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葵酚类成分的研究
2019-01-10刘淑娴宋玉洁王伟伟邹少华李洪娟王春华
刘淑娴, 宋玉洁, 王伟伟, 邹少华, 李洪娟, 王春华, 赵 峰∗
(1. 滨州医学院药学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方剂效应与临床评价重点研究室, 山东 烟台 264003; 2. 烟台毓璜顶医院, 山东 烟台 264000)
龙葵Solanum nigrum Linne 为茄科茄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欧、 亚、 美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因地域不同有野海椒、 灯龙草、 天茄菜等多种别称, 喜生于田边、 荒地及村庄附近[1], 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 性寒, 味苦、 微甘,有小毒, 归心、 肾经, 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消肿、消炎利尿的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疔疮痈肿、 小便不利、 肿瘤等症[2]。 龙葵全草及其果实主要含有以螺甾烷为母核的生物碱及其苷、 螺甾烷醇类甾体及其苷类成分, 其中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能抑制恶性黑色素瘤侵袭与转移[3-6], 而其甾体皂苷具有抗炎活性[7-9]; 近年来发现龙葵含有的多糖类物质亦表现出抗肿瘤活性[10]。 龙葵水提物富含多酚类成分, 能抑制肝脂质堆积, 具有降血脂活性[11], 但该研究仅应用色谱法分析多酚类物质,未对其进行分离与结构表征。 为进一步探究龙葵中的活性成分, 本实验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研究, 从中得到11 个化合物, 其中, 化合物1 为新天然化合物, 化合物2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5~10 为首次从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与试剂
Bruker Avance Ⅲ500 MHz 或600 MHz 核磁共振仪(德国Bruker 公司); API 3200 型质谱仪(美国AB 公司); CHP20p MCI 树脂 (日本三菱公司); 制备及分析型薄层层析板(烟台江友硅胶发展有限公司); Sephadex LH-20 凝胶 (美国GE Pharmacia 公司); Waters 6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 公司); Rp C18柱(10 mm × 250 mm,5 μm, 北京慧德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或色谱纯。
龙葵采自山东省烟台市, 经滨州医学院药学院中药学教研室林莺副教授鉴定为正品。
2 提取与分离
龙葵的干燥地上部分4 kg 粉碎后, 10 倍量95%乙醇在常温下超声提取3 次, 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浸膏0.5 kg, 分散于1 L 水后, 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3 次, 减压回收溶剂后, 得到乙酸乙酯萃取部分100 g。
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用少量甲醇溶解, 经MCI 树脂CHP20p 充分吸附后, 依次用水、 30%、 50%、70%、 90%甲醇、 纯甲醇洗脱。 50%甲醇洗脱部位减压 蒸 干, Sephadex LH-20 柱 (300 g, 3 cm ×40 cm) 分离, 先用石油醚-氯仿-甲醇(5 ∶5 ∶1)洗脱, 薄层色谱检测, 合并组成相似洗脱液得到5个部分Fr.1~Fr.5, 再用氯仿-甲醇(1 ∶1) 洗脱得到8 个部分Fr.6~Fr.13。 Fr.7 (0.3 g) 用HPLC 半制备色谱分离(乙腈-水43 ∶57), 得到18 个小部分Fr.7.1 ~Fr.7.18, Fr.7.5 经HPLC 半 制 备 柱(乙腈-水31 ∶69) 得化合物10 (2.0 mg)、 11(9.0 mg), Fr.7.13 经HPLC 半制备柱(乙腈-水37 ∶63) 得化合物8 (11.0 mg)、 9 (2.0 mg)。Fr.8 (0.4 g) 经HPLC 半制备柱(乙腈-水43 ∶57)得7 个小部分Fr.8.1~Fr.8.7, Fr.8.3 (21 mg) 经HPLC 半制备柱(乙腈-水30 ∶70), 再经制备型薄层色谱(氯仿∶甲醇6 ∶1) 得化合物6 (11.0 mg)、 7 (5.0 mg)。 Fr.9 (0.3 g) 经HPLC 半制备柱(乙腈-水47 ∶53) 得化合物1 (4.0 mg)、 4(13.0 mg)、 5 (10.0 mg)。 Fr.12 (10 mg) 经HPLC 半制备柱 (乙腈-水56 ∶44) 得化合物2(4.0 mg)。 Fr.13 (20 mg) 经HPLC 半制备柱(乙腈-水43 ∶57) 得化合物3 (8.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189.2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34 (2H, d, J=8.0 Hz, H-2, 6), 6.84 (2H, d,J=8.0 Hz, H-3, 5), 5.36 (1H, dd, J=13.0, 3.0 Hz, H-7), 2.72 (1H, dd, J= 17.0, 3.0 Hz, H-8a), 3.13 (1H, dd, J= 17.0, 13.0 Hz, H-8b),5.91 (1H, d, J=2.5 Hz, H-11a), 5.92 (1H, d,J=2.5 Hz, H-11b);13C-NMR (125 MHz, MeOHd4) δ: 130.5 (C-1), 120.6 (C-2, 6), 116.3 (C-3, 5), 158.6 (C-4), 80.6 (C-7), 44.2 (C-8),131.2 (C-9), 170.7 (C-10), 116.5 (C-11)。 以上数据与文献[12]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4- (4-羟基苯基) -2-亚甲基丁内酯。
化合物2: 淡黄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301.1 [M-H]-。1H-NMR (500 MHz, DMSO-d6) δ:6.20 (1H, brs, H-6), 6.41 (1H, brs, H-8), 7.69(1H, d, J=2.0 Hz, H-2′), 6.89 (1H, d, J=8.5 Hz, H-5′),7.55 (1H,dd,J=8.5,2.0 Hz,H-6′),12.50 (1H, brs, OH-5), 9.45 ~11.00 (4H, brs,OH-3, 7, 3′, 4′);13C-NMR (125 MHz, DMSOd6) δ: 148.7 (C-2), 136.8 (C-3), 176.8 (C-4),161.7 (C-5), 99.1 (C-6),164.8 (C-7),94.4 (C-8), 157.2 (C-9), 104.0 (C-10), 123.0 (C-1′),115.8 (C-2′),146.0 (C-3′),147.8 (C-4′),116.5(C-5′), 121.0 (C-6′)。 以上数据与文献[13]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槲皮素。
化合物3: 淡黄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285.2 [M-H]-。1H-NMR (500 MHz, DMSO-d6) δ:6.20 (1H, d, J=2.0 Hz, H-6), 6.45 (1H, d, J=2.0 Hz, H-8), 8.05 (2H, d, J = 9.0 Hz, H-2′,6′), 6.93 (2H, d, J = 9.0 Hz, H-3′, 5′), 9.39(1H, brs, OH-3), 12.49 (1H, s, OH-5), 10.10(1H, brs, OH-7), 10.79 (1H, brs, OH-4′);13CNMR (125 MHz, DMSO-d6) δ: 146.9 (C-2),136.0 (C-3), 176.2 (C-4), 161.0 (C-5), 98.5(C-6), 164.4 (C-7), 93.8 (C-8), 156.4 (C-9),103.3 (C-10), 122.0 (C-1′), 129.7 (C-2′, 6′),115.7 (C-3′, 5′), 159.4 (C-4′)。 以上数据与文献[14]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山柰酚。
化合物4: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137.1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89 (2H, d, J=8.5 Hz, H-2, 6), 6.83 (2H, d,J=8.5 Hz, H-3, 5);13C-NMR (125 MHz, MeOHd4) δ: 123.6 (C-1), 133.5 (C-2, 6), 116.7 (C-3, 5), 163.7 (C-4), 171.1 (-COOH)。 以上数据与文献[15]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
化合物5: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137.1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19 (1H, dd, J=8.0, 2.0 Hz, H-3), 7.45 (1H,m, H-4), 7.22 (1H, ddd, J=8.0, 8.0, 2.0 Hz,H-5), 8.09 (1H, dd, J=8.0, 2.0 Hz, H-6);13CNMR (125 MHz, MeOH-d4) δ: 111.8 (C-1),162.6 (C-2), 118.3 (C-3), 137.4 (C-4), 120.1(C-5), 131.0 (C-6), 175.3 (COOH)。 以上数据与文献[16]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邻羟基苯甲酸。
化合物6: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163.1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47 (2H, d, J=9.0 Hz, H-2, 6), 6.82 (2H, d,J=9.0 Hz,H-3, 5),7.62 (1H,d,J=16.0 Hz,H-7), 6.30 (1H, d, J = 16.0 Hz, H-8);13C-NMR(125 MHz, MeOH-d4) δ: 127.6 (C-1), 131.6 (C-2, 6), 117.3 (C-3, 5), 161.7 (C-4), 147.1 (C-7), 116.3 (C-8), 171.6 (C-9)。 以上数据与文献[17]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反式对羟基肉桂酸。
化合物7: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163.1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61 (2H, d, J=8.5 Hz, H-2, 6), 6.75 (2H, d,J=8.5 Hz,H-3, 5),6.77 (1H,d,J=13.0 Hz,H-7), 5.80 (1H, d, J = 13.0 Hz, H-8);13C-NMR(125 MHz, MeOH-d4) δ: 127.8 (C-1), 133.2 (C-2, 6), 115.6 (C-3, 5), 159.7 (C-4), 143.9 (C-7), 117.7 (C-8), 170.4 (C-9)。 以上数据与文献[18]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顺式对羟基肉桂酸。
化合物8: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207.2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05 (1H, d, J=2.0 Hz, H-2), 6.80 (1H, d, J=8.5 Hz, H-5), 6.95 (1H, dd, J=8.5, 2.0 Hz, H-6), 7.55 (1H, d, J=16.0 Hz, H-7), 6.26 (1H,d, J=16.0 Hz, H-8), 4.22 (2H, q, J=7.0 Hz,-OCH2CH3), 1.32 ( 3H, t, J = 7.0 Hz,-OCH2CH3);13C-NMR (125 MHz, MeOH-d4) δ:127.1 (C-1), 114.5 (C-2), 146.2 (C-3), 146.1(C-4), 115.8 (C-5), 122.3 (C-6), 148.9 (C-7),114.5 (C-8), 168.6 (C-9), 60.8 (-OCH2CH3),13.9 (-OCH2CH3)。 以上数据与文献[19]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反式咖啡酸乙酯。
化合物9: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207.1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35 (1H, d, J=2.0 Hz, H-2), 6.75 (1H, d, J=8.5 Hz, H-5), 6.70 (1H, dd, J=8.5, 2.0 Hz, H-6), 6.80 (1H, d, J=13.0 Hz, H-7), 5.75 (1H,d, J=13.0 Hz, H-8), 4.19 (2H, q, J=7.0 Hz,-OCH2CH3),1.28(3H, t, J=7.0 Hz, -OCH2CH3);13C-NMR (150 MHz, MeOH-d4) δ: 125.7 (C-1),118.6 (C-2), 147.5 (C-3), 145.4 (C-4), 117.2(C-5), 129.1 (C-6), 148.5 (C-7), 119.5 (C-8),168.8 ( C-9), 60.6 (-OCH2CH3), 14.8 (-OCH2CH3)。 以上数据与文献[20]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顺式咖啡酸乙酯。
化合物10: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193.1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66 (1H, d, J=2.0 Hz, H-2), 6.75 (1H, d, J=8.5 Hz, H-5), 7.06 (1H, dd, J=8.5, 2.0 Hz, H-6), 6.67 (1H, d, J=13.0 Hz, H-7), 5.83 (1H,d, J=13.0 Hz, H-8), 3.88 (3H, s, -OCH3);13CNMR (150 MHz, MeOH-d4) δ: 130.0 (C-1),116.6 (C-2), 151.1 (C-3), 150.0 (C-4), 118.9(C-5), 128.2 (C-6), 146.1 (C-7), 117.5 (C-8),172.3 (C-9), 58.0 (-OCH3)。 以上数据与文献[21]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顺式阿魏酸。
化合物11: 白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193.2 [M-H]-。1H-NMR (500 MHz, MeOH-d4) δ:7.19 (1H, d, J=2.0 Hz, H-2), 6.83 (1H, d, J=8.5 Hz, H-5), 7.07 (1H, dd, J=8.5, 2.0 Hz, H-6), 7.59 (1H, d, J=16.0 Hz, H-7), 6.34 (1H,d, J=16.0 Hz, H-8), 3.92 (3H, s, -OCH3);13CNMR (125 MHz, MeOH-d4) δ: 129.3 (C-1),117.9 (C-2), 151.8 (C-3), 149.9 (C-4), 117.6(C-5), 125.5 (C-6), 148.4 (C-7), 113.3 (C-8),172.5 (C-9), 58.1 (OCH3)。 以上数据与文献[22] 基本一致, 故鉴定为反式阿魏酸。
4 讨论
文献报道龙葵富含酚酸类成分, 仅有少量文献报道酚类的提取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或对酚类富集部位应用色谱法对比分析, 并测试其抗肿瘤、 降血脂活性, 对其分离和结构研究较少。 本实验首次从龙葵中分离得到1 个新天然产物, 为苯与α-亚甲基-γ-丁内酯偶联形成的衍生物, 其中α-亚甲基-γ-丁内酯被认为是天名精内酯酮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活性官能团, 目前仅有一篇文献报道它为合成抑菌活性衍生物的中间体[12]。 同时从龙葵乙酸乙酯部位得到多个黄酮和酚酸类成分, 其中3 个为含顺式双键的酚酸类成分, 该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抑菌、 抗氧化等活性, 为龙葵酚类成分的生物活性评价与药用研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