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9-01-10许焱
许 焱
(辽宁省兴城市人民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EP指子宫内膜局部生长过度,为常见妇科病,其病因尚不明确,部分研究显示,可能与内分泌紊乱有关[1],自育龄到绝经女性均为EP多发人群,将引起患者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甚至导致不孕[2];在EP现阶段治疗中,多采用TCRP方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术后患者易出现息肉复发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控制病症复发,特在术后联合药物干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EP患者92例,分为对照组46例,年龄22.5~46.7岁,平均(34.52±2.63)岁,病程0.2~1.6年,平均(0.95±0.12)年;其中单发息肉21例(45.65%),多发25例(54.35%),息肉直径0.3~5.4 cm,平均(1.76±0.51)cm;联合组46例。年龄21.8~45.6岁,平均(35.02±2.47)岁,病程0.1~1.4年,平均(1.65±0.07)年,单发22例(47.83%),多发24例(52.17%),息肉直径0.2~5.1 cm,平均(1.68±0.47)cm,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超声诊断,确证为EP,对比两组资料(P>0.05)。
1.2 方法:两组均于患者经期结束后2~5 d内实施TCRP治疗;将0.3 mg米索前列醇置于未育患者阴道后;对于已育患者,术前12 h防止宫颈海藻棒,行硬膜麻醉,取截石位,将宫腔镜缓慢置入宫颈,向宫腔灌注适量5%葡萄糖,将宫腔压力维持与110~140 mm Hg,流速280~300 mL/min,保持宫腔充盈,借助宫腔镜全面探查宫腔壁、宫底等宫腔情况、输卵管开口及宫颈管黏膜,明确息肉个数及分布位置,并借助电切环切除息肉,设置电切功率为70 W,电凝功率40 W;对于息肉较大,且无生育要求患者,可适量切除息肉四周宫内膜,将切除组织送检,并予以适量抗感染处理。联合组在TCRP治疗后,取屈螺酮炔雌醇片(含屈螺酮3 mg,炔雌醇0.03 mg)口服治疗,1片/天,21 d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停药7 d,再进行下次治疗,共用药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跟踪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疗效评定:显效:患者月经周期恢复规律;经期及经量均恢复正常水平,或出现明显下降;有效:患者经期及经量明显下将,逐渐趋于正常水平;月经周期基本恢复规律;无效: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均未见明显改善。复诊检查:借助超声检查子宫,探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大小,宫腔内回声特点;息肉复发表现为子宫内膜局部隆起,基层较窄,伴有中等强度回声,体积较小,多<1 cm。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联合组(n=46)中显效29例(63.04%),有效16例(34.78%),无效1例(2.17%),有效率97.83%(45/46);对照组(n=46)中无效7例(15.22%),有效18例(39.13%),显效21例(45.65%),有效率84.78%(39/46),明显低于联合组97.83%(χ2=10.726,P=0.001;P<0.05)。联合组随访中共2例患者发生息肉复发,复发率4.35%(2/46);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5.22%(7/46),差异显著(χ2=6.693,P=0.010)。
3 讨 论
EP为引起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发于育龄期后女性,其中在40岁左右人群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多与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将严重女性生殖功能及身体健康。
在EP传统治疗中多行刮宫术治疗,此方式将对患者宫内组织造成严重损伤,且具有极强盲目性,易出现漏刮情况,临床效果并不理想[3];而随着医疗技术提升,宫腔镜技术逐渐完善,可全面观测宫腔内部环境,明确息肉部位、数量及大小,并通过电切环方式予以微创切除,不用行开腹手术,对患者身体、宫腔组织创伤较小,对息肉切除更加彻底,且不会影响患者生育功能[4],本研究中TCRP治疗有效率可达80%以上;而在术后联合屈螺酮炔雌醇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P<0.05)。
该药为常见口服避孕药物,具有极强孕激素样活性,与天然孕酮药理特行类似,对子宫内膜增生有着较强一直作用,进而防止EP复发(P<0.05)。
综上所述,对EP患者行TCRP及屈螺酮炔雌醇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并可有效防止EP复发,但总体而言,本次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在对EP远期疗效观察时,还需进行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