任何一章在哪个位置,内容是什么。而一旦对《论语》文本熟至盲点记忆,则感受深切,妙不可言。再去看或注释、或解说《论语》等等之类的各种书籍,就好似有了火眼金睛,能够轻而易举地洞察出许多问题:长短高低,立见分晓。

以上两种古代典籍的阅读方法,相异之处是:前者大声朗读,后者默声细读;相同之处是:反反复复地或朗读,或细读,最终达至“烂熟于胸”的本能境地。只有达至本能境地,古代经典才能内化成我们的血液和生命,使我们充满文化自信,面向未来、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转引自董彦著:方法纵横.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年,第1页。

【2】马原著:阅读大师.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1页。

【3】转引自易健德著:美学知识问答.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86页。

【4】转引自孙琴安编著:名家读书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87-88页。

【5】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6】梁启超著:梁启超讲读书.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7】【8】金克木著:書读完了.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年1月,第4页,第5页。

【9】李中华著:冯友兰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7页。

(作者介绍:李铁荣,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
让阅读由量变走向质变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传授途径探究
有效进行亲子阅读教学管见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