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绘画中的意境与审美思想分析
2019-01-09王跃迪
王跃迪
摘要:任颐,字伯年,浙江山阴航坞山人,清末著名画家。在四任中他的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任伯年技法全面涉猎甚广,花鸟、山水、人物、无不精通,特别是在花鸟画的创作上开启了粉彩花鸟画一代新风。他师法众家、重视写生,在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民间美术和西方绘画的创作方法。本文以任伯年的绘画艺术为主线,分析其花鸟画创作的风格概述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任伯年 花鸟画创作 技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40-03
一、任伯年花鸟画创作意境风格的形成
(一)师承前人
任伯年早年跟随任熊、任熏兄弟学画,这一经历使任伯年深入了解了传统花鸟画。任氏兄弟的画法主要师承与陈老莲,没骨、写意、双勾皆通,画面色彩艳丽,布局巧妙,富有生活气息。任伯年从他们那里学习了大量的双勾填彩画法这极大的锻炼了任伯年的写实能力,当时他绘画了的人物画作品,线条多以“钉头鼠尾”为主,间接继承了陈老莲绘画的用笔。《上海县志》中记载到:“仿宋人法,纯以焦墨勾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1]
后任伯年又吸收了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法并在此基础上将写意笔法融入其中,用笔凝练洒脱,设色淡雅明快。任伯年的写意笔法受到了徐渭和八大山人的影响,据说任氏晚年得到了八大山人的画册,观摩研习,对笔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他评价自己的作品时说到:“吾画当足一‘写字”[1]。正是对八大山人作品的学习吸收,任伯年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个人风格的“折钗股”线条。
而任伯年绘画风格的形成则是得益于扬州八怪,这群生活在清朝中期的民间画家,无论是在技法上还是绘画思想上都深刻地影响着任伯年。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他们的作品贴近生活在题材和色彩的运用上更加平易近人,这些都对任氏的绘画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师法自然
“师造化”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准则,唐代著名理论家张璪就曾提出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历代中国画家画中的瑰丽创作都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对任伯年影响巨大的清代画家恽寿平就提出了“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能臻妙,必进而师抚造化”[2]的主张。据沈之瑜在《关于任伯年的新史料》的记述:“因为任伯年平日注重写生,细心观察生活,深切的掌握了自然现象,所以不论花鸟人物有时信笔写来也颇为熟练传神。”[3]任伯年的好友陈定山曾在书中描述任伯年对生活的观察:“伯年初到上海,极不得意,假邑庙豫园一椽而居。其邻为春风得意楼,下圈羊,伯年倚窗观羊,每忘饮食,久之尽得其走骇眼食之态,以写羊,观者以为真羊。乃益买鸡蓄之室中,室仅一椽半,床之隔下居埘而上栖人,久之又画鸡之生态。邑庙本市内多鸟肆,伯年日伫足观望其歌鸣,久之又尽得鸟之生态。禽至观入行者、走者,茶楼之喧嚣,游女之妖冶,乃尽入其笔,而画名乃噪。”[4]这种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已经逐渐内化成任氏的生活习惯,这也是他领先时代的绘画风格形成的根本因素。任伯年曾在画中题道:丹青来自万物中,指甲可以当笔用。若问此画如何成,看余袍上指刻痕。[4]他的作品源于并高于生活,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将所绘对象提炼凝聚,既不完全照搬也能形神兼备,是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三)博采众长
清末,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西方思想在上海快速传播,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任伯年的绘画艺术。在薛永年作的《海派巨擘任伯年的生平与艺术》一文中描述道“他能把文人画的水墨、民间绘画的色彩装饰与西方水彩画讲求色彩的冷暖、补色、明度、纯度和统调巧妙地合而为一”[5]任伯年在好友刘德斋的影响下学习了西方素描,任每当外出,必备一手折,见有可取之景物,即以铅笔勾录。[6]
任伯年的花鸟画作品中有不少都展现了他精准的造型能力和对于明暗、光影的理解。任伯年所画的绣球花,是将花体按照素描中的球体进行刻画的,根据花形的转折,色调也随之改变,明暗过渡自然,虚实呼应,前后统一,有着较强的体积感。
二、任伯年花鸟画中的审美思想
(一)取材生活,雅俗共赏
题材贴近生活是任伯年花鸟画的显著特点,日本著名作家陈瞬臣就曾评价道:“任伯年很有捕捉立体形东西的天赋,不仅是他的人物画,其花鸟画也给人一种立体感。他给我们感觉到的是“现代”的意识。人物和花鸟就存在我们的身旁。太美的东西,往往给人并非人间的感受,但任颐所画绝不超越于人间”。[7]任伯年除了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作画外还善于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植物。如飞禽走兽类有鹦鹉、翠鸟、白头翁、鸳鸯、仙鹤、雄鸡、羊、鹿、猫等,花卉类除了描绘传统文人画家推崇的“四君子”外,还开拓了许多墙角田间寻常但少为其他画家所关注的植物,如蒲草、绣球、牵牛花、棕榈等。任伯年还取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为题材作画,以通俗易懂的手法呈现出来,更贴近民众生活,因此广受欢迎。
《花鸟蔬果册页》
(二)粉墨并用,别出心裁
任伯年粉彩花鸟画色彩中以赋色“清丽”为最大特色,他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色彩特点还借鉴了日本画对粉的运用和西方油画中的冷暖对比,打破了中国画的传统用色格局。传统花鸟画极少用粉,因为粉与墨色难以融合,而色中加入粉色显得粉气,不高雅。著名画家吴之弗先生曾说过:“水墨写意画,大多避免用粉。因为白粉在生宣上很难浑化,而且墨与粉又难以协调,二者接近,极易灰死。”而任伯年则大胆用水和白粉去调色,打破了中国传统用色的固定的结构。
任伯年作画时非常重水、色、粉的运用,在蘸色时水分要大,先用笔吸色再用笔头调粉,落笔干脆利落,画面颜色由浅到深、由色到粉变化明显过渡自然。任伯年画紫藤花时也喜用撞水撞粉法,就是在色彩未干时加入适量的粉色或水,干后会产生流动的色彩变幻。任伯年在绘画动物时喜欢用点粉的方法,如在绘画八哥时时先用淡墨勾勒出身体轮廓,再用蘸有粉或墨的毛笔点写出羽毛,趁墨色未干之时再点白粉使墨与粉自然融合。任伯年一生留下了大量描绘动物的作品,其最常使用的就是这种勾勒填粉的方法。
(三)构图新颖,独具匠心
任伯年在对画面布局的管理上有着非凡的才能,寥寥数笔就能将畫面的空间和主体物的距离处理得恰到好处。任伯年有过学习西方素描的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画面空间的处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品的构图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任氏善于运用三角形构图,再加上笔墨线条的运用处理使画面的“势”变得趣味盎然。
任氏在《荷花鸳鸯图》中运用了许多“三角形”进行构图,位于画面上方的荷叶作为大三角的主势朝向左,荷叶下方的鸳鸯呈三角形排列朝向右边。荷叶与鸳鸯“纵横呼应”。”这种构图布局为画面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笔墨趣味。
三、结语
我们通过了解任伯年花鸟画创作的风格概述及形成原因,艺术特点和审美趣味,可以看出一代大师为塑造艺术品格所做出的努力。任伯年绘画创作意境的营造蕴含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灵气的世界,表达出意象之外的含义。任伯年绘画的创作对象大多来自田间花园、书桌一角、屋下一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将主体心灵感受融入绘画创作,充分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蕴含了对个体生命的慈悲关怀。
参考文献:
[1]杨逸.海上墨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薛永年.海派巨擘任伯年的生平与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3]沈之瑜.关于任伯年的新史料[A].龚产兴.任伯年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龚产兴.任伯年综论[A].卢辅圣.任伯年研究[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5]龚产兴.任伯年创作思想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6]朱颖人.名家讲学笔记[M].南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7]丁羲元.任伯年年谱论文珍存作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