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方中苍术的运用

2019-01-09孔競谊周永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杂病论经方张仲景

王 萌,孔競谊,周永学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2; 2.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46)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首部经方家诊疗疾病的经验著作。张仲景在治病中广泛使用术,《伤寒杂病论》中用术的方剂有30首,其中《伤寒论》中10首,《金匮要略》中25首,《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学著作对术的记载并无苍(赤)、白之分。笔者通过研读《伤寒杂病论》,认为张仲景所用术既有白术又有苍术。本文旨在阐述张仲景在部分经方中运用苍术之法。

1 术类药流传始末

术首载于《尔雅》,称为“山蓟”“杨枹蓟”[1]。《神农本草经》记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无苍白之分。《五十二病方》治“胻久伤”和治“痈溃”方、《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逐风方、《居延汉简》伤寒四物方亦皆只言术。《名医别录》载:“术,味甘,无毒。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次将术分2种“术乃有2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在晋代至唐代早期的文献中,“术”和“白术”并存混用,以“白术”为主,“苍术”记载罕见[2]。至宋代苍白术之功用有明确区分,但宋人更推崇白术。《本草衍义》指出:“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太平圣惠方》引《伤寒论》方皆作白术,林亿等校对《伤寒论》将术改为白术[3]。而《药征》《类聚方》《类聚方广义》只言术,且经方中术更倾向于用苍术。

2 苍术性味功效

宋·苏颂《本草图经》首次详细记载苍、白术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区别。至今元时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载:“苍术……补中除湿,力不及白,若宽中发汗,功过于白。”明代《本草集要》载:“术味苦、甘、辛,入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苍者气味辛烈。若补中焦,除湿力小于白术。”至清代《玉揪药解》载:“苍术,味甘、微辛,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利水,泻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满,化癖除癥,理气吞吐酸去腐,辟山川瘴疠,起筋骨之痿软,回溲溺之混浊。”“苍术走而不守”“苍术善行”“苍术入脾,其性动荡,故长于行,入胃则兼达辛金而降浊,入脾则并走乙木而达郁”。《本草新编》载:“苍术,气辛,味浓,性散能发汗。入足阳明、太阴经。亦能消湿,去胸中冷气,辟山岚瘴气,解瘟疫尸鬼之气,尤善止心疼。但散多于补,不可与白术并论。”当代认为,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之功,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等[4]。

3 经方苍术用药辨析

《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家身烦疼”,所用术当为苍术。《医宗金鉴》曰:“惟身烦痛而不发黄者,则为外感寒湿,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寒湿两解。”本证中寒湿在表,使卫阳郁闭不通,营阴滞涩难行,故出现“身烦疼”之证,较之寒“身疼”更剧,当发其汗。苍术苦温燥烈,善于走表而祛湿发汗,可助麻黄汤攻除表邪。如《用药法象》载:“苍术能除湿发汗。”《本草新编》曰:“苍术之妙,全在善于发汗,其功胜于白术。”时人认为此术当为白术,但在表邪郁闭至身烦疼时怎可用令气机收敛之药?张仲景虽言湿家为病当取微汗,但微汗为结果并非治法。如大青龙汤治疗“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用麻黄六两,仍“取微似汗”。纵观后世医家治疗寒湿在表,皆取苍术通达表湿之功。

桂枝附子汤证为风湿在表,水湿充斥表里,闭阻经络,但未传少阳阳明,故用桂枝汤配伍大量附子俱走内外以温通阳气,除表里之湿。“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用药后气机通达而风湿未尽,此时张仲景减少一半用量改用去桂加术汤,旨在进一步祛除湿邪,此时当用苍术助附子解表除湿,而不可用白术以碍邪气出达之机。张仲景在此方方后注:“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亦能佐证此时当用苍术通表。甘草附子汤出现类似麻黄汤“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之“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的症状,可见此时营卫虚滞较轻,而体表阳气郁滞更重[5]。张仲景附子仅用1枚专以治表,此时亦当用苍术宣痹通络,助附子开在表之风寒湿邪。后世医家对苍术散表之湿治疗风寒湿痹症多有发挥。如李杲《兰室秘藏》所载苍术复煎散运用大量苍术“治寒湿相合,脑右痛,恶寒。项筋脊骨强,肩背胛眼痛,膝膑痛,无力,行步沉重”。研究表明,苍术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6],可见苍术治疗风寒湿痹是有确切疗效的。

越婢加术汤原文:“里水(《脉经》注一云皮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此证病机为水气内停,郁而化热,卫不虚而水邪实其营分,治当发汗利水、清泄里热。尤在泾认为,越婢加术汤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面目悉肿,故取麻黄之发表,石膏之清热,术之祛湿,陆渊雷称其为逐水发汗之剂。可见其邪在表而不在里且正气不虚。越婢加术汤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出现“风湿痹痛、小便不利”时应用,可见术在此方中起到除湿通痹、通利小便之功。苍术性能发散、通达内外,更利于湿去痹除。后世医家亦多用越婢加苍术汤治疗溢饮、热痹、浸淫疮等。

肾着汤原文:“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中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肾着即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说明此为寒湿浸淫腰府,寒气凝滞,湿性重浊,使阳气不能温运,经脉不能通利。“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说明肾之气化、脾之运化未受影响,亦未因受外湿而致内湿。历代医家对肾着病病机分析认为,此非内伤虚损乃外感寒湿。在治法上,不必温肾阳,亦不需健脾阳,只需祛除在经之寒湿,则肾着可愈。本方中干姜、苍术可散寒除湿通痹,使邪从肌表而散;茯苓通利水道,引湿邪从下焦而去。肾着汤功效在于散寒除湿、通痹止痛,白术可燥里湿而不可祛表湿,苍术归脾胃,走而不守善祛肌腠之寒湿,故此方中当用苍术。而从现代医家临证来看,应用肾着汤亦多取苍术。如冯世伦治疗肾着病,如寒偏重者多予干姜,湿饮盛者多投茯苓、苍术[7]。

4 讨论

综上所述,根据文献考证,苍(赤)、白术在《伤寒杂病论》成书之时并未明确区分。经方中术类药一律为白术乃为宋人篡改。根据对张仲景原文及苍术药性特点分析,笔者认为在部分经方中使用苍术更为合理,也更符合临床实际,这也得到了后世诸多医家的验证。清代医家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亦指出“湿在表分”和“湿在肌肉”使用苍术祛表湿的治法。故笔者认为张仲景在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甘草附子汤、越婢加术汤、肾着汤等方剂中皆用苍术。

猜你喜欢

杂病论经方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3类人不宜做艾灸
An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善良的打劫