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题源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9-01-10广东辽宁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命制选项试题

广东 辽宁

2018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教学考试》杂志社组织的“优师计划”项目原创试题命制工作。在一个多月的试题命制和打磨的过程中,经常会为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材料出处的准确性、题干描述的科学性、选项设计的合理性等进行反复地讨论和修改。我们在争论中付出了辛苦,在合作与进步中也收获了快乐!这一套试题中争论最激烈、印象最深刻的是第26题。下面以此题为例,笔者谈谈心得,以供各位批评指正。

一、试题命制的考查范围

通过对历史全国卷试题考查的范围分布进行统计可知,第24—27题为中国古代史的考查范围,由于本套试卷第24题命制范围为先秦经济史内容、第25题为秦汉政治史内容、第27题为明清经济史内容。因此,第26题的命制范围就确定为唐宋文化史内容。

二、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

2018年12月25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以下简称《改革》)一文,指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命题实践”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要求。本次原创的试题经过打磨后如下:

宋代文学家普遍认同“文以贯道”的思想。文学作品要蕴含着思想意识,即便是单纯的抒情作品,也要对爱国主题给予格外的重视。这反映了宋代()A.文人阶层重视抒发情感

B.文学创作受理学影响

C.统治集团推行重文轻武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按照《改革》的精神,本题以“宋代文学家认同‘文以贯道’”为题旨,以“文学作品蕴含思想意识(爱国)”突出宋代理学所宣扬的社会责任、爱国与担当的品德修养,旨在将“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蕴含题中。

三、试题命制的材料来源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其实,在那个时候的中国,顽固是一种社会病症,仅仅把它归于守旧官僚的可恶是不够的。因事及人,新政的遭遇不可能不连累新政的主持者。奕排行第六,又力倡洋务,于是被称为“鬼子六”;洋务能手丁日昌有“丁鬼奴”之称;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期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尤为凄惨的是郭嵩焘。作为中国第一任驻西方使节,他是在一片冷讽热骂中步出国门,作为洋务同辈里见识、才干高人一等的早熟者,他又因真话讲得太多而备受攻击,体无完肤。相关真题如下: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这得出什么启示呢?再来看两道往年高考试题:

例2.(2016·全国卷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例3.(2017·全国卷Ⅰ·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这两道往年高考题又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①试题命制的材料源自于史学阅读的积累;②答案的设计可借鉴往年高考试题答案。因此,本道试题命制的材料来源也同理。

(一)对史学阅读的积累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文以贯道的思想直到宋代才得以真正予以高度重视。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新命题,更加强调‘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工具。‘文以载道’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2)莫砺封在《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中提到:“文以载道”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必然蕴含着思想意识,即使那些单纯的抒情作品,无论所抒之情是喜、乐还是怒、哀,其中必然包含着某种思想倾向,诸如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乃至对山水花卉的欣赏;或是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悲惨生活的哀怨,乃至对毒蛇害虫的嫌恶,都是一种价值判断,包蕴着某种思想意识。“道”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则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手段,如果没有“载道”为目的,“文”的意义何在?“道”本是文学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文以载道”才会使作品具备充实的内容和丰富的意义,以及感动人心的丰盈力量。至于那些毫无意义的无病呻吟,或是诲淫诲盗的污秽之作,显然并不是真正的“文”。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宋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其最重要的主题,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宋代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责任感,应有忧患意识,正如《孟子》所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宋代士大夫发扬了这种传统,他们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隐患。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宋代士大夫集体追求的人格风范。

(二)对往年高考真题的借鉴

例4.(2014·全国卷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可知,本题在考查意图上,父子(养子亲子)关系变化受儒家伦理的影响。这是原创试题正确选项“文学创作受理学影响”的素材来源。

史学的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师还须有一双善于发现命题素材的“眼睛”,并能对素材进行删减与优化。同时,更要关注往年的高考真题,因为它是“精雕细琢的产物”。

四、试题命制的设问设计

刘芃教授在《考试文集》中对设问的要求有:①围绕立意、根据情境选编设问。设问一定要根据情景(材料)准确表达立意的意图,体现其内在含义。这是成功设问的主要标志;②设问针对重点内容并涵盖其他内容。设问要体现对考试内容的概括,提问针对性强,提问形式避免呆板,要涵盖由重点内容所涉及的其他问题;③设问方式新颖、灵妙、灵活。避免使用生硬的设问,要贴近生活实践和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注重考生接受设问的亲和性;④设问语言准确、简明、通俗。要避免出现影响答题的设问。

历史高考全国卷选择题设问形式多样,既有原因类的设问形式,如“……主要因素……是因为……的原因是”;也有目的类的设问形式,如“……旨在……意在……目的”;也有分析类的设问形式,如“……表明……说明……反映……体现”;也有推导类的设问形式,如“……可知……结果……推知”;也有隐性省略的设问形式。通过统计得出“……反映了……反映出”这样的设问形式在高考选择题的出现频率最高,每年最少2次出现,尤其2018年全国卷Ⅰ出现了5次设问(分别是24、26、28、30、31题);2017年全国卷Ⅱ出现了 6次设问(分别是24、25、28、29、30、33题)。

本题的设问设计以《考试文集》为依据,并根据对全国卷设问的统计,结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等《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的能力和素养),如果将设问改为“原因”类,就偏离考查“宋代文化”的立意方向,如果将设问改成“推导”类就不能考查考试的综合能力。最后结合历史科选择题的设问分布,将设问形式设定为“反映了”。

五、试题命制的选项设计

刘芃教授在《考试文集》中说,选项的设计原则包括有三:①“选项与题干内容须属于同一范畴”;②“正确选项与干扰项长度、结构、水平应尽量相应”;③“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

而好的选择题选项设计至少满足两个条件:①“各选项分别与题干的内容和表述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②“各选项之间构成相互干扰关系”。

姜钢主任在2018年12月25日的《改革》中说,试题要突出“学科素养、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因此,选项设计要力求做到:同范畴、有干扰、有典型、有逻辑、显素养、考基础、有综合。下面就本次原创的第26题选项设计的打磨过程进行分析:

宋代文学家普遍认同“文以贯道”的思想。文学作品要蕴含着思想意识,即便是单纯的抒情作品,也要对爱国主题给予格外的重视。这反映了宋代()

第一次答案设计:

A.文人阶层重视抒发情感

B.文学创作风格受到理学思想影响

C.“致良知”思想影响较大

D.文学家开始关注理学的教化作用

第二次答案设计:C.儒学呈现出世俗化倾向

第三次答案设计:C.市民阶层强调张扬个性

第四次答案设计:C.文学体裁得到不断丰富

第五次答案设计:

A.文人阶层重视抒发情感

B.文学创作受理学影响

C.统治集团推行重文轻武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第五次打磨后的试题确定为最终选题,该选项设计较好地吻合了刘芃教授与姜钢主任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在“同范畴”的设计上,B,D选项同属于宋代的阶段特征,A,B,D选项同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在“干扰性”的设计上,A选项的文人阶层、C选项的重文轻武、D选项的崇尚文化氛围均与材料部分相关;A选项的“重视”、D选项的“浓厚”属于程度干扰设计;在“有典型”的设计上,A选项属于材料的部分信息体现、C选项属于“时空”素养考查的干扰;在“有逻辑”的设计上,正确选项B与材料、设问之间形成“一气呵成”的关系,自成逻辑,充分考查了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考查,体现的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在“显素养”的设计上,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在“考基础”方面,考查了“宋代理学影响”的主干知识;在“有综合”上,题干呈现的是“宋代文学家认同‘文以贯道’思想”,选项设计上涉及“士人阶层、理学思想、重文轻武政策、文化氛围”等诸多内容。

总之,命制一道符合高考要求的试题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精准地把握《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广博的历史素养;也需要教师对命题技巧与考试测量理论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也需要命题教师们具备耐心、细致、勤奋、奉献的精神。当然,试题的命制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例如命题立意确定之后会发现脑中、手中的历史素材之少;在干扰项的设置上无法拿准等,这些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感悟,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命制选项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命制趋势探究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素养立意”的化学试题命制探索与实践——以高三质检有机化学选考试题的命制为例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