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歌曲应守护的四个基本审美观念

2019-01-10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意味流行歌曲流行音乐

罗 洪

举凡音乐,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高雅还是通俗,其创作和表演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必须要坚守一种基本价值观念。用美学家的话说: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但时下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领域,抑或表演领域,基本价值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音乐发展。这种缺失在流行歌曲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

不可否认,流行歌曲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娱乐人的心理,美化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的功能,但它更是一种商业性较强的艺术。如何在精神娱乐价值和追求票房价值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是流行歌曲发展与繁荣的关键所在。如果在创作和表演中,单纯追求票房价值,而无视其基本文化价值,这种呈现出来的流行歌曲不仅不可能流行长远,甚至会以负面的价值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如前几年被文化部拉黑的120首非常低俗、恶俗的网络歌曲,就是一种具有负面价值的歌曲,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笔者以为,一首流行音乐作品如果要流行长远,并冀望成为时代经典,它必须守护好四个基本审美观念。

一、生命:审美观念的根本追求

表达生命和提升生命,这是任何一种艺术追求的根本所在。艺术家的使命有三:一是表达任何一种生命;二是要把人的动物性生命提升为具有人性的生命;三是使人性的生命超越超越自身。流行艺术亦不例外。

生命的审美观念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生意”,二是“生气”。

从“生意”的角度看,落实到自然层面就是绿色的“生意”;落实到个体层面就是在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的“生意”。从绿色生意上,面对人类文明越来越深重的危机,绿色环绕的地球越来越被“人类中心主义”理念和行为所践踏,使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对立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土地沙化,动植物大量减少,气候的“温室”效应,使人类生存面临巨大危险。如果不再重视生态文明,就会蹈入万劫不复的灾难。音乐作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艺术,如果在这种危机面前熟视无睹,就会失去它原生的意义。面对危机和灾难,流行歌曲应该首当其冲积极面对,拿出最好的作品表达自然美的理念,去歌颂自然,呼唤人们去保护自然,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膜拜。不可否认,近些年流行音乐尤其流行歌曲创作领域,产生了一批较为优秀的绿色环保歌曲如:《只为地球绿一片》《同一个家园》《生命绿洲》《绿色中国》《丹顶鹤的故事》《地球你好吗》《大地之歌》《让绿色听得见》等,当我们能欣赏到这些歌曲时,就会感到生意盎然,尤其在把这些歌曲引入教材教学生演唱时,就会遁入“静听流莺的巧啭,细看花影的慢移”之佳境。可惜这些歌曲往往流于一时之风,变成经典的不多,没有形成一种环保艺术思潮。

从个体创造力角度,这种创造力即是一种灵性的直接表现。任何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无论是词、曲的创作,还是演唱,应该富有灵性。从歌曲中,听众能感受到生命勃发向上的气机或朝气。如赵季平作曲、易茗作词、刘欢唱演的《好汉歌》,雷蕾作曲、林汝作词、刘欢演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这两首电影歌曲,之所以备受观众青睐,乃是因为无论是词曲的第一度创作还是演唱的第二度创作,都体现一种生命创造的张力,欣赏后既给人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也给人一种壮美的享受。

从“生气”角度来说,主要是“阴阳合一”的角度。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黄帝内经·生气通天篇》)。即是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总是与自然变化一体的,是天人感应的。而人的生命健康又是与阴阳和合结合在一起的。人之“生气”即阴阳之气若能保持平衡,人的身心就健康,否则,就会生病。人要保持“生气”平衡,现代很多人借助于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据统计,在我国,至少有95%的人喜欢流行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但他们在欣赏流行歌曲时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考虑哪些歌曲可多听,适合欣赏,哪些不适合听,更不值得欣赏。据考察,80分贝以上的音乐所呈现出来的噪音是不可听,更不值得欣赏。特别是那些伴随着重金属音乐的流行歌曲,至少是不宜多听的,尤其是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最好是不要听。在流行音乐中,还有20 Hz以下的声波,被称为次音,如同超过20000Hz的超声波,人的耳朵是根本听不见的。由于其穿透力强,会刺激人体生命机能和细胞而产生疾病。不少流行歌曲既作为噪音也作为次音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人的健康。

毋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地区创作了一大批堪称现当代经典的流行歌曲。尤其在广东地区,以《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电视剧主题曲方面有《我不想说》《小芳》《爱情鸟》《牵挂你的人是我》《真的好想你》《高原红》等等,这些歌曲既让人感受到身体的快感,也让人感到心理的快乐感,有益于人的阴阳平衡,身心健康。但被文化部拉黑的那些溢满浅陋冶荡之气的歌曲,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生理学角度,都是不利于人的阴阳平衡、身心健康的。

流行歌曲尽管不像大型交响乐或歌剧那样更擅长表达生命的庄严而肃穆、空旷而壮美,但作为同样可以表达生命的生意和生气、情怀与境界。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谈到中国古人艺术境界时说:“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注]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载《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72页。。“生气流行”,是视宇宙为一大化流衍的整体,“鸢飞鱼跃”,是推崇生命的气韵活力。古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生气流行”和“鸢飞鱼跃”的生命境界,完全可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注入活力。

二、情感:审美观念的内涵表达

人们常常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声音与情感的关系:一是从两者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角度去理解,认为,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二是从如何演唱的角度去理解。即认为歌唱需要“音随情出”“声情并茂”。没有情感的歌唱,唱出来的声音,只是一种单纯的乐音构造的形式,而无情感的内涵。“音”和“情”,或“声”和“情”,只有一如的融合,才能称得上是歌唱艺术。即便那些歌唱资禀极高的歌手,如果不投入情感,其发出来的声音也像一部精巧的机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可能好听,但一定不会产生耐听的感觉。

所谓情感,“是由比较明确的价值判断引起的情绪体验”[注]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122页。,自古以来,无论是传统音乐或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特别重视所谓情感。在元代燕南芝庵先生的《唱论》中提到:“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注]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55页。。因为在古人看来,“道由情生”。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所提出的“情本体”[注]李泽厚:《历史本体论 已卯五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103页。,就是认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本体就是“情”。从分类定义上,情(感)可分两大类:一是自然情感,如喜、怒、哀、乐、悲、思、愁;一是社会情感,如最基本的社会情感是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人际关系情、乡土家园情、集体奋进情等。当这些情感处在自在状态时,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情感。当它被艺术所感染、所影响、所净化和所提升时,这些情感就变成了艺术的、美的情感。音乐尤其流行音乐是表情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不同在于:它的表情性最为直接和强烈。用文学家托尔斯泰的话说:“音乐是感情的速记”[注][英]克莱夫·贝尔:《艺术》,马钟元、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67页。,托尔斯泰这一论点最适合流行音乐。如流行音乐要表达“爱”的情感(广义上“爱”的情感包括“渴求”“紧张”“亢奋”“美好”与“满足”等),当去如何表达时,就涉及到如何把自在的情感变成美感。

从美学上讲,美感可分为优美感和崇高感。如果要表达快乐的情感,如爱情,一般采取较高的音区、轻快活泼的节奏、旋律进行突出上行,强调谐和性、低紧张度的音程进行;如要根据哀伤的情态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低兴奋度、低强度和较高的紧张度的不同,就相应的音响就表现在低音区与突出下行感的音高进行,在较弱的力度上使用一些紧张性的音程,辅之以较慢的速度。前者如王力宏和任家萱演唱的《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卓萱演唱的《梁山伯与朱丽叶》;后者如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把我的爱情还给我》《小城故事》《伤心泪》等。邓丽君无论是唱欢乐的歌曲,还是唱悲伤的歌曲,都是一种真挚而动情的表达,都能把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转化或提升为一种非常优美或凄美的情感,有如战国时期的韩娥,有“三日绕梁”之感。但不可否认,在表达崇高之情上,流行歌曲无论是审美的高度和广度还是深度,既不如艺术歌曲,更不如歌剧和戏曲,这也是由其音乐体裁和风格特点所决定的。但流行歌曲在表达情感的广延度或者受众面上,无疑比其他音乐形式占有优势,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喜欢流行歌曲的原因所在。但作为一个歌手,唱得好,并不一定是有多高的天赋,而是在唱的时候,能唱出从内心的声音,内心的情感,并且能在技巧上控制好这种情感。有些歌手演唱的天赋很高,嗓音条件优越,但由于缺乏情感的体验,所唱出来的声音只可悦耳,不可悦心。

三、趣味:审美观念的自由超越

好玩的趣味是任何一种艺术当要追求的,也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如果我们把唱歌当作一种好玩的游戏,人就会在游戏中得到超越而获致自由。

趣味分低级趣味和高级趣味。低级趣味仅仅满足人的本能欲望,而高级趣味则可以满足人的精神或审美欲望。一位音乐家,如果追求一种高级趣味,他的作品就是一种有意味的精神审美形式。按照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的观点,美或者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出了两个美学假说:其一,“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其二,“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情感的表现”。[注][英]克莱夫·贝尔:《艺术》,马钟元、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67页。笔者以为,这种意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众层面的审美意味;二是个体审美趣味。“意味”即包含趣味、韵味、情味等概念。从大众审美趣味看,流行音乐本身的受众就是大众,而趣味的娱乐性是大众所渴求的。所以流行音乐创作与表演必须满足大众的审美期待视野,这样才会有市场的票房价值和社会的精神价值。一般的娱乐不等于趣味,但趣味是一种娱乐,是一种高级的娱乐。一般娱乐也不等于艺术,但艺术则是一种超越娱乐的趣味形式。如果说一般娱乐只是“悦耳悦目”的话,那么,艺术则可以“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因为这里的“趣味”或意味,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美的形式,更不是满足庸众本能之需的低级趣味,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生活和艺术的“积淀”基础上的高级意味形式。

作为流行音乐的意味形式,尽管没有艺术歌曲尤其歌剧或交响曲那样高致、典雅、深博之意味,但更适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情趣。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界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且充满情趣的流行歌曲,尤其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庐山恋》主题曲《飞向远方的故乡》,《黑三角》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柳暗花明》插曲《花溪水》,《红牡丹》插曲《牡丹之歌》等;还有一大批堪为经典的流行歌曲如《一无所有》《冬天里的一把火》《爱的奉献》《好人一生平安》《亚洲雄风》《我不想说》《涛声依旧》《纤夫的爱》《弯弯的月亮》《好汉歌》《常回家看看》《北京欢迎你》等等。这些歌曲不仅唱出来情感,唱出来生命的律动,更唱出来情味、趣味、意味和韵味,使人在欣赏时觉得“好玩”,欣赏后又经久不忘。还有不少流行歌曲,其趣味通过标题亦可看出趣味。如《桃花谢了春红》《涛声依旧》《妹妹坐船头》《再别康桥》《开往早晨的午夜》《谁的眼泪在飞》《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沧海一声笑》《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网络歌曲创作成一时之风。在创作中,既出产了一批健康而有品味的“好玩”作品。但也有不少“垃圾”式的作品,无论从标题,还是从内容都充满铜臭味和低级趣味。如《凭什么我买单》《存折代表我的心》《我爱人民币》《爽歪歪》《一夜情》《自杀日记》《黑暗之中吻了你的嘴》等等。这些充满低俗色情的网络歌曲,竟然鼓噪一时地在线上线下疯狂“走红”而没有及时得到遏制,这种状态决不能继续容忍!我们创作“好玩”的音乐,并不是让我们“玩物丧志”;我们创作“有意味的”作品,并不是为了迎合人们的低级趣味;我们表演音乐,并不是要让人们“娱乐至死”,而恰恰相反,是为了提升人们玩的自由境界,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有趣味或味道。

四、个性:审美观念的价值归依

艺术个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一个作品是否有生命力,其衡量标准看是否有个性。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作品的风格问题。而风格亦有时代、民族、地域和个人。但个人风格是其他各种风格的担当者,其他风格必须在个人创作和表演风格表现出来。在当代,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在创作和表演中个性缺失,风格一如,已严重影响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流行歌曲克隆化、娱乐化和媚俗化,把本来具有音乐文化个性或独具风格的艺术,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常有。如果站在审美的角度,有些流行歌曲要风格没风格,要艺术没艺术,要美没美,有的只是“媚美”,或以丑为美。还有些不论创作还是表演比赛,其模式要么是港台、要么是欧美、要么是日韩,就是缺少自己的风格特征。

要使流行歌曲变成当代经典,一是要体现出时代风格精神,要把流行歌曲变成时代精神的号角。现在我国已步入一个新时代,新的时代需要讴歌新的时代精神,流行歌曲的创作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讴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精神。二是要有民族风格。要遵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原则。创作上要尽量做到“中体西用”或“自体自用”,既要用自己的音乐语言说自己的故事,又要用自己的音乐语言说西方的故事。不应一味模仿西方,把自己民族特殊美的风格丢掉。三是要有地域或地方风格。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和广东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南方地方风格的流行歌曲,如《我的中国心》《弯弯的月亮》《万里长城永不倒》《晚秋》《潇洒走一回》《我想有个家》等等,在当时国内可谓风光无限,风骚尽领。其中不少流行歌曲已成为当代经典。这些经典在当今社会仍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歌曲。

总之,要想守护好这些基本审美观念,流行歌曲的创作者、表演者和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包括:艺术创新的能力、人文思想水平、文化道德和美学修养。这些都是守护以上四种基本审美观念的关键所在。我们每一位从事流行歌曲创作者、表演者和教育者只有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把这四个基本审美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中国的流行歌曲才能走出中国,走进世界。

猜你喜欢

意味流行歌曲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音乐教材中流行歌曲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文歌词英译评析——以2014年中国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为例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