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曹避席”:大政治家李德裕(下)
2019-01-10张国刚
张国刚
四、会昌首相:摧抑藩镇
李德裕在浙西、西川任上的政绩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从太和七年(833)二月到八年九月,李德裕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宰相,后被李宗闵取代。李宗闵从兴元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同时出李德裕为兴元节度使,未及赴任,再改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苏常杭润观察等使。其间,还因漳王问题被贬黜。李训事件之后,文宗又任命李德裕为浙西节度使。这已经是他十年之间第三次出任浙西节度使了。
开成二年(837)五月,李德裕调任淮南节度使,取代前任牛僧孺。他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年,直到开成五年,唐武宗李炎即位之后,调入朝廷为相,从此开始了他会昌年间(841—846)独秉国钧的宰相生涯。
会昌之政,李德裕除了对朝政的治理外,主要是要处理好两大棘手问题:一是黠戛斯破回鹘后,北疆出现的复杂局面;二是临近河朔三镇的泽潞节度使叛乱,并引发河东兵变的局势。
先说回鹘问题。回鹘即回纥,曾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长期臣属于突厥汗国。唐天宝初年,突厥汗国灭亡,回纥统一了铁勒诸部,建立起强大的回纥汗国。肃宗和代宗时期,回纥帮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唐朝先后嫁了三位公主与之和亲,最后一任和亲的公主是穆宗之妹太和公主。几十年以来,双方虽有摩擦,但总体上相安无事。
变化发生在840年,回鹘汗国遭遇天灾人祸而瓦解,后又被黠戛斯击溃,其部落除部分西迁之外,相当大的一部分在乌介可汗的率领下从漠北南下,使得唐朝天德军(治今内蒙古巴彦淖尔)、振武军(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等边塞地区承受巨大压力。回鹘不仅向唐朝提出要粮食援助,而且兵锋直接向南,要借用天德军城和振武军城。这已经威胁到河东等地的安全了。
李德裕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先是接济以粮食,稳定回鹘残部。然后派人接回穆宗长庆初年和亲的太和公主(后封安定长公主)。最后命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河东节度使刘沔出击围堵南下的回鹘,麟州(治今陕西榆林神木县)刺史骁将石雄等击破回鹘残部。对于武宗想乘机让黠戛斯夺取安西、北庭的想法,李德裕及时加以阻止,因为当时的国力,实在不足以守住西域那块地方。
再说泽潞藩镇叛乱问题。
会昌三年(843),昭义节度使(又称泽潞节度使)刘从谏病重,密谋效法河北诸镇,以其侄刘稹为牙内都知兵马使,从子刘匡周为中军兵马使,其余重要军职也都安排给心腹,企图用武力对抗唐朝中央。刘从谏死后,秘不发丧,逼迫监军崔士康奏请朝廷任命刘稹为节度留后。
皇帝召开大臣会议,研究对策。李德裕建议严惩不贷,因为昭义镇不同于河北诸镇,其位置邻近都城。李德裕受命全权处理此事,他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严词拒绝刘稹的奏请,另一方面稳住与昭义镇相邻的成德、魏博二镇,令其不得与刘稹相勾结。及至刘稹公开反抗,朝廷下令削夺其官爵,并命令周边的河中、河东、河阳三镇出兵攻打泽潞,同时让成德和魏博二镇与之配合。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河东节度使在横水(今山西绛县横水镇)的戍卒1500人在杨弁的率领下发动兵变,甚至打回太原,占领了节度使衙门,节度使李石和监军都被赶跑了。杨弁还派人与泽潞刘稹联络,大有两镇联合叛乱之势。朝廷许多官员都惊慌失措,有的主张绥靖了事。
李德裕下令坚决打击昭义镇,不允许刘稹以所谓的投降敷衍朝廷,同时调兵严打太原戍卒杨弁。最后不仅拔掉了泽潞割据的毒瘤,而且平定了太原戍卒的兵变。“自开成五年冬回纥至天德,至会昌四年八月平泽潞,首尾五年,其筹度机宜,选用将帅,军中书诏,奏请云合,起草指踪,皆独决于德裕,诸相无预焉。”a
五、“一代名相”:历史的评价
为了纪念李德裕这位石家庄人,前些年,该市上演了一个剧目《一代名相》。综合对李德裕事迹的讨论,这台戏剧的剧名,李德裕当之无愧。
李德裕诗书传家,祖父、父亲及他本人,都有著述行于当时。他们也都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祖父李栖筠进士及第,对杨绾改革进士科浮华不实的建议,持支持的态度。李栖筠不仅是文章高手,也有军事才能,处事干练,为人方正。父亲李吉甫,元和时两度入相,支持宪宗打击割据的藩镇,不遗余力。“吉甫当国,经综政事,众职咸治。”b 李德裕为人自谨,生活简朴,所居安邑里第,有院号“起草”,亭曰“精思”,每计大事,则处其中,虽左右侍御不得接近。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之娱。
史家对李德裕的評论,首先是赞扬他的读书精神:“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虽至大位,犹不去书。其谋议援古为质,衮衮可喜。”其次是赞扬他的志趣:“常以经纶天下自为。”最后是赞扬他的功业:“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a
“王室几中兴”,这在当时是非同寻常的评价。如果只是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修修补补,不可能提高到“王室几中兴”的高度来认识。
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政治和社会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肃宗致力于稳住阵脚,平定叛乱;代宗则是收拾残局,逐渐恢复元气;德宗企图一飞冲天,结果却重重地摔在地上;宪宗平藩,号称“元和中兴”,却被穆宗糟蹋,几乎前功尽弃。而李德裕就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政治的舞台。
中晚唐时期,皇帝荒政是常见之事,李德裕几乎对每一个皇帝都有进谏,言辞犀利。无论是在朝还是在藩,对看不惯的政事,他总是直陈利弊得失。
穆宗对驸马等皇亲国戚管束不严。这些人通过宦官与权臣宰辅拜谒往来,违背朝廷政治规矩,要么泄露禁中机密,要么请托走后门。李德裕上奏,指出皇亲国戚交通中外,甚是大弊。伏乞宣示宰臣,其驸马诸亲,今后有公事,请到中书办公之地见宰相,不得私下往来。这个意见被皇帝采纳。
敬宗初即位,诏浙西造金银器妆具凡二十件进贡内廷。李德裕写了一篇很长的奏章,细细算了算本道的财政收支账目。不久,又诏进特种优质缭绫(即整幅带有各种图案的盘条纹上等丝绸)一千匹,李德裕又上奏章。这封奏章送上之后,“优诏报之。其缭绫罢进”a。敬宗游幸无度,饮酒纵猎,身边都是一些小人。他十天半个月才上朝一次,大臣们根本没有机会跟皇帝进言议政。朝野上下对此毫无办法。李德裕虽身居藩镇,却心急如焚,他特地遣使献《丹扆箴》六首,进行讽谏。但敬宗置若罔闻,最终死于非命。
文宗时,李德裕也刚正敢言;即使在武宗朝获得重用,也绝不媚上固宠。对于武宗要处死杨於陵(牛党骨干)等宰相,李德裕冒死阻止。对于武宗数出畋游,暮夜乃还,李德裕上言劝谏:“人君动法于日,故出而视朝,入而燕息。……愿节田游,承天意。”武宗信道教,宠任方士赵归真。李德裕谏言:此人曾在敬宗时以诡妄出入禁中,大臣皆不愿陛下与之来往。武帝辩称,我与赵归真是老相识了,知道他没有大过失,“与语养生术尔”。最终,武宗因饮用道士炼成的所谓仙丹而亡。
这种君有过则谏之的风骨,在中晚唐时代是极其可贵的,符合孟子、荀子等倡导的儒家政治操守,这也是李德裕超过唐代历史上许多政治家的一个因素。更主要的是李德裕能在行事上,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无论是浙地的“恶俗大变”,还是“蜀风大变”,都说明李德裕在地方治理上有淳风化俗之功。他的政治措施有两点特别值得肯定,一是务实但不苟且,二是深远但不空疏。
先说务实。对于吐蕃悉怛谋以维州归降之事,他十分务实,因为维州控扼西山八国(岷山山脉八个羌族部落),形势险要,关系到剑南西川的边防安全。但是,对于通过黠戛斯夺取安西、北庭的计划,他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再说深远。李德裕在会昌平叛战争中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出界粮制度,解决监军监使在前线干扰战场指挥的问题等等。
首先是“出界粮”问题。按照规矩,征调藩镇出兵平叛,只要出了自己的辖境,朝廷就要供给钱粮。于是诸道出兵后,只要攻下叛镇的一县一屯,就不再卖力出战,而是坐享朝廷供给开支,战争拖的时间越长对自己越有利。李德裕奏请皇帝下诏,各藩镇要直接攻取州城,不要攻打县城。
此外,过去将帅出征屡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军令不统一,二是监军拥兵自重,妨碍战时指挥;特别是战争稍有失利,监军便领亲兵率先逃遁,严重扰乱军心。李德裕约定,敕令监军不得干预军政,每兵千人听监使取十人自卫,有功随例沾赏。这个约定得到了宦官枢密使的认可和皇帝的同意。从抵御回鹘至平定泽潞,都遵守了这一规定,从而改变了战场上政出多门的情况。“号令既简,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a
李德裕是中晚唐衰頹风气中的一股清流!只可惜他解决中央和地方问题中的一些深远措施,没有在宣宗继任之后继承下来。史家“王室几中兴”的评论,既是对李德裕的肯定,也是对号称“小太宗”的宣宗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