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疑问

2019-01-10

国画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分制心理咨询产教

一、教学管理应该是“全面策划,灵活执行”

教学管理应该是“全面策划,灵活执行”,制度弹性但全面,尽可能地给改革和提高完善留出空间。在改革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东西与既有方法和制度产生矛盾,遇到这种情况,就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新事物、新方法,“万事万物最忌一刀切”,我觉得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创意和各自特色,不能再以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要求来追求便于管理。当然,这需要比较高的工作预见能力和统筹能力,必须非常熟悉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教师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未来所做!”

二、“现代学徒制”和“学分制”“弹性学制”

学分制是一种高度灵活的制度。很多院校现在还没有执行彻底的学分制,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学分制的优点,简单列举。“现代学徒制”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比方说在上课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元化,而推行学分制可以保证分类教学、工作室教学的全面开展。很多优秀的院校是通过学分互通来解决校外实习学生与校内教学大纲冲突的问题。其实校内课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年级进行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固定课程和学分;进入二年级后,分方向、分工作室、择师拜师学习,最后统计学分,不足者补修、重修,以学分计算学费,弹性学制,只是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现代学徒制模型。

三、校企合作

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文化、风格的不同,肯定是会产生很多问题的。一是确立校企合作关系之后,日常工作的推动到底是以企业为主导,还是以学校为主导?二是企业文化、制度形成的工作惯性与学院制度和校园文化的冲突如何解决?三是校方管理者的定位问题,是协调?桥梁?管理者?被管理者?四是如何强制外聘教师完成教学能力培养、职教理论的学习?五是合作办学容易以推量为主,如何推动专业的“做强、做精”?这些问题我们很难从模范和先进的身上寻找到具体答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只能是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理论和方向正确的基础上,自己摸索。

四、产教融合

再者就是产教融合的问题。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产教融合之道的基础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高水平。现行制度下,高校教师对企业实践认知的不足,甚至很多教师不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倒是完整,但是职业能力严重短腿,这种情况下,谈何产教融合?从而引发的问题就是对于合作企业的严重依赖,非常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强制要求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学院提供平台,逐渐形成校内产教融合的落地。

五、“双培走路”

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培训”两条腿走路,这个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这是完善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工作,而且是稳固合作关系和提升学院竞争力的重要需求,更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需要。延伸开来说,面向社会承接培训,服务地方经济是一件既得名又得利的事,何乐而不为?

六、混合所有制

合作办学前提下的混合所有制可以极大地调动企业参与教学、招生、就业等工作的积极性。虽然很多地方限于条件无法开展高层面上的混合所有制,但是二级学院、工作室、研发平台等都可以进行混合所有制的试点,将混合所有制融入课堂、融入工作室、融入项目。

七、“方法论”和职教改革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构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体验比接受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源自笛卡尔的方法论,方法论的解释为“四步骤”,即怀疑一切、化繁为简、从简到繁、反思检验)、“教练型教师应该教的是‘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一直推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告诉学生们知识、培养学生们能力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立下条条框框让学生遵从规范即可,但是,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这其实损害着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提升的利益,更损害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前总是说“教学生学习,不如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其实这与教育部提出的“终身学习”不谋而合。

八、高职教师应有素质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邢晖教授认为,高职教师应有素质: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四个方面的素质。对此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但是尚有一丝疑虑,主要是“心理咨询”这个方面。高校教师入职之前一般都会接触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我深知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的支持作用和促进作用,也知道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不知邢教授所说的“心理咨询”是否与教育心理学有关,还是普适性的“心理咨询”?诚然,如果说这个问题放在中职教育中,我觉得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但是如果这个问题放在高职教育中,那么“心理咨询”是应该由专人负责(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还是每名教师必须具备?每名教师所掌握的“心理咨询”能力如何量化要求?

有一种观点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是提升学习效率——教师知识的系统化,可以避免学生自学知识的碎片化”。在知识的传授中,教师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句话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我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价值,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思考——在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道”和“解惑”?即传授方法和解决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正解。

九、“零缺陷”的课程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罗贵隆教授引入过“零缺陷”思想——“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菲利普·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思想。零缺陷理论的核心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包含了三个层次: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第一次做正确。“零缺陷”最初在美国提出并推行,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这种理论与我们学校现阶段施行的“精细化管理”和“工作过程控制”不谋而合。学生是我们的客户,课程就是我们的产品,在这个讲求“产品要尊重客户体验”的时代,我们的产品(课程)能否满足客户(学生)的体验(上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是我们能招生、能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关注点在课程上。现在看来,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工作确实是适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课程要能让学生参与进去、学下去的根本问题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这很考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职业能力(不是专业能力),学生上课睡觉和不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课程的体验不好,无法形成持续的刺激和动力。出于对产品的“客户体验”的考虑,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完成了“零缺陷”的第一句话——正确的事:辨认出顾客的真正需求,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战略。而持续且呈螺旋状上升的课程改革,则是保证“零缺陷”的“第一次做正确”。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疑问,也有很多想法、创意不成熟,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实践、实验和完善。

猜你喜欢

学分制心理咨询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