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外引流术后脑室感染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9-01-10郭铁
郭 铁
(辽宁省凌源监狱管理分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凌源 122500)
脑室外引流术是经患者颅脑钻孔开展开颅手术时将引流管置于脑室前端引出脑脊液的技术[1]。其可有效降致病微生物引流而出,改善患者头部疼痛症状。但是开展脑室外引流术易并发感染,如若病情严重则危机生命。鉴于此,本文笔者特择选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治疗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98例,作为研究主体,就感染治疗的效果展开探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颅脑科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年龄46~73岁,平均(63.7±19.7)岁;观察组年龄47~74岁,平均(63.3±19.1)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无手术禁忌证;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精神障碍;中途转院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抗菌药物治疗。先对患者脑脊液细菌情况进行检查。针对患者脑脊液开展药敏。后为患者选用适当的药物开展抗生素治疗。本次实验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庆大霉素联合头孢治疗。将庆大霉素、头孢融入0.9% 250 mL生理盐水之中稀释备用。于患者原脑室外引流管处连接Y型三通管。将三通管分别连接输液器、冲洗瓶颈和引流瓶。完成连接后为患者开展脑室冲洗。冲洗过程中注重开放和关闭冲洗管和引流管。根据冲洗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剂量和速度。6毫升/次。滴入后关闭冲洗管确保药液在患者脑室内的浓度。30 min后开放引流管使炎性积液留出。引流完成后关闭引流管,5次/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全身用药。其中脑室冲洗细节与对照组相同。但脑室冲洗过程中可联合抗生素静脉给药。全程严格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和水电解质纠正。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组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差异。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恢复正常,病原菌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病原菌部分消失但并未清除;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治疗后初始病原菌仍然生长。VAS评分标准[3]:依照视觉模式疼痛评分量表评价结果。量表由10个刻度组成,表示从无痛到剧痛。让患者根据疼痛感局在横线上标记,根据标记结果评价疼痛感。总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感越强烈。
2 结 果
2.1 组间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显效例数为31例,有效例数为17例,无效例数为1例。对照组显效例数为13例,有效例数为27例,无效例数为9例。观察组总有效(显效+有效)例数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3.7±1.1)分,对照组VAS评分为(4.9±2.3)分。
2.2 组间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出现轻度腹泻患者1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0例,出现急性硬膜下水肿患者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对照组出现轻度腹泻患者3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例,出现急性硬膜下水肿患者6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45%。
3 讨 论
脑室引流作为治疗脑积水的方法之一,其疗效显著。还可减轻患者脑室压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是术后15d之内患者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对于手术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再加上脑室引流手术会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和脑神经,需加强对手术过程的掌控[4]。
脑室感染包括脑室炎,是发生在脑室系统及其周围的炎症。一般为颅脑外伤或手术(特别是长期脑室外引流)后细菌入侵脑室引起,以脑室内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主要特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较为严重。脑室炎是神经外科的致命性颅内感染,患者病死率很高,其中尤以脑室内积脓的病死率高。轻度的脑室炎症与脑膜炎相似,可有头痛、颈项强直等表现,早期常被忽视。严重的脑室炎起病急促,常有高热、谵妄、昏迷和及生命体征改变,甚至引发脑疝。脓肿破入脑室引起脑室炎者患者常骤然出现双瞳散大、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故针对患者开展脑室感染治疗十分必要。脑室冲洗治疗可借助抗生素对患者脑室进行清洗,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炎症感染情况。为患者开展治疗过程中需保证患者颅脑内抗菌药物的浓度,确保药物作用。为患者开展全身用药过程中需控制药物流入速度和剂量,确保每次流入剂量<6 mL,且为患者开展颅脑冲洗过程中应注重控制抗生素浓度。不可使用浓度过高的抗生素药物。防止因抗生素浓度过高引发患者不良反应。将抗菌药物留在在患者颅脑内部一段时间可降低患者颅脑压力,防止患者脑室液体流失。为患者夹闭引流管期间需注重对患者神志和瞳孔的检查。如若患者出现异常需及时开放引流管。观察组辅助抗生素静脉用药可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防止患者疾病恶化。故采用观察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其疗效好于对照组,且治疗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脑室外引流术后脑室感染治疗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