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试题原创的有效途径

2019-01-10新疆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卢作孚原创罗马

新疆

2018年8月,在笔者苦于找不到专业成长突破点的时候,有幸加入到《教学考试》杂志社组织的“优师计划”原创研发项目中。通过这个平台,笔者和各地同行进行了交流、合作,为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找到了新的突破点。下面笔者结合参与原创命题的经历,围绕“如何选择素材及在素材中如何寻找命题点”,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充足的史料素材储备是原创的前提

因为参与的是试题原创工作,而现在的历史试题,无论是高考题还是模拟题,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原创试题必须要有充足的史料素材储备。那么,这些史料素材从哪里来呢?

(一)紧盯高考题的材料出处,配齐相关书籍

在参加试题原创前,笔者的教学精力主要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重构教材知识体系、如何审读材料、如何答题等方面,很少关注高考题的材料出处或命题设问思路。但由于参加试题原创工作的需要,每年高考后,笔者都要紧盯高考题的材料出处,通过线上或线下等方式,尽力配齐相关书籍,这也使自身的史料素材储备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一些在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经典著作,比如白寿彝的《中国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更需要买到纸质书或电子书,这样才可以在命题时更加方便。

(二)通过其他教师的推荐,购买权威书籍

常见的公认权威书籍如袁行霈等人的《中华文明史》、何顺果的《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需要配备。同时,也需要从网上购买大量书籍,下载论文。在平时听评课活动中,如果发现其他教师选用了比较新颖的史料,笔者也会打听清楚,尽力找到。笔者在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公开课时,教师引用的“中国船王”卢作孚的故事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之后了解到其出自于吴晓波《跌宕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 —1977》,笔者后续也在原创试题中引用了其中的史料。

二、熟悉高考命题模式是原创的基础

在有了充足的史料素材储备的前提下,要想命制出符合高考要求的原创试题,还需要教师对高考题的命题思路、试题模式熟记于心,认真揣摩,这是确保试题原创的基础。

以2017年、2018年的全国卷Ⅱ为例,通过对选择题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试题数量、分值分布、时期范围等方面保持不变,如第30题都考查抗日战争、第32题考查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但是,在试题的表现形式、模块分布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比如,图表题从1道增加到2道;政治类从4道增加到6道、经济类从3道增加到4道、文化类从5道减少为2道。

通过对材料解析题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两套试卷保持不变的是试题数量,如第42题和选做题的设问数量和分值分布保持不变,而发生变化的地方则需要教师在试题原创时高度重视。比如,材料的文字阅读量从1 600字增加到1 900字左右,特别是第41题的选材角度从中国史变为中外史,设问数量从2小问变为3小问。甚至一直被认为应属于世界现代史命题范围的《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也选用了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材料,以此突出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变与不变都应该成为教师进行试题原创的参考依据。

同时在试题原创时,也应注意试题的设问角度。还是以2017年、2018年的全国卷Ⅱ为例,从选择题的设问角度看,这两套试卷多用“反映”“表明”“说明”“由此可知”等相关词语,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或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24个选择题中有17个采用了相关词语,所占比例高达70%。其余的设问一般是从原因、目的、影响等角度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材料解析题的设问角度看,除42题作为开放性试题,每年的设问角度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外,其他试题无外乎是从背景(原因)、特点(差异)、作用(意义、功绩)等角度设问,特别是在选做题部分,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三、准确的材料信息把握是原创的关键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寻找史料素材的难度不大,但如何从众多的素材中寻找到恰当的命题点,则需要教师对所选用的材料信息给予准确把握。

例如,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试题原创中,根据细目表的要求,笔者选用了《跌宕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 —1977》中有关卢作孚的史料,为便于学生阅读和命题字数等需要,笔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简单修改。

例1.材料 民生公司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船王”的卢作孚,在抗战爆发后被任命为水路运输管理委员会主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宜昌成了下一个日军攻击的目标。堆积在宜昌码头的商用和军用器材12万吨、油料1万吨、各类公物6万吨,等待入川的官员、技术工人、大学师生和难民达3万以上。日军飞机天天轰炸宜昌,而此时距长江上游的枯水期也只剩下一个月左右。

当时,民生公司可用轮船24只,按平时的运力,40天只能运1.4万吨物资。卢作孚参考以往经验,决定采取分段运输的办法,并设计出严密计划,对航行时间、物资装卸做出最合理、最紧凑的安排,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各单位则清理自己的设备器材,配套装箱,按轻重缓急依次分配吨位。那些日子里,卢作孚和工作人员一样日夜坚守岗位,调配指挥整个行动。深夜时分,他亲自到码头检查装卸情况,为工人、船员解决遇到的问题。

此次宜昌大撤退抢运的物资和人员,相当于民生公司1936年的总运量。公司抢运出来的机器设备,每月可造手榴弹30万枚,炮弹7万枚,炸弹6 000枚,十字镐20多万把。

材料选定后,在问题设计上,笔者设计了两个方案:一是指出卢作孚组织宜昌大撤退的历史背景、目的及作用;二是概括卢作孚组织宜昌大撤退面临的困难及其成功的条件、作用。通过讨论,各位教师一致认为第二个方案更符合高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等能力要求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四、规范的文字表达方式是原创的保证

原创试题最终是要用来检验学生备考效果的。所以,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材料的选用、设问的角度、文字的表达上认真推敲,特别是应规范文字表达。以下是笔者对一道选择题的点评。

例2.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根据所谓“公平”“正义”原则,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万民法。这说明,万民法的诞生 ()

A.表明罗马奴隶制出现危机

B.体现出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C.说明罗马共和国平民化的趋势

D.为罗马帝国的扩张提供法律依据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重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本题的最大亮点是引用的材料可弥补教材中有关万民法的不足。人教版教材关于万民法的出现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只是表述为: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而这段材料则明确告知了万民法诞生的时间、目的等。

从整体上看,材料的选择和设问无误,但在备选项设计上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文字表达不通畅,如C项应改为:说明罗马共和国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二是备选项内容与题干时间上的不一致,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是在公元前27年,题干的时间信息是公元前242年,二者存在200多年的时间差。在这种情况下选择B项是否合适有待商榷。但从四个备选项来看,采用排除法只能选择B项。因为材料涉及罗马人与外国人的关系,与罗马奴隶制、平民化无关;作为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的法律,它应该是罗马扩张后采取的法律措施,不能为帝国扩张提供依据。建议B项的文字表述修改为:顺应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转变的需要。这样,这道试题才更加规范。

“优师计划”原创研发项目的团队在每次进行试题原创时,都要从命题范围、细目表的设置、试题初稿查重、设问形式与高考的契合度,甚至材料长短、文字表达等方面进行斟酌,并进行研讨、交流,最终进行修改、完善。正是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确保了试题原创的成功,也让笔者从中增长了见识,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猜你喜欢

卢作孚原创罗马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小罗马
卢作孚:留给儿女的,是做事的本领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重读卢作孚
卢作孚的“中国梦”
卢作孚:生如奇迹
阳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