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密州出猎
2019-01-10苏轼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选自《全宋词》)
【赏析】
有故事说,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曾问一擅歌幕士:吾词与柳永词比,如何?幕士答: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小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则须关西的大汉,配以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江神子》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彼时,苏轼刚到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任上约满一年。此词讲的是一次围猎,上阕叙事,下阕抒情,读来甚是流畅浩荡,应该关西大汉来唱。
且来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按格律分,本该是好几句,可我每次都合成一句来读,因为觉得是一气呵成,所以要一气读尽。读完喘口气,直觉兴致高涨,威武豪迈,雄赳赳,气昂昂。其中“老夫”是个很有意思的词,一是词人自谦,因彼时苏轼并不老,不过四十岁左右;再者,也含有老骥伏枥之意。“卷”这个字,则有点睛之力,更加突出浩荡声势。接下去,太守出猎的消息传开,全城百姓都跑去围观,一睹太守像孙权一样“亲射虎”的风采。词写到这里,一下煞住,任余音缭绕而去。
笔转下阕,已然是酒酣之际。“酒酣”,以示猎了好物,乃尽兴而归。想来,狩猎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事,又加上猎有所得,复以热酒入肠,诗人满腔的男儿豪情与浩然之气顿时涌上来—老了又怎样?!头发白了又怎样?!若得驻守边防之令,一样可以把弓拉成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射天狼”,即殺敌卫国之意。“射天狼”这样的愿望,大约古代文臣都曾有过吧。记得陆游就有《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其中的豪气,一点儿不逊于苏轼。另外,陆游曾有过八个月的从军经历,所以纵是一时的“戏作”,也写得那样逼真,一句“风破肉”令人全身直打冷颤。相比而言,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真就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味了。不过,他“射天狼”的心,是不容置疑的。
总之,别人或许是“一曲新词酒一杯”,苏轼此首词作罢,自当喝个三大碗,才痛快。
苏轼一向爱与友人诗词唱和。在密州时,就常与一个叫鲜于子骏的人互赏诗文。某次,苏轼给此人去信说:“所惠诗文,皆萧然有远古风味。然此风之亡也久矣,欲以求合世俗之耳目,则疏矣。”意思是说,读过阁下惠赠的诗词,觉得萧然出尘,大有古风。这样的文风,已消失很久了,时人只知一味迎合世俗(缠绵绮靡)的耳目,而离古风越来越远了。接下去又说:近来我也作了些小词,虽无柳永的风味,倒也自成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想来,信中“作得一阕”,即指此首《江神子》。苏轼词所谓的“豪放”,始于此首,而后才有“明月几时有”,才有“大江东去”。
应该承认,不论作者还是读者,其读写风格会随着年龄、学识、阅历等因素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就拿苏轼的词来讲,豪放只是其风格之一,他也有很绵情的一面。如“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浣溪沙》),“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阮郎归》),“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蝶恋花》)。似这般的绵情,读之不也照样令人倾倒?
(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