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音乐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及其影响

2019-01-09刘艺超刘德波

音乐传播 2019年1期
关键词:琼剧戏班岭南

■刘艺超 刘德波

(韶关学院,韶关,512000)

岭南音乐文化是一种内涵复杂的音乐文化(严格说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笔者提到的岭南音乐是指广义的岭南音乐,后详),它主要通过移民和文艺表演传播到马来西亚,对马来西亚尤其是其华人社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拟从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简要探讨岭南音乐传播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其作用。

一、岭南音乐及其文化上的界定

我国地理学称五岭之南为岭南。在当今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岭南音乐是一种旋律节奏明快婉转、以广东音乐为主流的,具有浓郁民间风味且和中国其他地区具有明显区别的音乐。它形成于19 世纪中晚期,常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音调,具有最近一百多年来岭南文化“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特点,其开放性以及包容性十分显著。进入20 世纪后,随着广东的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岭南音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应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东音乐成了岭南音乐的核心,它发展了岭南音乐,因此岭南音乐也就成了世人印象中的“广东音乐”。①刘德波、刘艺超《广东传统乐舞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载《音乐传播》2017年第2期,第74页。其实,岭南音乐也包括我国湖南、广西、江西、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过去有不少人忽略其中这些地区的音乐成分,可能是历史性文化传播、音乐文化考古、资料搜集整理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使然。从发展和丰富岭南音乐的使命出发,从提升音乐文化的品位出发,现代的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打开眼界,努力健全“岭南音乐”的时代定义,这对继承和发展岭南音乐将是有益的。①黄太闻《重新定义岭南音乐》,“演出网”博客,2008年6月14日。http://user.show160.com/1284976/blog/a36971

这也就是说,岭南音乐在论述时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岭南音乐是指广东音乐,而从广义来说,则要包括上述诸多地区的此类民间音乐。显然,下面所谈到的岭南音乐是广义的。

另外,“音乐文化”一词虽在学界频繁被使用,但其概念也容易导致误解与混淆。比如,不少人有这样的误解:音乐文化的内涵和“音乐艺术”是一样的概念。严格来说,“音乐艺术”的艺术形式是存在某种标准的,它实际上是由规律性的音乐所形成的听觉审美对象,而音乐文化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音乐艺术只是在其范畴之中,却不是其全部。音乐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性质、各种形式以及发挥各种作用的音乐现象,它们和音乐艺术的关系都很密切,但也存在各自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于它们自身的特征、性质以及作用等方面。所以,本文要探讨的也是“音乐文化”概念下的各种文化现象,并非某种艺术形式的品位和审美属性。于是,笔者阐述的岭南音乐文化不仅以广东音乐为主,也包括岭南地区的各种音乐艺术,还包括这些艺术的相关历史和文化。

下面,笔者主要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角度,来探讨岭南音乐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历史及其影响。

二、岭南音乐在古代马来西亚的传播

古时候,华人移民是马来西亚的岭南音乐文化的主要传入者。华人向东南亚一带移居已经拥有较久的历史,其中福建、广东一带的华侨占据人数优势,他们自然把家乡的音乐文化带到了新的居住地。郑和下西洋时,有一批随行人员负责记录、档案整理等工作,其中费信、马欢、巩珍等人都是当时知名的学者,他们随船队回国后分别著书立说,留下了著作《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这些书在记载旅途见闻的基础上,也介绍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音乐状况。另外,郑和随带的乐师以福建泉州乐师为主,下西洋后还有一些随行士卒留居当地,这些都有利于闽粤地区的音乐在东南亚的传播。至清末民初,闽粤沿海一带的乐种和剧种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至今犹存。②冯文慈著《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98 页。

自明至清,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马来西亚移居的人很多,绝大多数是农村居民。其中,来自福建泉州、漳州两府的占大多数,来自广东的也不少,主要是广州人、潮州人以及客家人。19 世纪末之前,移民以男性居多。前往南洋后,马来西亚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们一开始多与巴塔克和巴厘女奴联姻,后来其经济状况逐渐向好,能与马来西亚女人结婚的随之增多,土生华人社会文化群也慢慢形成。清代的马来西亚土生华人社会以马六甲、槟榔屿和新加坡为中心(当时新加坡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未独立建国)。③林延青、李梦芝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61页。1801 年,他们在槟榔屿成立了最早的地域团体——广东暨汀州会馆,以及仁和公司。1805 年,惠州会馆在马六甲成立。随着当地华人社会不断发展,各类地域团体的数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比如槟榔屿,到1850 年已经有中山(1805,指成立年份,后同)、番禹(1819)、五福堂广州(1819)、汀州(1819)、惠州(1822)、南海(1828)、安阳(1833)、顺德(1838)、增龙(1849)等十多家会馆;而在马六甲,也增添了茶阳(1821)、应和(1821)、潮州(1822)、宁阳(1828)、福建(1843)等著名会馆。④贺圣达著《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471页。这些会馆的设立,为岭南音乐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上半叶,中国戏剧已在马来西亚受到广泛的欢迎。中国戏的演出遍布当地社会多个角落,包括村边、街头、庙宇以及戏院等,观众数量不可小视。同时,华人的节庆活动上,文艺演出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此时马来西亚的中国戏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不仅文戏、武戏兼备,而且有丰富的角色谱系和相当高超的技艺。当然,学者研究表明,当时他们的服装、化妆、表演方式、伴奏音乐、舞台布景以及戏院格局都与中国大陆几乎一样,戏目也以传统的中国戏为主,⑤王静怡著《中国传统音乐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可见古代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播主要是由中国移民担当的。

三、岭南音乐在近代马来西亚的传播

近代,马来西亚华人社区进一步取得较大的发展。19 世纪下半叶,旧有的会馆得到巩固,新的会馆又在马来西亚各地纷纷建立。至19 世纪末,福建、广州、潮州、客家、海南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5 个大帮。⑥《东南亚文化发展史》,第471页。各帮下属的会馆数量都在一百家以上,可窥见当地华人社会之兴盛。以会馆为主的地域华人组织,带来了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各类中华文化,使地域文化得到了维持与继承,同时又以经济为纽带,“宗帮而经商”,为音乐文化的传播积累着物质条件。

比如,马来西亚的民歌受中国民歌特别是《诗经》与其他传统民歌的影响较多。土生华人在马来民歌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文化与风俗。英国学者温斯泰德在他的著作《马来文学史》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六甲的中国居民对马来民歌产生影响;马六甲的中国侨生则在创作马来民歌的过程中,注入了悦耳的押韵,塑造了形象和意境。①周南京《回顾中国与马来西亚、文莱文化交流的历史》,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7页。这里提到的中国侨生,就包括来自广东的华人后裔。

在1920 年之前,有大批中国戏班和传统音乐艺人赴南洋地区演出,自然有不少到过马来西亚。以广东粤剧戏班为例,有史料显示,小埠戏班的规模为30 至60 人,大埠的戏班更是可达100 人。其中永寿年班名气较大,班中名角甚多,例如扎脚胜、丁香耀、出海虾、声架悦、大眼顺、新细伦等,其《斩二王》、《海盐名流》以及《三气周瑜》等剧目最具代表性。单独前往马来西亚演出的演员也不在少数,这些演员往往参加到当地戏班中,比如著名粤剧演员靓元亨、新华等人,都是当时马来西亚戏班中的名角。另外名声较响的还有振天声剧团。1908年,由于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国丧”期间完全禁止文艺演出,该剧团就在黄咏台的率领下到马来西亚巡演,并且在暗中进行革命宣传。他们的代表剧目有《熊飞起义》、《博浪击杀秦》、《剃头痛》等,孙中山曾观赏演出并表示十分赞赏。该团在马来西亚演出的地点包括吉隆坡、霹雳州以及太平等地,各埠也均表现出热烈欢迎。②《中国传统音乐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变迁》,第29-30页。

至于琼剧,其传播地带也包括南洋地区。当时,也有琼剧班前往新、马地区,比如1893 年,琼剧名旦郑鸿鸣逃至南洋后就在那里演出。这个时候,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反清思想的琼剧艺人普遍活跃,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就是瑞兰。他逃亡到南洋成立了“星州剧社”,并为支持星州码头工人罢工而举行义演。同时期,琼剧艺人吴长生也多次在新、马演出。这些戏班及艺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卖胭脂》、《张文秀》、《林攀桂》、《师姑偷诗》、《父子同科》等。③王裕群《琼剧在南洋的发展史话》,载《华侨史论文集》,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1983年编印,第293页。

西秦戏,是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的古老戏种。顺泰源戏班以演出西秦戏而著名。在1903 年以前,这个戏班已经到过新、马等地演出,受到当地华人社会的欢迎。另外,广东木偶戏也在马来西亚得到流传。比如1911 年,广东木偶艺人郑万楷就和他的木偶戏班在新、马演出获得成功。

传统的粤剧戏班在马来西亚上演了不少新戏,对革命进行大力宣传,表现出对封建专制的反抗。比如由名角京仔恩演出的《徐锡麟刺恩铭》以及《蔡锷云南起义师》等,均有反清思想的体现。另外琼剧《蔡锷出京》也是宣传革命的剧目,由王器民、吴发凤等人编写。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富有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传统剧目在这一时期上演,如粤剧《大反鸡林园》、《岳飞报国》、《王佐断臂》等,这些传统剧目以古喻今,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

文明戏也在马来西亚广为流传,粤剧大师马师曾就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过《癫》、《嘲》、《废》、《憨》等戏,还和演员陈非侬合演《古怪公婆》等戏,受到当地华人好评。

四、岭南音乐文化在现当代马来西亚的传播

进入现代,岭南音乐文化更加频繁地传入马来西亚。20 世纪20 至30 年代,包括广东的潮剧、粤剧、琼剧、汉剧、粤曲等在内的15 个剧种和曲种的演出团体曾到马来西亚演出。如1921 年,广东新戏的“新天彩”戏班,“科班超群童子班”曾前往马来西亚演出;1932 年,粤剧演员少昆仑所组剧团以及白玉堂等人的剧团陆续前往马来西亚演出;1936 年至1938 年,胜寿粤剧团、觉先旅行粤剧团以及琼剧五组戏班先后到马来西亚演出。在抗日战争初期,当地粤剧、琼剧、潮剧等活动也仍在坚持进行。

20 世纪下半叶,马来西亚的华人创立了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文艺社团。如1963 年5 月25 日成立的吉隆坡剧艺研究会、1969 年9 月30 日成立的南马文艺研究会等。④石沧金著《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第418-419页。这些社团的建立和活动,也有助于岭南音乐文化在当地的深入普及。

后来,港澳台地区有许多华人歌手前往马来西亚。比如Beyond乐队的主唱黄家驹曾于1993年在马来西亚举行演唱会。在当代,广东的流行音乐在马来西亚广为传播,且有了更大、更重要的平台,比如“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它也是中国其他地方的流行音乐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该流行音乐排行榜由中国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北京音乐台、香港电台、台湾HitFM联播网,以及马来西亚的“FM988”、新加坡的“醉心频道933”等七家电台共同举办。2013 年5 月21 日,该排行榜还在吉隆坡召开媒体发布会,宣布“第十三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颁奖礼”于该年10月5日在马来西亚举行。①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下)》,载《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第21页。该届“颁奖礼”以“玩强音乐”为主题,旨在提倡向一些优秀音乐人看齐,学习乐观态度“玩音乐”、在音乐道路上坚持“打不死”的精神,以及他们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中顽强的生命力。马来西亚“FM988”为主办台。发布会还邀请了演出歌手胡彦斌、张炜、梁佳杰和伍家辉等,马来西亚多位歌手也在现场参与了这一音乐界盛事。

五、小结

岭南音乐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第一是加强了马来西亚华侨社会的凝聚力。马来西亚华侨通过组织相关艺术社团,通过岭南音乐艺术这个纽带紧紧地团结起来,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第二是丰富了马来西亚华侨社会的精神生活,通过“乡音”冲淡了“乡愁”,让人们在祖国音乐的感染下陶冶情操,推动个人精神品质的升华。第三是有助于中马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中马关系越发密切,文化交流也更频繁,岭南音乐自然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外交舞台上发挥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是为马来西亚培养了音乐艺术人才,如马来西亚著名歌手梁静茹。

可以说,以广东音乐艺术为代表的岭南音乐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既得益于华侨、华人的努力,也得益于岭南音乐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马来西亚华侨立足当地,致力于岭南音乐艺术的传播;而岭南艺人赴马来西亚演出,不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传播了革命思想,也今昔皆然地弘扬了岭南音乐文化。同时,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201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时,在欢迎午宴上的致辞中还特别提到梁静茹。梁静茹在中国拥有很多的歌迷,以至于许多人以为她也是中国人。应该说,梁静茹是马来西亚音乐长期接受岭南音乐文化的浸润后,在当代“回馈”中国的一个典型案例。

猜你喜欢

琼剧戏班岭南
忆岭南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海南琼剧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雨岭南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海南琼剧文献资源的利用与传承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