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MRI与CT临床影像表现的分析
2019-01-10胡宏影
胡宏影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影像科,辽宁 开原 112300)
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血管畸形的一种,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6%,发病率为0.45%~0.9%[1]。海绵状血管瘤分脑内型和脑外型两种,以脑内型居多。本文对我院2001年~2017年诊断收治的24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3~90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3个月~10年,头痛12例,癫痫发作6例,脑出血6例,进行性功能障碍4例。
1.2 方法:CT平扫15例,平扫加增强9例,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采用轴位扫描,层厚5 mm;增强扫描2 mL/kg体质量优维显静脉团注,注射后立即扫描。12例行MRI检查,使用东软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常规T1WI和T2WI成像。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①部位:脑内25个病灶,左右颞叶各6个,右额叶6个,左右基底节区5个,右顶叶5个,左右小脑半球2个,脑外病灶一个,位于鞍旁。②大小:脑内病灶直径0.7~5.3 cm,脑外病灶直径2.4 cm。③形态:类圆形19个,分叶状3个,不规则病灶3个。④边界:边界清楚22个,不清楚3个。
2.2 CT检查结果:平扫15例患者,检出12个病灶,11例为脑内型患者,CT表现为:高密度小结节7例,3例病灶较大,密度不均,呈等或高密度,内伴钙化,低密度病灶1例,病灶边缘均比较清楚。增强扫描,8例无明显强化,3例表现为轻度强化,1例强化较明显。1例为脑外型患者,CT表现为位于海绵窦区的高密度结节,临近骨质有破坏吸收,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与脑膜瘤影像表现极其相似。
2.3 MRI检查结果:平扫12例患者,检出13个病灶,均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低信号9个,高信号2个,混杂信号2个;T2WI高信号11个,混杂信号2个,有10例病灶周围出现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环。
3 讨 论
3.1 病理与临床表现: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真正肿瘤,而是属于脑血管畸形,瘤体是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瘤内血流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病灶。另外,畸形血管壁是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弹力层和基层,淤积的血液极易破出血管腔,几乎全部肿瘤都伴有瘤内出血,自发性反复小量出血导致瘤内有钙化点和含铁血黄素沉积。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3.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CT表现: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平时大多数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圆形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灶,极少数为低密度,病灶多无占位效应,其内钙化常见,为斑点状,钙化的显示率CT较MRI为高。当病灶伴发出血时,肿瘤会短时间内增大,出血可能破入周围脑质内,由于病灶内有血栓和钙化存在,增强扫描呈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少见,也叫颅内硬脑膜型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窦区最多见,脑外型病灶很少合并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表现: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取决于患者瘤内出血时期、血栓及钙化状况。大多数病灶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病灶内有混杂低信号,T1加权像呈等信号,灶周在T2像上可见环形低信号带,为含铁血黄素环绕,这种改变具有特征性,是诊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依据,脑外型无此改变。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在MRI成像上可显示为爆米花征、桑葚征及铁环征三种典型的影像表现。由此说明,MRI是诊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检查方法[2],增强扫描一般表现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3.3 鉴别诊断
3.3.1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灶,临近脑质可有萎缩改变,增强后可见血管团和引流血管,MRI异常血管团表现为蜂窝状或葡萄状流空信号,增强扫描,畸形的血管团明显强化呈高信号。
3.3.2 发育性静脉异常:又称静脉瘤,本病多发于脑深部白质、小脑或侧脑室前后角周围,CT平扫表现为斑点状或片状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无水肿或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见点条状强化的血管影。较小的静脉瘤在MRI上一般仅显示引流静脉,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而且可看见引流静脉和髓质静脉,海蛇头征和水母头征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3.3.3 毛细血管扩张症:此病以小脑和脑桥最为常见,病灶多发常见,CT平扫因病灶呈等密度而难以发现,部分病灶可因伴发出血而呈高密度改变,MRI检查常规自旋回波序列也不易发现本病,磁敏感加权成像可清晰显示本病,表现为圆形或点状低信号,边界较清楚,个别较大病灶可见靶征。
3.3.4 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需要脑膜瘤相鉴别。脑膜瘤平扫多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灶,病灶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病灶以宽基地与颅板和硬脑膜相贴,临近颅骨增厚或侵蚀破坏是脑膜瘤的典型影像表现。脑膜瘤在MRI平扫是表现为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受肿瘤浸润的临近脑膜可有显著强化呈“脑膜尾”征,是脑膜瘤又一特征表现。
综上所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有其较为特征的CT和MRI表现,CT对于肿瘤内钙化的显示优于MRI,MRI密度分辨率较高,并可多角度多方位显示病灶,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优于CT,二者结合能更好的做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