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书法选修课教学思路之陋见

2019-01-10原以婧

书法赏评 2019年5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艺术

原以婧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因此我国的书法教育体制没有可借鉴的模版,几十年来,走着一条不断摸索的道路。目前高等书法专业分为两类教学思路走向:一类以文化理论为主,涉及到的知识涵盖古汉语文字学、美学和史论研究;另一类以艺术实践为主,侧重临摹和创作作品。那么非专业的高校书法选修教育应该如何定位呢?一般高校对于艺术选修课的设置都是大课类,学生人数限制在200 个以内,并且大课教室内置的桌子都是宽度为50 公分左右的长条形课桌,不便于学生拿出笔墨纸砚进行大幅度的书写。鉴于这个客观条件,加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初学者,笔者认为课程内容应该介于文化和艺术之间为宜,注重开阔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在加强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提高书写技能。即以硬笔书法为主,软笔书法为辅;再者以基本知识为主,技能培养为辅。其培养目标不是书法家,而是懂得如何审美,如何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挖掘书法艺术的外在形态美和内在精神美,发挥书法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德育教化功能、益智功能和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①

首先,建设优秀的书法艺术教师队伍。教师的书写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提高学生书法艺术素质的根本保证。一类是综合院校或美术院校书法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这部分教师的优势在于年纪轻、充满活力,而且是科班出身,系统学习和研究过书法。另一类是外聘社会书法界人才,这部分人才主要由当地的书法家协会主席和副主席构成,其特点是年纪长,强闻博识,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倪文东教授指出:“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决不能关门办学,和社会及书法界不发生任何关系是不行的。第一,定期聘请书法界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创作实力及影响的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学或讲座;第二,不定期邀请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有一点实力和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来校为学生作临帖和创作示范;第三,联合书法家协会,经常举办一些中小型书法学术研讨活动和书法笔会,让学生广泛接触书法家,认识社会,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去辨别,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各高校书法专业完全可以和书协密切合作,开展学术活动,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和发展。”②在此谨以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医学院为案例作分析:2009 年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书法鉴赏和创作》,代课教师是非科班出身的社会书法界精英(系长治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授课学时共计36学时,每节课4 学时,授课方式为多媒体和板书,授课内容是中国书法史和技法训练,学生人数150 人。2014 年开设了第二门书法选修课《书法理论与实践》,代课教师是书法专业院校毕业的硕士生,授课学时共计36 学时,每节课4 学时,授课方式为多媒体和板书,授课内容是书法基本常识和技法赏析,学生人数170 人。

再者,合理的教学思路是书法教育得以传播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通常将选修课归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之中,此年级的学生对于初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尚处于明晰阶段,所以书法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重点向国学和美学倾斜,譬如在书法基本常识中融入古代汉语、诗词欣赏和书法美学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文学的基础上,观照书法文化艺术,而非机械刻板地描摹字体。中国美术学院陈振濂教授强调,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情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2、掌握必要的技能;3、掌握必要的知识;4、具有现代书法艺术的观念。③这四点能力是针对专门从事书法行业的人群而言的,而对于上书法选修课的大学生或书法入门者来说,只需做到以上第一点和第三点即可。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 年至2019 年上过书法选修课的近3000 名长治医学院学生,95%的学生属于初级入门水平,少数学过书法的学生仅接触过楷书和行书。2014 年到2016年期间,理论部分的授课内容是按历史朝代更迭讲述书法的发展史和介绍各时期的主要书法家,实践部分是教师将宣纸贴于黑板并做书写演示。研究结果是选课学生人数逐学期下降,因授课内容过于专业而超出其理解能力,因枯燥而无法引起其兴趣。教师在黑板上写毛笔字会增加学生的抬头率,时长在十分钟以内。基于以上实践结果,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从2016 年开始重新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即每节课按照60 分钟基本常识+50 分钟技法训练+30 分钟视频教学+30 分钟其他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应注重师生互动和情景交融,将单纯传授知识或技能转变为重视德育、美育和知识的和谐发展。所谓基本常识,就是学习书法不得不了解的部分,大致包括书法五体概观、落款和钤印、繁体字的使用、书法形制以及常用的书法专业术语等。比如讲行书,先引入一个10 分钟左右的与书法相关的动画视频,博人眼球,再过渡到大家最熟知的书法家——王羲之。从“写经笼鹅”的典故引出王羲之的《道德经》,从古诗《送贺宾客归越》引出王羲之的《黄庭经》等小楷作品的赏析。观“父子碑”图片,带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参与的兰亭集会,引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温习和巩固学生高中语文的古汉语知识。另相继介绍王羲之的经典尺牍之作,如《快雪时晴帖》《何如帖》《丧乱贴》,同时引出尺牍的概念和古代尺牍的用法。继而引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和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的教学。在介绍王羲之、颜真卿和苏东坡这三个人物的同时,融入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终极目标。这部分内容安排为一小时,浅显易懂,而且是书法中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倘若理论时间安排过长,则会引起学生疲倦。接着进行50 分钟的技法训练,教师可临摹王羲之的经典作品,从笔画、结构、章法逐步分析字形和作品整体。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可以分成三到四组进行观摩,软笔、硬笔兼施。视频教学内容可以提供当代书法名家讲座的光盘或专业院校教师的授课录像,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技术,展现直观的书写过程,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艺术知识和鉴赏水平。结果表明,一堂课按分环节上课,通过一定逻辑重新整合适于受众的艺术材料,理论与实践并重,手脑并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书之兴趣,达到知识之传授。

第三,书法艺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的有机融合。现代艺术教育家丰子恺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结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④对于一个书法认识肤浅的外专业学生而言,强硬灌输其书法笔法和名家墨迹,他们势必缺乏实际接受能力,那么对这个层次的人进行书法审美的情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书法教育的审美功能不言而喻,包括想象能力、情感的调节能力以及表达和传播能力等等。除此之外,书法教育还有非审美功能,表现为启智功能、引善功能和健体功能。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一般教育更多的是锻炼左脑,而艺术教育加强了右脑的锻炼。从脑科学的角度看,书法艺术教育有利于大脑健康发育,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也就从根本上开启了人的心智。⑤在解读书法名家作品与其传闻轶事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操方面的发展。训练书法技法时,会调动气脉和全身力量进行运动锻炼。有关生理实验的研究表明,人在进行书法书写时,有明显的心律减缓、指端脉动量减小、血压降低、呼吸率缓和的趋向,这些都有益于身心的调节和健康。⑥书法的艺术教育,于个人于社会,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普通高校成立书法选修课,不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且也应了广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意愿。长治医学院学生每学年以社团名义自发组织四到六场书画比赛,而每场参赛人员达到上百人。2017 年11 月举办了“淋漓墨舞,如画长医”书画赛,2018 年1 月举办了“第二临床学院对联书法比赛”,2018 年4 月举办了“厚德长医,笔墨生香”书法大赛,2018 年10 月举办了“中华魂书画展”,2019 年4月举办了“我是医学生——手工书画摄影创意大赛”,2019年5 月举办了“染翰游云,浅墨泼夏”的五四书画展,2019年6 月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书画展”。纵观近两年的赛事,不但有效激发了高校学生爱好书法之激情,也同时再现了当代书法教育发展之良好势头。

书法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依靠我们继承和发展。2009 年中国书法申遗成功,在艺术教育的大背景下,坚信高校的书法专业会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被重视的书法选修教育也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各高校应该开办必要的跨学科科目,在非书法专业中设立书法选修课,以期努力增强传统文化继承感和国人的审美素质,同时能够弥补书法专业人才就业的现状和人才市场多元化的不足。总之,在新形势下加大书法选修课的力度,委实具有促进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注释:

①林兴锋.小学书法艺术课程的构建与实践[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②倪文东.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定位与人才培养[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③陈振濂.书法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④丰子恺.丰子恺论艺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第82、95 页.

⑤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