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在哪里
———由《1000以内数的认识》课例想到的
2019-01-10特级教师
叶 柱(特级教师)
谈到“1000 以内数的认识”,或者以“数的认识”冠名的其他同类内容,教师们大多会说:“要注重数感的培养”。如果进一步追问“何为数感?”“如何培养?”则又陷入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中。显然,这是课标高层理念在教学基层现实中“关注度”与“达成度”不均衡现状的真实写照。为此,笔者拟结合两个《1000 以内数的认识》课例,就“数感”的核心概念及其教学谈些想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显然,数感作为一种感悟,其核心指向“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结果估计”。而至于更进一步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也少有具体阐述。某天,看到史宁中教授谈及“数与数量”的相关话题,颇受启发。史教授认为,数感培养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数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舍去现实背景),还应当反过来,让学生感悟“抽象出来的数与数量是有联系的”(回归现实背景)。鉴于上述学习所获及思考所得,笔者对“数的认识”教学中“数感在哪里?”有了一些粗浅认识,现作梳理、表达。
一、数感:在“大小”之间
认一个人,首先是“高矮胖瘦”之感。同理,识一个数,首先是“大小多少”之感。因此,在“数的认识”教学中,要将“帮助学生建立对数的大小感受”放在重要位置。当然,这种大小感受,不仅是通过“比较大小”之类的专门课时来落实,更要渗透于单元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在笔者看来,这是学生发展数感的基本保障。梳理两节《1000 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策略,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1.“大小”,需要粗略地估。
有时候,在“大小”判别时,模糊约略地估计比精细准确地刻画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数感水平。因为,刻画常凭工具,估计则依赖感觉。因此,在“数的认识”教学中,“估计”是绕不开的重要活动。邵祝琴老师和樊曹阳老师在引入部分,呈现了三杯小棒,请学生选出数量为1000 根的那一杯。按理,学生没有实际的可用信息,怎么推断哪杯是1000 根呢?这个活动的实质,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对数的“大小”知觉,作出推断考量。这是其数感发展的重要体验。王清老师的课中,在呈现有序排列、一目了然的235 个小正方体前,先呈现一个玻璃瓶,让学生估计装在里面的小正方体的数量,再用课件演示验证。这个“先估后验”的过程,有利于让学生建构起“预判与调整”的活动经验,进而丰富“大小感”。
2.“大小”,需要充分地数。
在很多“数的认识”课上,教师都会安排一定篇幅的“数数”活动。两个课例的作者也不例外。笔者一直在思考,看似机械的“数数”,其育人价值在哪里?王老师在课始说的那句“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笔者深表赞同。对学生而言,通过一个一个数、几个几个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等兼具“肌肉记忆”与“思维印痕”的主体实践,能不断积累“数序”体验,持续强化“十进”观念,从中逐步建立起更立体、更完满的“大小感”。鉴于这样的分析,无论是邵老师和樊老师课中的“十个十个地数”“百个百个地数”,还是王老师课中“从235 开始,十个十个往后再数7 个数”“从805 开始,一个一个再倒数6 个数”,都在循序渐进地助推着学生脑海中数的“大小感”的稳固与发展。
3.“大小”,需要灵动地探。
王老师课尾的数轴练习,让人眼前一亮。一开始,让学生根据已经确定的200 刻度、尝试确定1000 刻度。这里边,有“估”的成分,而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学生可用200 作为“单位”展开测量,进而得到5 个“单位”即是1000,由此领会这其中蕴含的数与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后面跟进的“寻找800、330、303”等学习任务,则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转换到“区间”视角。这样的课堂练习,具有较强的探索味,学生可以带着自己鲜活的思考探寻策略、寻得答案。就在这个探索的经历中,数感得以蓬勃生长。
二、数感,在“分合”之间
数感,是对数的感知与感悟,是对数的“懂得”与“知晓”。当我们决定去解读每一个数的时候,“十进制”“数位”“计数单位”是无法回避的着眼点。在笔者看来,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人,遇到一个真实的数,会“条件反射”般地将其分解开来,从数位、计数单位等角度来领会其构成,确保“懂得”;同时,对于原本散存的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又能“毫无违和感”地将它们拼合,从而“知晓”数的真正大小。就是在这样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学生对抽象的数才有了更内在的感觉与感悟。
我们高兴地看到,执教者都很重视发挥“数形结合”在分合教学中的强大功能。比如,教学“235的意义”时,邵老师和樊老师设计了一个师生合作环节,即“老师取小棒,一学生圈点子,一学生拨计数器,一学生指数字”,将2、3、5 各自蕴含的数学含义以实物直观、图像直观、动作直观等方式加以生动展示,有效揭示了“2 个百、3 个十、5 个一”的数学本质。对于随后引入的803,教师又组织学生借助练习纸、再次经历“分解”式研究的过程,取得了理想效果。再看王老师的课,当学生直面“一瓶未知数量的小正方体”一筹莫展时,课件有序呈现了“2 片+3 条+5 个”的正方体模型,指引学生立足线索、建立“合体”,瞬间构筑关于235 的准确认知。而后,又借助计数器将这种认知推向深入。
三、数感,在“来回”之间
本文开篇处,谈到了史宁中教授关于数感培育的真知灼见。带给笔者的启发是,“数感”内涵中存在着两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即“抽象意识”与“应用意识”。所谓“抽象意识”,是使学生领会数的“来路”:数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客观数量加以抽象的结果。所谓“应用意识”,是使学生明确数的“回路”:每一个所学的数都该回应生活、对接原型以发挥实用价值。在这一来一回之间,学生对数的感悟会显得更通透。
1.数的“来路”:抽象。
上面提到,“数(shù) 是数(shǔ)出来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shǔ)着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诸如一个个、一颗颗、一幢幢等相关事实,而后便抽象成为数(shù)。这就是说,数的来路,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来看邵老师和樊老师的课。作为全课核心研究对象的“1000”“235”“803”三个数,来自于三杯真实存在的小棒。研究三个数,其现实背景是“探讨三杯小棒分别有多少根”。于是,数成为了小棒数量的符号化刻画。王老师在教学中也有相应体现。面对一瓶颇具原生态、但数量无从得知的小正方体,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件加以有序梳理,生成了“2 片+3 条+5个”的数学模型,进而提取出235这个数。这个过程,同样凸显了数“源于现实,成于抽象”的符号化来源。长期这样教学的理想结果是,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场景,便会自觉产生关于数的联想。毫无疑问,此时的数感水平已至高阶。
2.数的“回路”:应用。
在数感培育中,有来有回成通路。王老师教完“1000”后,花了较多篇幅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1000”。课堂现场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在“触碰”1000 颗黄豆、1000 张纸、1000 元人民币、1000米高楼(跑道)后,对数的概念更清晰了:在数学中,1000 的内涵是恒定的;在生活中,从质量、厚度、体积等角度看,1000 的外延又是极其丰富的。由此,数回归生活、刻画生活的应用价值便进入了每位学生的主体视野。这个过程,是数学反馈生活的过程,也是数感得以历练的载体。未来,假如学生每看到一个数,能自觉联想这个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状态,其数感水平定然已达“不俗”的层次。
综合全文所述,围绕“数感在哪里?”这个核心话题,笔者以为,曾经虚无缥缈的“数感”,其实就隐藏在“大小”“分合”“来回”等具体可见的活动之间。数感,作为一种感觉,显然不会拘泥于一个虽明确但狭隘的标准,而是一种张弛有度、兼容并蓄的数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