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比较谈

2019-01-10田潇然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童年成长

内容摘要:《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分别出自女作家林海音和萧红笔下,写了两个小姑娘童年时代的故事。伴随着她们成长的那些人物形形色色,演绎了生活本身的琐碎、无奈、生动、美好……也让我们看到了童年滤镜下的那个世界是怎样一点点回归到现实,从而理解了成长的要义。

关键词:《城南旧事》 《呼兰河传》 童年 成长

童年是一枚精巧的滤镜,透过它,空气能澄澈得像一汪清水,世间万物都在这清凉中自得的晃动、招摇,一眼望去,便是诗、是画、是歌。当时年少,童稚无猜,竟不知生活美好如梦,抑或梦像生活一样逼真,触手可及。只有摘下那滤镜之时,世界才显出它本来的模样。且不说滤镜摘下会如何,只在年华斑驳中,浅夏时节童年的花树下,两个举着滤镜的女孩擦肩而过,明明相遇,却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边走边四处眺望,独自笑着,直至生命夏晚,后园花落。

她们,一个是林海音,一个是萧红。

同样美的笔调,同样在忧伤中含着惆怅,欢笑中透着迷茫。但她们童年后园里的花儿也不尽相同。透过字里行间往事岁月的无声细流,是两段平凡而深刻,相似却迥异的童年。

英子长在老北平城南的胡同里,生活里的一切都如此平凡,如此理所应当地存在着,有些古旧,却不乏温柔。她长在一个旧式家庭,父亲是南方人,读书识礼,但有时不免自我中心;母亲是典型的家庭妇女,时常计较,偶尔背地说人,有着那个时代那个年纪的女子共有的愁烦。无疑,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爱着英子,甚至到了有些纵容的程度。英子就在这纵容之中,任凭稚嫩的想象朦胧了世界。呼兰河畔的大宅里,萧红也在过着传统的生。但不同的是,在她的述说中,父母都像是无关紧要的配角,在倥偬的经年中一笔带过。母亲身体欠佳,父亲冷着面孔,与英子不同,萧红并非懵懂,而是在父母之爱的缺失中,无意识地自我放逐,放逐在后园的花丛草莽间,放逐在祖父温暖却短暂的爱中,放逐在似懂非懂的家长里短、世态炎凉之外,做一个清醒孤寂的旁观者。然而,有一点是共通的——她们的父母都不了解她们的迷蒙孤独的内心。英子的父母自以为是地过度关心,认为孩子该是什么都不懂,却总无意地打击她的梦,诬毁她的朋友;他们不恰当的行为习惯——抽鸦片,赌博,偏见,谩骂,纵欲——时常使英子陷入迷茫。他们对孩子的课业偶尔疏忽,只按自己惯常的充满缺点的方式生活,英子便只能遵从直觉,做些自己认为对的事。而萧红父母经常性的忽视导致的孤僻、顽皮与叛逆,也绝非她自己所想。与父母缺乏真正的理解与交流,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她们荒草般天真恣肆的童年,在磕磕绊绊中安然流过生命之河。

虽说没有父母的理解和引导,她们的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身边有着许多品行善良的亲友,如同朵朵晚香玉,在夏夜里摇曳着,宁谧着,传递着真善美。城南的胡同里,有心灵手巧、熱爱生活的兰姨娘,有饱读诗书向往自由的德先叔,有专情的秀贞,有善解人意、坚强乐观的妞儿,有能歌善舞、美丽亲切的老师;在呼兰河畔的宅子里,祖父对诗的痴迷,对自然与生活的眷恋陶冶着萧红,翠姨对感情的持守,对封建的以死相争感动着萧红……尽管他们的个人经历或大起大落或平淡如水,他们都坚守着纯真的本心,优雅地走过红尘,将美好化作氤氲流香,也引领英子和萧红向善追寻。

这两部书之所以厚重得足以在岁月之河中沉淀至今,绝非只因美好朦胧的童年琐事、忧伤的情感,而更是因为其中透出的社会背景、世间百态和引人深思的小人物的故事。

邻里间的家长里短,看似平铺直叙、毫不突出,但每一字一句透露的都是底层人民的辛酸,难以言说的苦楚,及在这辛酸苦楚的年年月月中被逼出的麻木、冷情。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城南的胡同里,秀贞的父母不能理解、关爱他们那因情成痴的可怜女儿,反而百般厌弃,引为羞耻,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她给家人抹黑,为世俗所不容,就算疯癫,也要一辈子背上道德的枷锁,死后也要背上骗子的骂名。妞儿的继父继母对她非打即骂,只把她当做赚钱的工具。她的故事结束在与生母相认之后,结束在深夜火车轮下,却要算不幸中的万幸——不然,在那样的年代,作为轻贱的红粉戏子,不知要捱过如何悲惨的一生。呼兰河畔的大宅,早已破败,像一匹嫁娘的上好红绸,流落败坏,终铺在舞台上,给小丑们作背景来搬演闹剧。大宅里的租客,便是些跳梁的小丑,一章一回世态炎凉,令人啼笑皆非。厢房租给卖猪的,猪贩子来来往往,院里全是猪,讽刺的是什么?后院租给做粉的,房顶上长蘑菇,人们上去采,喜的是什么?采蘑菇的人鞋子落进粉锅里,做粉者只是笑,却任其翻煮,乐的是什么?晾粉者被长杆砸破粉的情景吓到,几个月躲那竿,惧的是什么?偏院租给胡家人,病人请神,听唱者个个神伤,伤的是什么?团圆媳妇受虐待,围观者悲从中来,悲的是什么……说他们可厌,他们的境遇值得同情; 说他们可怜,他们的不求上进、闲话长舌、反复无常又着实惹人不快。其实,他们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人,普通平凡,有优点也有缺点。若说世态炎凉,不如说世界是一座塔,那些圣贤在塔顶供人瞻仰,而小人物们,低着头,负着塔,有的规规矩矩,有的小打小闹,这样走完自己平淡无奇的一生。

有一个戏剧性的雷同——不管在城南还是在呼兰河,都有一个偷儿,让人记忆深刻。城南的偷儿,和英子有一个相约看海的约定。他为了弟弟,迫于生计偷盗。英子对他是同情的,因为他敦厚的脸颜,因为他谈起往事的泪花,因为联欢会上相遇时那闪身一躲的羞愧……妈妈说,要她长大写书,说偷儿都是坏人,要遭恶报,然而英子自己心里,那只是一个心怀梦想的善良人。与此相比, 萧红的有二伯便显得滑稽又可悲。他玩世不恭,无力糊口,寄人篱下又满腹牢骚;他有一大堆的忌讳与讲究,明明贪生怕死却强装英雄……有二伯的偷,是在与萧红尴尬的互相撞破中水落石出。萧红抱一罐墨枣,与有二伯怀里的锦绣垫子、铜酒壶对比鲜明,将一个卑陋的灵魂曝于光天化日之下。然而,他又不停地抨击黑暗社会,凡事摆足了架子——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样是偷儿,为什么精神上竟如此迥异?偌大的后园里,他们格格不入地在回忆中游荡,留下温柔与怅惘,留下深憾与悲凉,留下段段难解的思量。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渺远了曾经的浅夏,回忆的围城之外,已是夏晚花落去,满目尽凄凉。人生不是仙境,只是一座人间的后花园,或是在胡同深处,或是在呼兰河畔,或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它也会历经春夏秋冬,只不過当时年少的我们浑然不觉,仍举着我们的脆弱的滤镜,无忧无虑四处游戏。然而,时光太瘦,指缝太宽,岁月正在流走,不管人们是喜是悲。随着岁月流逝,萧红依赖的人们一个个远去,不及回首,不及挽留,独留她一人面对破败的生活,零落的未知的将来,及一个荒芜破败的后园。随着韶华的飞去,英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历太多的悲欢离合,直到有一天,恍惚间夏花已老,怦然坠地,父亲传来噩耗,家中弟妹尚幼。她毅然将小学毕业照锁进抽屉,将从前懵懂的时光锁进回忆;她毅然面对生活,自己选择了现实。

这时,她们已经长大,当后园夏晚,当花落心清。

何为成长?当我们的滤镜像萧红的一样,禁不住岁月流光的炙烤而融化,见到后园繁花下的荒草,见到世界繁华背后的苍凉;当我们的滤镜像英子一样,在夏晚时节花落铿锵的一瞬被我们亲手摘下,摔碎,转身面对现实的生活,沉重的未知,不管那是浪漫还是悲歌;当我们的滤镜以任何理由消失,当凉丝丝的现实不顾一切地挤到面前……当那时,我们便已经成长。

何为成长?当我们领会了英子的父母以关爱为名的不解,以及在不解之后老生常谈的教诲中无奈的深爱;当我们意识到善良的人们在现实的风沙之中保有金子般的心,为之受伤为之落泪,是多么不易;当我们抛却天马行空的幻想,收回对塔顶圣贤的目光,仔细端详周围平凡的负塔者们,和同为负塔者的自己,在承认、接纳平凡的前提下脚踏实地地追寻非凡;当我们“分不清疯子、傻子、贼子”,学会不以单纯的好坏分人,学会透过世人给一些人或事贴上的标签,一点点触摸他们的真正的灵魂……这才是摘下滤镜后我们思想的进步与成熟,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成长,不只是看上去那样简单。成长的足迹,藏在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瞬间,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曾注意。于无声处,我们的脸庞逐渐焕发光彩,我们的心灵逐渐丰盈饱满,直至某天,厚积薄发,惊艳绽放。譬如那些花儿,经历多少个清夜,不为人知的积淀,终在那天清晨,树树红红粉粉,漫过天边,美得让人心惊。一点点懂得,一层层看透,一次次迷茫,不知不觉,我们已然长大。

成长,当童年后园,风起花落。成长,待青春花海,异彩华章。成长,等红尘落尽,万物归真。成长,守心灵花开,此生无悔……

(作者介绍:田潇然,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高三(4)班学生)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童年成长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