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古开今 新起点 新征程
——中国古代山水画纵谈

2019-01-09

国画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水墨技法山水画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相较于花鸟画和人物画在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晚。我们在中国战国以前的各类艺术品当中,极少见到以山水装饰的物品或出现单纯的山水画。在中国汉代时期的绘画里,尽管我们发现了诸多的山水画,但这些山水画多是以实用功能的军事地图而展现,究其形式简略稚拙,多数为几何图形或是类似剪影。后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才得以迅速地发展,并成为独立的画科固定下来。

中国山水画得以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与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情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

受魏晋时期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动荡不安的时局的影响,士大夫们对社会现实生活大多采取回避与放纵的态度,寄情于山水,着迷于山水画中的情境,被大自然的山川之美所深深地吸引,进而为中国山水画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从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史料记载,自东晋至南北朝,便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已经开始进行了独立的山水画创作。大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被誉为“山水之祖”;南朝的张僧繇曾经画过“没骨山水”;宗炳曾画所见山水于壁上,以作“卧游”,并写下《画山水序》。令人遗憾的是六朝时期的山水画迹早已遗失,未能流传至今。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当时人物画背景中的山水场景,并多为“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他,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由此可见,其山水技法还不够成熟,属于早期的绘画阶段。

展子虔的作品《游春图》,是我们当今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隋代的山水技法已经获得长足的进步,自此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幼稚期的终结。唐代的山水画已渐趋繁荣之势,绘画的笔墨技巧也相当完善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竞相出现的多种格局面貌。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绘画流派。第一是青绿山水,其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表现方法,发展成为工整细致、金碧辉煌的风格。代表人物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曾被后世称为“北宗山水”,即画史上所记载的“密体”,在唐代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第二是水墨山水,是唐代所兴起的山水变法,据传始于吴道子,其注重线描,粗疏奔放,不追求艳丽的设色。继其后尘,又有很多人在水墨技法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出现了众多风格各异的名家,如王墨、王维、郑虔、顾生、韦偃等人,其选材多为树石题材一类,这一画派被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并在之后的五代和宋代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成熟的起点和发端,其在山水画上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探索,为我们中国宋代山水画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使山水画在五代至宋初,达到了高度成熟,且居中国传统绘画三大画科之首。

五代至宋初的山水画产生了关键性的深刻变化,大自然的山川被人们作为世代生息的地理环境而大加描绘。画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人的出现,便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发展中的里程碑。荆浩、关仝为代表北方山水画派,创造出大山大水式的构图,善于描绘北方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巨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善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风景,尤其是以表现大自然风雨明晦的变化而著称于世。至此,水墨及水墨着色山水画已经发展成熟。

北宋的山水画在五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朝着深度与广度的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在作品的创作思想、表现技法及观察方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史称“宋人格法”。北宋著名山水画家李成、范宽,继承了荆浩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传统,表现北方雄浑的自然风光,与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家。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王诜等是其后继者众多人中的佼佼者。北宋末期,米芾父子创立了“米家山水”,源于江南烟雨的特殊地理环境,其影响较为广泛。曾经盛行于唐代时期的青绿山水画,在北宗时期也一度中落。《千里江山图》雄伟壮丽,冠绝一代,是北宋时期画家王希孟的著名作品。

南宋的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的创新及笔墨的简括。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崛起,创“水墨苍劲”一格,被称为“南宋四家”。他们在山水构图取法上摒弃了北宋时期的全景式构图,而代之以边角取景,画家马远被时人称为“马一角”、夏圭为“夏一边”。这种边角式的独特构图,使景物变得更加简洁、主题也更加富有特色、鲜明突出,而不失完整的意境,开创了那一时期的新风。赵伯驹、赵伯等人继承和复兴了唐人青绿山水画的技法,在当时也是名重时。

宋代山水画绚丽多彩,展现了画家们极大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的许多山水技法和表现方式都来源于宋代。画家董源、巨然创造立了披麻皴,范宽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创造了卷云皴,米创米点皴,李唐的大斧劈皴等均被我们今天所沿用。以笔墨而论,诸法具备,产生了“七墨法”;构图上讲,全景构图、偏角构图均有;主题内容上,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以至《画筌》中言称“唐画山水,至宋始备”,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又一非常丰富的宝藏典籍。

元代是山水画的一转折点,其间,也是正值元代文人画的兴盛期。而元代山水画已经不再强调山水内在结构与韵律,只是将其作为寄兴移情的一种手段,用以表现画家的自我人格与个性。积极的一面,就笔墨技法、创造意境、诗书画的结合以及审美观念上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为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创作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而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元代的绘画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过于强调清淡孤冷的意趣,为后世留下了消极因素。元代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调,其山水画家都师法北宗,中后期的画家如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被后人称为“元四家”。他们均师法于董源、巨然,其作品苍茫沉郁,或简洁疏朗,或墨气沉厚,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前期山水画是以画家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其势力最大,他们继承南宋马远、夏圭水墨苍劲的院体画风,兼容北宋各家及元人之长,自成一体,因与“元四家”蕴藉含蓄的艺术风格大相异趣而风行一时。明代中期“吴门派”异军突起,独领山水画坛。他们推崇北宋的董源、巨然,兼法“元四家”,其中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家”即“明四家”。吴门画派重视文学修养,能诗词,工书法及作画富有诗情画意。明朝后期,“吴门派”开始衰落,以董其昌、顾正谊为代表的“华亭派”继其之后独占画坛。他们推崇董、巨及黄公望和倪瓒,以仿古为时尚能事,注重笔墨韵致并以“南北宗”之分来“宗南贬北”,攻击北宗山水。同时,著名的还有赵左的“苏松派”、沈士充的“云间派”,这三派总称为“松江派”。除了这三派外,当时还有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及项圣谟为首的“嘉兴派”等等。因明后期派系纷繁,风格各异,贬斥异己,流俗于门户偏见,严重地阻碍了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

明代山水画从表面来看十分发达,风格呈多样化,流派众多,而其在内容上日益空泛,因袭守旧,缺乏创新意识,以致其后的数百年间产生停滞。

清代的山水画传承了明代的发展,在清初文人的著书立述中,对文人画倍加推崇,因此,文人画在当时的画坛上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文人画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了“摹古”与“创新”两种对立的画学思潮,因此便形成了清代“保守”与“革新”的两大阵营。影响画坛较大是“四王”即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代表的保守派,他们的山水画笔墨技法严谨,对宋元名家有着深入的研究,由于在实际绘画创作中缺乏对山水的真实感受,画作终将不能逃出摹古的范畴。因这种保守的绘画风格迎合了清初统治阶层的需要,故此其声名显赫,反被称为“正统派”。“四王”中的王原祁和王时敏因政治地位显赫,追随的画家很多,在当时的画坛几乎独占鳌头。王的山水画以景色优美,用笔严谨著称,形成“虞山派”。主要画家有吴历、杨晋、蔡远等人。

清代的“四僧”(弘仁、髡残、朱耷、原济)是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师法造化,反对循规蹈矩,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中以原济的成就最大,原济技法不拘一格,画作能随境界与意趣的不同而加以变化,运笔灵活、构图新奇,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是清初非常富有独创性的杰出画家。弘仁开创的“新安派”,其中查士标、汪之瑞、程邃等人是核心人物。以龚贤、樊圻为首的“金陵八家”和金农、郑燮等“扬州八怪”的绘画也颇有新意。因清代画坛受保守思想的笼罩,革新派的绘画备受冲击,始终未能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

清代后期的山水画日趋衰落,虽然画家众多,但对山水画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由此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也进入了尾声。

纵观整个中国山水画史,值得我们今天庆幸的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山水画家们用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历史艺术遗产及丰富的绘画典籍,为我们今人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艺术摹本和绘画相关的众多的艺术资料,我想,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料,必将对当今中国现代的山水画学习和创作带来有益的启示,并使我们少走弯路,为中国山水画今后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

猜你喜欢

水墨技法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水墨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