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探究
2019-01-09季芳芳
季芳芳
(浙江丽水青田县中医医院皮肤科,浙江 丽水 323900)
慢性荨麻疹属于临床皮肤科常见病症,症状表现以局部皮肤风团、红斑、瘙痒为主,本病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感染、食物过敏或昆虫叮咬等也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慢性荨麻疹的病程至少维持在6周左右,严重者甚至维持数月或数年之久,临床治疗存在较大的难度,且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2]。药物治疗是临床针对慢性荨麻疹的首选,其中常用药主要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西替利嗪等,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帮助患者更好的改善预后,降低复发概率,临床建议选择联合治疗的方式。本文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89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89例,依据随机偶数奇数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n=94)和治疗组(n=95)两组。对照组男46例,女48例,患者年龄19~63岁,平均(32.6±2.1)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1.6±0.5)年;治疗组男47例,女48例,患者年龄20~64岁,平均(31.8±2.0)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1.7±0.6)年。将两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展开统计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临床皮肤性病学》中有关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诊断标准[3];②年龄在17岁以上,病程在6周以上;③近半个月内未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④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或存在严重障碍;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对免疫调节剂等药物过敏或存在过敏史。
1.3 方法 对照组单独予以西替利嗪(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289)进行治疗,每次10 mg,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9983036)进行治疗,行肌肉注射,每次1 ml,每两天给药1次。1个疗程为5周,两组均接受1个疗程的临床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是否出现嗜睡、口干、头晕等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②TNF-α、IFN-r: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抽取患者静脉血4 ml,按照4 000 r/min的离心速度进行5 min左右的离心处理,然后将上层血浆分离出来,在EP管中放置分离后的血浆,将其保存在-20℃的冰箱中等待检查。通过ELISA法对TNF-α、IFN-r进行测定,涉及到的一切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书进行。③症状积分:观察并评定两组瘙痒、风团数两、发作持续时间、总积分。
1.5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客观表现等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主要指标为风团大小、数目、瘙痒等。具体分为4级,其中瘙痒、风团完全消失为0分;存在轻度瘙痒,风团数目1~6个,且直径在0.5 cm以下为1分;存在中度瘙痒,风团数目7~12个,且直径为0.5~2.0 cm为2分;存在严重瘙痒,风团在12个以上且直径在2 cm以上。疗效指数的计算方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其中治愈标准:疗效指数在90%以上;显效标准:疗效指数在70%~89%之间;好转标准:疗效指数在30%~69%之间;无效:疗效指数在30%以下。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治疗总有效率[4]。
1.6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统计分析得到的所有数据,症状积分、TNF-α、IFN-r使用“±s”进行表示,对比予以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百分率(%)表示进行表示,对比予以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其中无效9例(9.6%),好转5例(5.3%),显效30例(31.9%),治愈50例(53.2%);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其中无效2例(2.1%),好转7例(7.4%),显效32例(33.7%),治愈54例(56.9%),组间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8 9,P=0.028 3)。
2.2 两组治疗前后TNF-α、IFN-r变化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TNF-α为(36.8±8.4)ng/L,IFN-r为(30.7±6.7)μg/L,治疗后分别为(24.4±5.4)ng/L、(47.8±11.1)μg/L;治疗组治疗前TNF-α为(37.1±7.3)ng/L,IFN-r 为(31.1±6.5)μg/L,治疗后分别为(27.1±5.1)ng/L、(42.7±10.7)μg/L,两组治疗前TNF-α、IF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6 2、0.416 5,P=0.793 5、0.677 5);经过6周治疗后,治疗组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IFN-r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34 0、3.216 0,P=0.001 0、0.002 0)。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瘙痒、风团数量、发作持续时间、总积分均少于治疗前,组间给予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s,point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s,points)
组别对照组(n=94)治疗组(n=95)t值P值风团数量治疗前3.01±0.61 2.99±0.74 0.144 4 0.885 4治疗后0.48±0.05 0.18±0.01 40.761 9 0.000 0瘙痒治疗前2.59±0.41 2.62±0.32 0.399 6 0.690 3治疗后0.84±0.12 0.24±0.04 32.863 3 0.000 0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前2.30±0.53 2.32±0.33 0.221 9 0.824 8治疗后0.36±0.03 0.21±0.02 28.823 0 0.000 0总积分治疗前13.15±2.18 13.03±2.72 0.238 5 0.812 0治疗后1.69±0.22 0.52±0.01 36.807 4 0.000 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94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口干,头晕、嗜睡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治疗组95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嗜睡、口干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0,P=0.690)。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皮肤科疾病,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临床实践证实,蚊虫叮咬、感染以及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将大量炎性介质、组胺释放出来等是导致本病的主要诱因[5-6]。相关研究发现[7],T淋巴细胞亚型(Th1、Th2细胞)、活性失衡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另有文献报道[8],IFN-r等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发生异常也会直接参与到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西替利嗪作为H1受体二代拮抗剂之一,其显著性特点为具有多种抗过敏机制和高选择性,本品主要通过对组胺结合H1受体进行阻断的作用,对组胺导致的炎症反应进行拮抗,与此同时,其可对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发挥抑制作用,从而对变应原诱导引起的嗜酸粒细胞游走与趋化进行抑制,其已在以慢性荨麻疹为代表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种得到了广泛应用[9-10]。除此之外,西替利嗪还具有良好的抗过敏、抗炎功效,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且不会明显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安全性较高。相关研究学者在研究中发现[11],慢性荨麻疹患者单纯予以西替利嗪治疗,效果一般,而在此基础上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则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危险、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案可帮助患者增强机体免疫力,使抗变态反应效果显著提升,进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治疗目的。卡介菌多糖核酸属于免疫调节剂的新型药,其主要组成为核酸、蛋白质、糖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0%、0.11%、70%,对T淋巴细胞分化和增殖发挥促进作用,产生比较强的Th1反应,并诱导产生IFN-r,对Th1/Th2失衡情况予以纠正,同时加快机体T细胞亚群失衡恢复正常的速度,将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激活,以切实提高天然杀伤细胞能力的方式使患者抵抗能力增强;同时其可使IgG抗体水平明显提高,对IgE抗体起到封闭作用,发挥抗过敏效应[12]。与此同时,本品还可有效对抗支气管痉挛,促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快速降低,对肥大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组胺等进行有效抑制,提示卡介菌多糖核酸不仅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具有良好的治理好效果,还可有效治理好非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其治疗后TNF-α、瘙痒、风团数量、发作持续时间、总积分高于对照组,IF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证明,慢性荨麻疹采用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效果良好,安全可行,可作为理想治疗方案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